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琴韵交融军魂,笔墨书香致敬山河。近日,由姑苏区公共文化中心、苏州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苏州工业园区蓝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丁香文艺社承办的第二十八期《阅读苏州》八一军营慰问演出,在驻苏某部队温情拉开帷幕。这场以"文化交融"为核心的演出,将古琴悠远、诗韵江南与军营情怀相融,既是对军人奉献的礼赞,更是一次苏州文化与军旅精神的深度对话。

《阅读苏州》总策划、丁香文艺社创始人:徐书僮
作为苏州文化传播的重要品牌,《阅读苏州》早已超越"读城"本身:它让典籍里的姑苏走出书本,走进古宅、校园、园林、博物馆,走进江苏书展、苏州文博会、苏州市档案馆等多元场景,如今更以"文化轻骑兵"的姿态踏入绿色军营,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地域与情怀的桥梁。演出开场,苏州历史文化研究会李峰会长宣读《〈阅读苏州〉书香推广人倡议书》,字里行间传递着"让文化流动"的期待,而这份期待很快在舞台上化作可听可感的文化图景。

古琴弦歌:裴琴子

姑苏吆喝:蒋余祥
当晚的演出以"文化为媒、家国同心、笔墨传情"为脉络,在军营灯光下铺展成一幅兼具江南雅韵与军旅豪情的画卷。裴琴子的古琴弦歌《秋江夜泊》率先奏响,七弦琴上流淌的古朴韵律,将"江枫渔火"的千年意境在军营中缓缓铺展;蒋余祥用地道的《姑苏吆喝》唤醒老苏州记忆,一声"卖糖粥""修棕绷"的吴语声调悠扬婉转,让江南烟火气直抵人心;随后的江南诗歌联诵《江南春晓》,则以文字为墨,晕染出江南春日的生机与温婉。






家国同心:从青春声韵到红色礼赞,让情怀聚起来
文化的底色,是"家国同心"。当晚的演出中,江南雅韵与军旅情怀始终相互呼应,共同勾勒出"家"与"国"的深层联结。
古琴《梅花三弄》曲调清冽如霜雪,暗合军人坚韧品格;《平沙落雁》意境开阔似长空,恰如戍边战士的胸怀。丁香文艺社的小朗读者们以清澈童声诠释文化传承——初中生陈传奇朗诵《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的抑扬顿挫间,千年文脉与青春军旅隔空对话;小学生吴赵梦琪、王申带来《花月吟》《惠崇春江晚景二首》,稚嫩声线里埋下诗词传承的种子。







红色主题演出则以"刚"呼应"柔":宋泳的洞箫《关山月》吹出"明月出天山"的豪迈,五声音阶勾勒家国情怀;红色诗文连诵《敬礼军旗》《锦绣》《永生的和平鸽》字字铿锵,致敬信仰与奉献;风华正茂艺术团的舞蹈《五星红旗》以肢体语言诉说赤诚,引发全场共鸣。最动人的当属军民共诵《四季中国 中国四季》,当"春有百花秋有月"的诗意融入军人对山河的守护,"文化"与"军旅"化作同频共振的"家国同心"。

舞蹈表演:风华正茂艺术团

集体朗读:部队战士和丁香文艺社的朗读者们
笔墨传情:从演出到馈赠,让情谊留下来
演出尾声,书画家们将精心创作的书法作品赠予部队。这些作品既延续吴门书画"诗书画一体"传统,又融入军旅题材时代精神——或行云流水书写江南灵秀,或苍劲有力展现强军誓言。同时,一批反映江南历史文化的图书送到官兵手中,涵盖园林建筑、诗词歌赋、民俗风情等内容,让军营洋溢书香气息。正如《阅读苏州》的步履遍及城乡,文化流动始终在传承中注入新生命力。

吴门书画家(左一)黄叙明、(左二)戚百康、(中间)宫音、(右二)朱兴才、(右一)翟光明



当《春江花月夜》的朗诵声与书画墨香在军营交融,"江畔何人初见月"的千年叩问,恰是姑苏文脉与青春军旅的对话写照。此次军营之行标志着《阅读苏州》首次将"书香推广人"理念播撒进军营土壤,开启"以文化人、以文拥军"新路径。当古琴音韵与军号、吴侬软语与铿锵口令在同一舞台共振,文化不再局限于地域符号,而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文人与军人的精神桥梁——它让每一次流动都化作滋养家国情怀的星光,让夜色中的军营与姑苏城,在"诗与远方"的共鸣中遥相守望。
文/徐书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