鲜血的印痕
——赞抗日英烈
作者:艾宗升
30年前,也就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作为央视军事电视记者的我受省委宣传部原副处长吴丹江之邀与新华社马记者一起到腾冲拍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的一部纪实片。在腾冲,我采访拍摄了大量的抗日英烈家属和留在腾冲的老战士,至今他们的故事令我记忆犹新。
我当年摄制纪实片《鲜血的印痕》中的人物和场景,又浮现在眼前。现特以几首小诗,表达对抗日英烈的敬重和怀念。愿人们牢记历史、铭记英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①祭戴安澜将军
异域挥师胆气豪,
同堂浴血战旗飘。
捐躯未改英雄志,
青史留名功永昭。
1942年,为保住滇缅公路运输线,戴安澜将军率200师远赴缅甸与日军作战。5月18日,在郎科地区指挥突围战斗中负重伤,26日下午在缅北茅邦村殉国,享年38岁。
作者在30年前采访拍摄存活在腾冲的几位老兵时,他们含泪讲述护送在境外战场牺牲的师长戴安澜将军遗体回国,路过境内每一座城镇,那真是:
万人空巷迎英魂,
天地动容将军归。
2009年5月,我到上海同济大学采访戴安澜将军的儿子戴复东院长,80岁的他拄着拐杖到一楼大厅迎接我们一行,我将《鲜血的印痕》纪实片光碟送给戴老……
②松山肉搏战祭
松山恶战鬼神惊,
白刃交辉浩气盈。
炮火无情吞壮士,
山河垂泪祭英名。
30年前拍摄《鲜血的印痕》纪实片时,在松山战场原址采访,一位参加该战役的远征军第八军老战士讲到,在历时90天的松山战役中,远征军第十一集团军第八军将士艰苦作战,英勇顽强,直至最后与日寇展开肉搏战……胜利后清理战场,一位士兵用手紧紧箍住日军脖子,嘴里还死咬着日军一只耳朵……
那真是——
誓与国土共存亡
一寸山河一寸血
此役的胜利打破了日军在滇西的防御体系,为后续收复腾冲、龙陵等地区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滇缅公路的重新开通创造了条件,为滇西战场的全面反攻开辟了胜利的道路。
③感张问德县长答田岛书
一纸长书正气扬,
山河寸土岂容亡。
倭寇休做痴心梦,
烈士忠魂护梓桑。
作者30年前拍摄《鲜血的印痕》纪实片时,在腾冲县采访抗日县长张问德的女儿张慕芬,她讲到父亲张问德在日军占领腾冲后,他临危受命时,写下了爱国爱乡、振奋国人的“答田岛书”。他严词拒绝诱降,针对田岛提出的“腾冲人民福祉”等虚伪说辞,直斥其“合作行政”提议实为侵略阴谋,明确指出“枪炮刺刀之下绝无和平可言”,展现他绝不妥协的政治立场。
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展开全线反击,腾冲光复在即。为协助解决远征军的给养问题,张问德第八次翻越高黎贡山,动员、组织上万民众,跨过怒江,到江对岸的保山运粮供应部队,形成了万人肩挑背扛运粮的壮观场面。
④腾冲保卫战祭
腾冲烽火映寒秋,
将士捐躯志未休。
碧血染红滇缅路,
英魂千古卫神州。
作者30年前拍摄《鲜血的印痕》纪实片时,把腾冲城的每个据点、高地都收入镜中。腾冲城内外,被7000多名日军占领,腾冲城郊来凤山,是日军占据的制高点,俯视腾冲全城。中国远征军国民革命军第20集团军收复边城腾冲时,数次冲锋都受阻,在美国援华空军的空中打击下,远征军将士浴血奋战全歼日军七千人,而远征军阵亡九千余人,伤兵过万,支前民工伤亡达六千之多。
30年前拍摄来凤山顶战壕时,还拍到一枚没炸的炮弹,我们立即通知县武装部封锁现场排爆……
留在腾冲成家的河南老兵王凤来拄着拐杖和数位远征军老兵纷纷讲述难忘的腾冲光复攻坚战过程。
⑤国殇墓园祭
座座碑茔立墓园,
心酸往事不堪言。
青山处处埋忠骨,
浩气长存天地间 。
作者30年前拍摄《鲜血的印痕》纪实片时,数百位年逾花甲的老兵身着远征军服装在国殇墓园举行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活动。
他们唱完中国远征军军歌,就沿着台阶前后左右四周寻找战友被风化的小小碑石。采访中得知,山上没有远征军牺牲士兵遗体,只有刻在碑石上的军衔、姓名,时间久远,许多碑文逐渐风化。80年了,远征战士的故事在边城极地腾冲人人皆知,远征将士为国献身的精神将流芳千古。 国殇墓园内的滇西抗战纪念馆与墓园融为一体,更全面的再现辉煌的滇西抗战历史、弘扬不屈的民族精神,更有利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对研究和再现滇西抗战历史、缅怀先烈、祭奠祈愿将发挥更大作用。 1996年11月,国殇墓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11月20日,国殇墓园被中宣部公布为全国第三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2014年8月,国殇墓园入选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2017年12月2日,国殇墓园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