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镜:马学林赏析王巧英诗词中的对内蒙古草原的赞美
作者马学林:国家一级诗人
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格律诗词)
2025.8.3.
当目光掠过内蒙古高原东起大兴安岭、西至马鬃山的广袤版图,这片海拔千米之上的神奇土地,不仅以118万平方公里的辽阔胸怀承载着草原与荒漠的交响,更以千载岁月滋养出汉武帝屯田养马的雄壮史诗与翦伯赞笔下“古之所谓塞外”的苍茫意象。王巧英的一诗一词,便如双面棱镜,既折射出草原节庆的灿烂光华,也映照出秋日塞北的苍凉心影。
《草原美景》如一幅明丽欢腾的画卷。首联“风吹雨过白云去,草绿天蓝比画阑”一洗尘世,风雨过后洁净如洗的天地之间,碧草与蓝天交织成天然画框——这岂非高原“地势起伏微缓”所铺展出的辽阔舞台。当视野在“旷野花香千里送,无边景色靓颜鲜”中无限延展时,草原以其坦荡的胸襟将生命之芬芳无遮无拦播撒向远方。颈联“篝炉火旺琴声脆,歌舞词新雅客欢”则点燃了草原夜晚的灵魂:跃动篝火、悠扬琴声与热烈歌舞,在“哈达祥瑞”的洁白祝福中,最终凝聚为“举杯畅酒不思还”的沉醉忘返。此诗是一曲纯粹的生命颂歌,将草原化为一个巨大而温暖的欢庆现场。
(三)
转观《长相思·草原秋》,苍凉暮色便如凉水般漫上心头。词人开篇即连呼“塞北秋、草原秋”,如深重叹息叩击着季节轮回之门。虽然“云溪未断流”尚存一丝天地间绵延不绝的生机,却终难抵挡“秋尽霜情落意收”的肃杀。下阕“思忧忧、意忧忧”的叠词如寒夜霜花般层层凝结;当“冷冻残寒”浸透“月夜愁”时,词人只余“苦吟孤醉楼”的凄清身影。这片翦伯赞曾感叹“用望远镜都看不到边际的原野”,此刻在秋霜冷月中,却成为映照无尽孤寂的巨大明镜。草原的辽阔在此刻反而放大了天地的岑寂与生命的渺小。
两首作品在草原的同一舞台上演着季节的悲欢二重奏。夏季的草原是“比画阑”的生机天堂,是哈达飘舞的欢乐盛宴;而秋日的草原却成了“霜情落意收”的苍凉归宿与“孤醉楼”的苦吟之地。季节流转之下,草原时而如母亲般慷慨捧出盛宴,时而又如智者般沉默凝视着永恒天地间的生命逆旅。
(五)
王巧英以诗笔为刃,在草原这面天地之镜上刻下了两道深刻印痕:一道是盛夏阳光里篝火映照的酡红笑颜,一道是深秋月光下孤影摇曳的银色愁容。内蒙古大草原的壮美,正因其能同时容纳这极致的欢腾与沉郁而愈发显得恢弘深邃。当“举杯畅酒不思还”的沉醉最终归于“苦吟孤醉楼”的清醒,草原便以其无垠的胸怀启示着我们——生命的光谱唯有包含这两极,才算真正映照出了天地之镜的完整辉光。
作者马学林:国家一级诗人
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格律诗词)
2025.8.3.
附件:
一、王巧英诗词
1
草原美景
文/王巧英
风吹雨过白云去,草绿天蓝比画阑。
旷野花香千里送,无边景色靓颜鲜。
篝炉火旺琴声脆,歌舞词新雅客欢。
献上哈达祥瑞至,举杯畅酒不思还。
2
长相思●草原秋
文/王巧英
塞北秋、草原秋。秋尽霜情落意收,云溪未断流。
思忧忧、意忧忧。冷冻残寒月夜愁,苦吟孤醉楼。
3
诗词来源:(【草原雄鹰诗社2025第25期同题作品展播组诗词:吟咏敕勒川】作者/草原雄鹰诗社诗人)
4
王巧英简介:
王巧英,呼和浩特市人,从小喜欢文学、喜欢草原,心在草原,情在内蒙。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草原雄鹰诗社创始人,草原雄鹰诗社社长。笔名雅涵。诗词作品多见诸报刊和网络。诗词作品常发表于报刊及网络平台,代表作包括《茶》《酒》《家》等,曾获多个奖项。
马学林,男,回族,中共党员,退役军人,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毕业,文化艺术博士,国家一级诗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格律诗词),国学家、文学家、汉学家、改革先锋艺术家、当代中国百强诗人、当代中国诗坛杰出诗人、当代杰出文艺工作者;世界孔子学院终身名学誉院长、香港国际商会联合体终身名誉主席;获中国当代十大文化学者荣誉称号、获首届人类文明大赛文化艺术类金获、2022年获中共中央在党50周年纪念章、2025年亚州地区艺术先锋、获亚州国际艺术勋章;获联合国文化艺术丰碑奖、艺术评审委员会终身副主席,世界艺术影响力领袖。到2025年8月写有两万三千九百多首格律诗。同年4月获(雅集京华《第八届百家诗会》一等奖,被授于“新时代诗词文化践行者”荣誉称号;5月获大美东方第三届全国诗书画大赛“金奖”;荣获“中华文化永固杯终身成就奖”、并被授予“中华传统文化的坚守者与传承人”、“国宝大师”荣誉称号;
由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出版(马学林著《百首诗词颂时代楷模拜四俊》200首诗);6月,获第四届矛盾文学杯全国文学艺术大赛“金奖”;七月,获中共中央颁发“七一勋章”和“七一勋章证书”;还被中国共产党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文化和旅游部、人民日报社、中国文联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六部委共同授“感动中国人物”荣誉称号。被诺贝尔奖文学研究院聘“终身文学顾问”;论文《论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楹联的学思想研究》入编中国楹联学会《非遗里的楹联优秀论文集》(2025年8月3日于银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