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影里的军魂
——致从军五十载的女兵
作者: 董 江 朗诵:雨音 配乐:长江

五十年前,
她们以短发丈量风的方向,
少女的迷彩裹着晨露,
在营区的尘土里,
在延伸的钢轨旁,
长成钢与火的形状。
她们知道,
背包绳捆扎的不仅是行囊,
是整个青春的重量,
是铺向远方的,第一根道钉的铿锵。

五十年后,一场承德暴雨,
未能阻隔她们奔赴的步履。
五十年光阴足以让山河易容,
却未能熄灭她们眼中的光芒。
当黑白照片在手机屏铺展,
时间被悄然按下倒带键,
每一道皱纹都舒展成,
军旅路上,被汗水浸透的笑靥,
仿佛又听见,当年火车的汽笛在群山中回响。

“看,这张!”
“哎呀,你们四个多清秀!”
“快看,这张,大家笑得多甜!”
聚会的空间,瞬间被惊呼与笑语填满。
她们不再是两鬓染霜的姥姥奶奶,
而是一群叽叽喳喳的资深姑娘,
在记忆的相册里,
打捞着彼此青春的模样。


有人轻声提议:
“摆个当年的战斗姿态!”
声音刚落,脊梁已绷成钢轨——笔直,坚韧。
曾经的射击标兵,
左肩微沉,右眼如鹰隼,
指尖划破时空的刹那,
"砰!"虚拟的弹道仍在苍穹书写锋芒,
一如当年,她们用经纬仪在峡谷间描画坦途的刚强。
曾经的文艺战士,
脖颈扬起四十五度月光,
仿佛听见冲锋号在血管轰鸣,
下一句战歌就要刺破苍穹,
为那穿越隧道的战友,唱响黎明的曙光。

曾经的卫生员,
双手交叠成无菌的月牙,
连呼吸都带着酒精棉的清冽,
随时准备缝合岁月的伤口,
也曾在枕木旁,为磨破的肩膀贴上最初的膏药。
曾经的通信兵,
高擎八一军旗的右手,
食指还保持着发报的节奏,
像随时准备向历史发出电波,
将“前方桥梁架设完毕”的捷报,传回祖国的心房。

她们站成一组会呼吸的群雕,
每一个挺拔的身躯都带着风,
眼神却共用同一种波长——
那是穿越半世纪的军礼,
是铺就万里铁道后,永不松懈的担当,
在时光深处持续回响。
五十年光阴,
偷不走迷彩服里的骨骼,
磨不灭领章下的温度,
更撼不动那被钢轨淬炼过的脊梁。
她们摆动的何止是身姿,
更是五十年前埋下的火种,
在新时代的旷野,
噼啪作响。

迷彩的青春永不退役,
因为它早已成为,
生命最原初的编码,
如同延伸的铁轨,是祖国版图上最深刻的诗行。
八一的星火永远明亮,
因为它在血脉里,
锻造出不锈的锋芒。
致敬,那些被军号校准的年华,
致敬,那些在铁道兵队伍发芽的青春。
让所有路过的风都停驻脚步,
听一听,
那些女兵的心跳,
依然保持着,
五十年前的频率——
年轻,
嘹亮,
永远在行军途中,
在祖国大地的脉搏同频共振。
致敬,曾经的女兵!
致敬,永远的女兵!
简介

作者:董 江,河北承德人,全军优秀共产党员,退休军人。著有散文集《戎行随语》。现为中国管理科学学会红色管理研究所研究员。退役军人事务部特邀网络评论员。

朗诵者:雨 音,中国网络朗诵奠基人之一、服役期间为解放军某部文工团话剧曲艺演员,全国首位应邀登上辽宁舰作朗诵演出。雨音朗诵《疯娘》《安塞腰鼓》《海燕》《曾经当过兵》《谁是最可爱的人》《因为当过兵》等代表作品在网络和微信上广为流传。

配乐:长 江,解放军某部影视编导,曾任央视《军事纵横》栏目执行编辑。主要作品有:电视专题片《红色奔流》《迎接挑战》《筑起新的长城》。大型军事纪录片《兵者》曾获央视军事专题节目一等奖、第20届中国电视金鹰奖;30集系列专题片《中国大阅兵》以及《风口浪尖》《和平使命》《国之利器》等系列专题纪录片。
编辑:乐在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