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诗目录:《先哭为敬》《点 解》《青果巷53号的屋顶》《换 客》《双 标》《昙 花》《早点遇到多好》《破 轭》《小牛马》《稚 气》《仙进奉》《空》《诗歌为何》《无上清凉》《趁好天时》
施维组诗《单人探戈》之孔见
没有舞伴的独舞或许更洒脱,无拘无束,可随时变行云流水为喚雨呼风,甚至忽而电闪雷鸣忽而虹桥静卧,只因作者的诗思如这看似眼花缭乱、实则用心良苦之人设。
15首诗,均采用了借有形之物喻无形之象的蒙太奇手法,企图将各种色块通过堆集、重叠、错位的组合方式,实现艺术形式的创新,以宣泄胸中块垒。
语言的表述方式千变万化,施维不愿墨守陈规,她想通过这一欲擒故纵的尝试,抄近路揭示出诗歌不为人知的隐秘。这就像将原本要用民族唱法演唱的乐曲,改用了通俗唱法,一如毕加索抽象风格的绘画,其作品中隐含的真实意图,很难让读者一目了然。
以《先哭为敬》为例:尽管全诗晦涩难懂,但作者借用了一个近似应酬酒局的“先干为敬”作题目,无意中暴露了其潜伏在顾左右而言他的密集意象中,明显有反客为主的用意。这一手法还可从起始句的“先哭者可推倒骨牌”,和结尾的“先哭者已推倒骨牌”的呼应里得到验证。为此,要读懂作者想表达的诗意,必须先锁定所谓的“骨牌”,才能理解在推倒骨牌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联想效应。此时我似乎触及到了《先哭为敬》的主题,于是细细读下去,又觉得作者并非是想透过“骨牌”的“多米诺”现象,诉说它被推倒的种种感受,而是已经敏锐地预见到了严重后果,故而将本该痛心疾首的结局置换成了云淡风轻。
“先行一步的哽咽”用提前量引出“来日的悲痛”,今天的“点数零钱”者或许就是明天“截断夏花行程”的黑手,“预支的葬礼”须使用“心酸”典当的“流通币”,“拆解自身堤坝”以加速不可逆转的“溃决”……等等,都像是即将亡故的病人在离世前的回光返照。这种心态或表现之所以反复出现,一定是看到某些趋势已无法遏止,唯有用加速进程来减轻阵痛,以求早日解脱。这是一种痛彻心扉的故作洒脱,是把无奈的表情画成喜笑颜开的脸谱,是用轻声哼唱代替慷慨陈词,是一套以柔克刚抗衡顽敌强攻的太极拳法。
《早点遇到多好》是一首爱情诗,跳跃的诗句删繁就简,只给出几个支点让读者体味,“迟到的雪/迟迟未下”并非有意,却导致了不可挽回的终生遗憾。 “腕间的表”没等来上发条的“你”,“信使歧路迷踪”令“暗物质”无法如期向收信人“倒叙”“春天”,迈向“早春二月”的步履被寒冷“凝”在了中途,美好的雪景已经开始融化,仍未等来误点的列车!一次次阴差阳错的失之交臂,终酿成心仪之外的冗长错爱。
只有12行的《双标》,则是对当今一些损害和挑战社会公平现象的严肃拷问,倾斜的天平,失重的砝码,偏离的指针,贪婪的刻度,都在作者笔下发出无声的怒吼。
比较容易理解的《诗歌为何》,是一串期待心灵回应的诘问。在这首诗里,不断发问的作者列举出某些具有诗意的现象,启发读者就这些现象与诗歌的因果关系,作一次深入思考和梳理。作者所列举的事物各有所好,通过相互比照和碰撞,让彼此的差异受孕成诗歌的雏形。而末尾的总体发问“诗歌为何/靠近我却又远离”,正是诸多诘问的关键,也是作者和许多读者愿意对此一探究竟的兴趣所在。
诗写本是一项速记心路历程的惬意之举,有时闪过脑际的词语只在瞬间停留,一旦错过便杳无踪迹。有时我们会遭遇到某种困惑或醒悟,突然被莫名的情绪所支配,一些杂乱无章的词汇和断句便不请自来,架构成诗的轮廓和雏形。此类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诗句,大多是情绪强烈到激情难抑,即所谓处于灵感袭来时的“神来之笔”,具有天然的内在关联。但文学毕竟是沟通心灵的字面工具,过于晦涩的缺口和断层,肯定难以被一般读者理解,更难引起广大读者内心的共鸣。
受制于学科原则的艺术行为,常用“带着镣铐跳舞”这句话来形容,《单人探戈》组诗之舞,也要接受读者的鉴赏和评议。如何在求变求新的创作过程中,同时兼顾思想性和艺术性,实现读创之间的达意流畅和情感共鸣,是每位诗作者不可回避的终生课题。
艾青先生《诗论》中的许多金玉良言,仍然是驱除我们创作困惑的良方——
“诗的情感的真挚是诗人对于读者的尊敬与信任。”
“诗与伪善是绝缘的。诗人一接触到伪善,他的诗就失败了。”
“把写诗当作了不得的荣耀的事是完全昏庸的。”
“把诗写得容易使人家看懂,是诗人的义务。”
“朴素是对于词藻的奢侈的摒弃,是脱去了华服的健康的袒露;是挣脱了形式的束缚的无羁的步伐;是掷给空虚的技巧的宽阔的笑。”
“不能把混沌与朦胧指为含蓄,含蓄是一种饱满的蕴藏,是子弹在枪膛里的沉默。”
正值盛年的施维具有扎实的文学基础,且精力充沛悟性敏锐,虽然起步较晚,却已在创作实践中实现了不俗的跨越。通过对这组《单人探戈》的分析和讨论,可望从其得失的权衡中获取一些有益的参照,为日后向更高更精更美的目标发起冲锋积累能量。
(2025年8月5日于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