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音绕梁"一词,典出《列子·汤问》,本是描摹歌声婉转、乐音不绝之境。而今,我却想用这四个字,来形容一场普通升学宴蕴含的精神价值,在人心间漾开的绵长回响。
七月里的连庄镇沙坡头村,举行了一场升学宴。由沙坡头村在外乡贤唐新智社长发起并组织,宁智伟校长主持。赴宴者是今年考上985的4名学生与家长、村支书和走出村子的个别精英。
先是老辈们起身发言,话里行间流淌着村子的峥嵘岁月。他们细数村子的百年文脉,列举走出的栋梁才俊,强调"尊师重教"的村风传统。那些沉淀了一生的感悟,如春风十里,字字珠玑:进入大学,是人生的又一个起点。要向内继续努力学习修炼能力,向上靠拢党组织提升格局,向外参加各种活动开阔视野,毕业后找到一份好工作,报效国家,回馈乡梓。
轮到孩子们开口了,刚见面时还略带羞赧的他们,此刻壮志已经被点燃,语气铿锵,眼中含光:请长辈们放心,我们一定珍惜光阴,不负韶华,学到真本事,给国家争光,将来不管走多远,都会回来给家乡添块砖。
末了,唐老师、宁校长、村支书和老辈们亮出心意:一本刻着孩子们名字的笔记本,一支钢笔和一个水杯。
这场宴,不长,不过一顿饭的功夫;礼,不重,却比金银更有分量。
于孩子们而言,这哪里是吃了一顿饭?分明是得到了给人生航船校准的罗盘。四年大学路,从起点就精准定位,那该是一辈子的幸运。
于沙坡头村而言,这又何止是一场宴?前辈尽力托举,后生未来可期,村支书眼里的光,比谁都亮。"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此刻的沙坡头,不也正握着自己的明天吗?
于在场的每个人而言,出钱的、出力的,能为家乡的后代做些许铺垫,心中也无比骄傲。那份"我是沙坡头人"的自豪,比饭更香比酒更烈。
饭店老板在听说后,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向每个学生赠送了一个保温杯。
乡情,就是这样在一场宴、一句句话里活起来,活得热气腾腾。
在衣食无忧的新时代,人人都都揣着火一样的家乡情,可谁来点燃这团火?
术业有专攻,你教书,他从政,我经商,可谁能把这些零散的光聚成火炬,照亮村子的未来?托起村子的明天?
家有一老,胜似一宝。乡村就像个大家庭!
如果每个村子都有一个像唐新智老师这样的乡贤,平时用公心团结各行人才,用爱心组织各种公益活动,关健时用一场宴就能把全村的心拧成一股绳,那么乡村振兴的路,不就走得更稳更远吗?
这场活动结束了,可那些话,那份情,已化成最悠扬的歌,盘旋在沙坡头村的上空,久久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