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初心如月(终章)
洞庭湖的月色还是如二十年前般澄澈。盲眼的苏映雪坐在青石板上,银针牵引着月光在素绢上绣花,每一针都精准落在当年碧磷火雨坠下的位置。忽然有温热的梨花白滴在绢上,她指尖微颤——那酒香里混着谢长歌特制的沉水香。
"第七十二幅了。"谢长歌解下腰间酒壶,琥珀色的左眼倒映着绣卷上栩栩如生的场景。当年那颗魔眼结晶此刻嵌在壶嘴,正将月光折射成细小的彩虹,"云澈那小子又在祠堂发呆?"
祠堂内,云澈指尖抚过新刻的碑文。沈天南的名字与孟清霜并列,北斗剑印的刻痕里蓄着两盏清酒。窗外突然飞入几只碧磷萤虫,在他掌心拼出"持心如镜"四字,残焰烫得他眼眶发热。
"来了!"谢长歌的喊声穿透水雾。云澈掠出门时,看见那两个身影正背对背立在当年插着澄心剑的礁石上。苏映雪的白绫随风飞扬,银针组成了北斗七星的形状;谢长歌高举的酒壶里,魔眼结晶正与月光共鸣。
云澈突然笑了。他拔出腰间长剑掷向半空,剑身在最高处一分为二——青光那柄落入苏映雪手中银针阵眼,白光那柄被谢长歌以酒液接住。当三道剑气在月下交汇时,湖面突然浮现万千光点,竟是这些年被净化的碧磷火虫从四面八方归来。
苏映雪看不见,却精准地绣完了最后一针。素绢上,三个小人儿站在月光里,身后是熊熊燃烧的镜湖山庄。绢角题着她用盲文绣的小字:"即使见过所有黑暗,我们依然选择相信光明。"
---
尾声余韵:
十年后的某个雪夜,有樵夫看见洞庭湖心浮起一朵红白并蒂莲。莲花中央坐着个抱酒壶的独眼男子,正对月吟诵:"如画舒展,如花盛开..."岸边祠堂的铜铃无风自动,惊起满湖萤火,照亮檐下新挂的匾额——那上面没有题字,只刻着三道交错剑痕。
——
后记:澄心见性,明月长存
写完《澄心诀》最后一个字时,窗外正飘着今冬第一场雪。炉上温着的黄酒氤氲出雾气,恍惚间仿佛看见云澈三人在洞庭月下举杯的身影。这部写了整整三百个晨昏的武侠故事,此刻竟像那柄一分为二的澄心剑,一半归于江湖,一半留在心底。
创作之初,只想写个快意恩仇的传统武侠。但当云澈跪在霜地里质问"为何不能除恶务尽"时,这个少年突然有了自己的生命。他带着我在剑光血影中追问:当正义染上偏执,是否就成了另一种邪恶?谢长歌醉眼中的琥珀光芒,苏映雪银针上的血色梅花,都在不断拆解我预设的正邪边界。
最难忘写"镜湖重现"那一夜。原本大纲里沈天南该是个脸谱化的魔头,可当他撕开衣襟露出与云澈相同的剑印时,我的手在键盘上颤抖——原来最痛的背叛,往往始于最深的羁绊。这才懂得金庸先生所说"武侠是写人性的道场"。
特别要感谢读者们对"盲绣"设定的喜爱。这个灵感来自苏州遇见的非遗传承人,她看不见花纹却能绣出比明眼人更灵动的山水。正如苏映雪在终章绣的那行盲文:"见过黑暗仍相信光明",武侠精神从不在刀光剑影,而在破碎后依然完整的初心。
书中所有武功招式都有现实武学依据。"澄心剑法"化用自武当太乙玄门剑的"澄心定意"要诀;苏映雪的银针手法参考了杨继洲《针灸大成》里的"飞经走气";连碧磷火的描写都源自《本草纲目》对磷火的医学记载。唯有真实,方能承载幻想。
此刻搁笔远眺,雪中的西湖竟与洞庭湖有了几分重叠。突然明白这个故事真正想说的:江湖夜雨十年灯,照亮的从来不是绝世武功,而是那些明知世道艰险,依然选择"持心如镜"的普通人。
愿我们都能在属于自己的江湖里,守住那轮澄心明月。
—— 成智 谨识
甲辰年冬至于西子湖畔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