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的八月总被热浪裹挟,难得遇上这样凉爽的清晨。天刚蒙蒙亮,我便约了小区邻居孟先生——那位退休前在铁路局任职的老西安,一同去大雁塔周边晨练。
出了小区,晨风带着草木的潮气扑面而来。行至大雁塔北广场时,音乐喷泉还未苏醒,数十座唐代风格的石雕在晨光里静默矗立。孟先生指着西侧一排垂柳说:“这广场扩建时特意保留了这片林子,你看那树干上的铭牌,都是些有年头的‘原住民’。”他讲起上世纪九十年代广场初建时的模样,语调里满是对时光的感慨。
穿广场西行,便到了他说的“肿裁林”——原是“仲裁林”,因早年标牌磨损被居民打趣叫开了。林间小径上已有不少晨练者,打太极的老人招式舒展,踢毽子的姑娘笑声清脆。孟先生熟络地和几位老友打招呼,说这里的树都是当年各单位认养的,如今枝繁叶茂,倒成了天然的社交场。
绕至南广场,玄奘雕像在晨曦中愈发庄重。我们没进寺,顺着东侧的石板路走进唐慈恩寺遗址公园。残碑断垣隐在花丛里,几只麻雀在石道上蹦跳啄食。“这可是真古迹,比大雁塔的岁数还长些。”孟先生蹲下身,指着一块刻有莲花纹的石砖给我看。
最后穿过西北方的戏曲公园时,已能听见票友们吊嗓子的声腔。秦腔的高亢混着胡琴的婉转,与远处大雁塔的轮廓相映,倒生出几分古今交融的妙趣。
一个小时的路程,脚下的步数不知不觉过了万。返程时在巷口的胡辣汤摊坐下,滚烫的汤水下肚,额头沁出薄汗。孟先生抹了把脸笑道:“这晨练不光是走路,是把老西安的故事也走了一遍。”
晨光渐盛,热浪初起,可心里却因这一路的景致与闲谈,满是清爽畅快。儿时在商洛山,一辈子都很难出山,改革开放40年,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直线上升,过上了小康生活,并不是奥巴马讲的:“让中国人过上像美国人的生活那是世界的灾难”。而是全人类的.福音。中国几千年文化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夫妻合和美美等和文化,秦始皇2千年前就解决了小国互撕,打打杀杀的乱局,正如史记讲的六国灭,四海一。今天中国成了世界上安静稳定的定海神针,我爱你——伟大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