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西京医院
杨 超
2025年7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前夕,我有幸跟随咸阳市乡贤协会领导一行来到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京医院),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西京医院肝胆胰脾科主任窦科峰教授颁授“当代杰出乡贤”牌匾,并赠送书画作品“乡贤楷模 国之栋梁”,向他传递家乡人民的诚挚问候和崇高敬意。
踏入这座医院,我感恩之情顿生,因为这个医院给了我母亲第二次生命,也拯救了我们整个家庭……
回溯到上世纪的1970年,我的母亲因患脓症性败血病在乾县人民医院住院,当时年仅30岁的母亲生命垂危,县级医院已无能为力,无奈之下,医院通知家属,需要把人拉回家里去,拉回家去就只能安排办理后事了……
在这危难时刻,我的父亲没有听从县医院的意见,他不放弃,而是多方打问,寻找救治的新出路。要知道,50多年前的中国农村,经济落后,缺吃少穿,交通极为不便、信息更是闭塞。父亲绞尽脑汁,苦苦寻找着能够救治母亲的新去向,那怕有一线可能的希望,父亲也不放过。
在四处寻觅中,父亲在乾县人民医院附近偶然发现一个知青(当时城市青年下到农村锻炼)模样的人,便走上前去询问,诉说了母亲目前的现状,求这位知识青年能帮忙想办法、出主意。他不愧是城市来的,比农村人见识广。他说:“西安有个陆军医院(西京医院的前身,现改名为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是部队医院,是给军人及其家属看病的,医院医术很高,你们去医院接收不接收就不一定了?”父亲心想:我母亲的弟弟(我的小舅舅)在北京卫戍区当兵着呢,这是他的亲姐姐,也应算是军人家属呀,医院应该接收的?
就怀着这一线希望,父亲借了一辆架子车(现在农村已经很少有了)把母亲拉到乾县汽车站,和我的舅父(母亲的哥哥)一起搭乘乾县到西安的大班车来到西安,从来没有来过西安的父亲和舅父,几经转折,好不容易来到了这所陆军医院。
进了陆军医院,那个时代政审是摆在第一位的,尤其是军队医院。那时我家穷,是贫农;加之舅舅在北京卫戍区当兵,是毛主席身边的战士。就这两点,政审顺利通过了。好就好在医院及时接收了岌岌可危的母亲。
进入病房,医护人员开始做各种检查,做到某一项检查时,医护人员情不自禁地说出“完了!”一声,完了,人不可能活了?
如果真是这样,那对我们家将是多么大的灾难呀?
那时家里上有年近七旬,裹着小脚、行走不便的老奶奶,下有6岁、4岁的两个小哥哥,和刚能站稳脚跟的我,如果失去母亲,我们这个家今后的日子咋过呀?
做完相关检查,大夫商量后说,第二天要调集外科大夫会诊……因为母亲皮下脓肿非常严重。
第二天,不知从哪里调集来的穿着白大褂的几十名外科大夫围在了母亲的病床前,从那一刻起,一场精心且漫长的救治行动拉开了帷幕……

这一住院救治,就长达六个月之久,在这半年多时间里,部队医院,医护人员无微不至,细心负责,关爱母亲的事迹可歌可泣,倍受感动的父亲多次给医院广播室写稿赞扬军队医护人员的关怀和爱护,表达我们家属的感恩之情!
母亲住院6个月,一个贫农家庭的普通妇女,却能享用着当时陆军医院最好的医生、最好的医术、最好的护理……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母亲的病奇迹般地逐渐好转,直到最后完全康复。
母亲出院回到家后,左邻右舍、亲戚朋友都前来探望,都说:母亲这么严重的病,竟然痊愈了,不可思议!母亲的确是重活了一世!
父亲、母亲给前来探望的人感激地说:是陆军医院好得很!部队医院好得很!军医大夫好得很!
在陆军医院住院6个月的日子里,得花多少费用呢?可以想象,这笔费用对于我们当时一个没啥吃、没啥穿的农村家庭来说,应该是个巨大的天文数字。好在母亲出院时费用都是欠着的。
母亲出院回到家里大约五、六年后,我记得我那时上小学三年级,陆军医院的工作人员从西安专程来到我们乾县梁村镇芝兰村那个贫穷的家里,核实我们的家庭情况。
经核实,我们家确实很穷,村大队出具了家里经济条件困难的证明。陆军医院按照毛主席“把医疗卫生工作放到农村去”的指示精神,母亲的住院治疗费用几乎全部减免了。
是陆军医院给了母亲第二次生命!我的母亲,我们全家一辈子感恩陆军医院的医护人员!感恩党的好政策!
这次,我走进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京医院,曾经的陆军医院),满怀崇敬、敬仰之情!
今非昔比,如今的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比半个多世纪前的陆军医院不知要先进多少倍了?
但这种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是代代相传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传统是根深蒂固的!
我深感中国人民军队的钢铁长城坚不可摧!军医大学附属医院永远是军人和群众健康的坚强保障!它永远值得人们信赖、敬仰!
(杨超 长期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先后获“陕西新闻奖”等省市以上作品奖百余次;咸阳市委、市政府表彰的“十佳新闻工作者”、“十佳文明宣传工作者”;陕西日报社连续七年表彰的“十佳通讯员”;陕西省委宣传部表彰的“全省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先进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