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2025年8月1日,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之际,我和我的战友们前往我的第二故乡青海省民和县河水河畔的军营里参观,心情非常激动。物是人非,见景思情。促使我对军旅生涯的深情回忆,回想起当年军政训练,首长关怀,军民情谊、高原风物与青春淬炼的心心念念,全体参会300多人,在青海战友会段军会长带领下来到昔日军营,在新建礼堂门前,参谋长李启峰向与会战友介绍了营房历史变迁等惜况,回忆了我团的光荣历史,老兵们在最熟悉的旧礼堂门门前激情拍照,追记往昔的战斗历程。为此,我为战友们创作了三首古典诗词,严格遵循格律要求,并融入第二故乡的核心意象,敬请分享,欢迎点评,指导斧正。
1,七律·戍边民和第二故乡
(仄起首押,新韵)
作者:张富贵
2025.8.1
军号穿云柳绿融,沙场点将岁峥嵘。
霜蹄踏月河滩雪,肝胆披星塞上烽。
馕饼暖怀慈母泪,饺香融帐故园风。
东流湟水军魂铸,万树桃花映帜红。
(注解)
①首联以“军号”“柳绿”开篇,再现训练场景。
②颔联“河滩雪”呼应湟水河改造,“塞上烽”喻边防使命。
③颈联聚焦回族老人赠馕、军民包饺子细节。
④尾联“万树桃花”化用民和春日桃汛胜景,象征热血青春永存。
2,鹧鸪天·追忆民和军民情
(词林正韵)
作者:张富贵
2025.8.1
裂帛西风卷褐冈,青春淬火锻钢肠。
野营村妪推梨枣,春社羌姑赠杏浆。
歌绕垒,饺盈筐。笑言沸鼎暖寒霜。
高原日薄千山暮,犹照心头那抹阳。
(注解)
①“野营村妪”直写拉练时村民赠食,“羌姑”指土族姑娘参与联谊。
②“饺盈筐”还原军民共庆春节场景,“沸鼎”喻军营欢腾。
③结句将民和阳光喻为永恒温暖。
3,临江仙·第二故乡印记
(词林正韵)
作者:张富贵
2025.8.1
犹记川垣桃汛急,千枝灼破寒穹。
铁锹挥处植青松。
课童星夜里,刈麦月镰中。
迷彩痕深融故土,湟波勤洗尘容。
十年魂梦总相逢。
山阿军号起,仍是少年雄。
(注解)
①“川垣桃汛”取材民和四月桃花盛景。
② “植青松”“刈麦”浓缩驻地植树助农事迹。
③“湟波”指黄河-湟水交汇地理特征,暗喻岁月涤荡。
在工兵十四团青海战友会上的讲话
作者:李启峰
2025.8.1
亲爱的老战友们,尊敬的军嫂们:
作为最早来到民和享堂下营房的一名老兵,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团在这里的基本情况。
1971年3月,我们工兵十四团团部,由宁夏大武口移防到民和县享堂下营房。
营房西边的一小块,是军区通信工程营的几栋瓦房。我们团是东边的一大块,几乎全是土坯土顶的破房子,门窗脱漆,玻璃残缺。许多房顶、墙壁开裂。我们用了大半个月才草草整修完毕。
从那时起,我们在民和县度过了二十二个春秋。
今天,我们重返第二故乡,重返熟悉的老营房,仿佛又站到了八一军旗下,又回到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在这里,我们辛勤劳动,将土房改成瓦房,增建了史纳营房。又将瓦房改成楼房,形成了规范整洁的营区。
在这里,每年都有几百名来自远方的热血青年,怀着拳拳报国之心,加入人民军队的行列,开始了自己新的人生之旅。
在这里,我们完成了由国防施工部队到机械化野战工兵团的历史性转变。
从这里出发,我们在巴州训练场、青土坡训练场,培养了数千名专业技术兵员。在一条山、河西走廊等地的战役战术演练中,极大地提高了部队的综合战力。
从这里出发,我们执行了甘肃刘家峡抗洪、兰州十里山铁路隧道排障、青海塘格木地震等数十次抢险救灾任务。
从这里出发,我们奔赴云南老山前线。圆满完成了上级赋予的各项作战任务,全团荣立集体三等功,为团队的历史写下了最为辉煌的一页!
我们,谁也不会忘记:享堂旭日,史纳夕照,川口花红,东垣柳青。第二故乡民和情!
我们,谁也不会忘记:关山明月,江河激流,荒原寒风,硝烟炮声。金戈铁马战旗红!
工兵十四团——我们心中永不磨灭的番号!
作为八一军旗下的一名战士,我们感到光荣和自豪!
热烈祝贺工兵十四团青海战友会“庆八一战友民和行”联谊活动圆满成功
作者:隋卫民
2025.8.1
今天的民和空气清爽,曾经的第二故乡热情奔放。因为子弟兵又追梦来到军营旁,八一军旗迎风飘扬,队伍中还是有那朝气蓬勃的模样。看“八零后”的团长精神俊朗,看“七零后”的团长气宇昂扬,又见老英雄七零后的女儿英姿飒爽,这支队伍神彩飞扬!
他们曾经上过战场,七零后的参谋长帅领一纵七零后,六零后,五零后的好儿郎共同来追忆南疆的锋光。那是用鲜血换来的今天吉祥。
又见主任笑脸闪红光,他以老兵的慈祥,带着感动中国的力量,讲述忠诚和担当,始终不忘政治工作思想永远在路上。
谁能忘,民和是第二故乡,湟水河畔有我的身影,因为我曾在那里站岗。曾经的训练场,队列前经过美丽的姑娘,战友的目视方向从来不用口令去欣赏,那是人性的向往,首长也默许过这种视光。因为我们都有着青春时光。
久别的营房,此刻已热泪盈眶,驻足仰望我们无悔过往,今天虽然不再穿军装,但军礼是印在骨子里的坚强。
有多少战友,曾经路过这个地方,伴随他们来时,已是儿孙满堂,讲述曾经的自已,感召未来的有生力量。这就是传承,伟大祖国才更加坚强。
今天的队伍,依然威武雄壮,这是一支几代人共筑的时光,因为有零零后先辈的儿孙到场,共同追忆老一辈为青海高原奉献青春的战场。他们带着激情澎湃的声音,向八一军旗宣誓,吾辈当自强,传承永不忘,为祖国繁荣富强努力,为国家发展奋力拼搏,为人民幸福吉祥勇担当!
祝亲爱的战友八一建军节快乐!
湟水河畔军旅情
(散文)
作者:郑叶桦(工兵第十四团修理所)
2025年8月1日
2025年8月1日,当我们的车队驶入进军营大门的一瞬间,九十又八的军旗在风里猎猎作响,像一声穿越时空的呼唤。四十年了,白杨树的年轮里藏着多少晨跑的号子。训练场的泥土里,是否还埋着当年我们训练时蹭掉的衣扣。
刚下车,迎面走来一位年青的上尉军官,向我们的领队敬了个笔挺的军礼,帽檐下的眼睛亮得像当年营房里的路灯。我看在眼里,下意识地想抬手回礼,可肘部的旧伤在这熟悉的动作里轻轻一颤,那是1986年参加对越防御作战时留下的印记,此刻倒成了最鲜活的重逢信物。
宿舍楼前,人走楼空,留在墙上的黑板报依旧那么熟悉,尽管换了新的内容,字迹却和当年战友小张写的一样刚劲。来到修理所食堂门前,仿佛又吻到蒸笼里飘着的馒头香,恍惚间又像听见队列里有人喊“班长,给我多盛一勺咸菜”,回头时,看到礼堂前,有几个穿新式作训服的年轻官兵笑着走过,他们的步伐里,有我们当年的影子,却比我们更轻快、更昂扬。
宿舍楼前,透过窗户,幻想着能够再看一眼连队荣誉室的展柜,除了熟悉的老锦旗、老扁牌、老奖状,或许又多了许多新的扁牌和军功章。当我凑近时,玻璃上倒映出自己鬓角的白霜,和奖章的光叠在一起。此时忽然明白:湟水河畔的第二故乡,从不是凝固的回忆,而是一代代人把热血续写成的接力赛。
上午的阳光,把营房的影子拉得很长,远处的哨声落进耳朵里,竟和四十年前出操的调子分毫不差。风掠过迷彩墙,带着青草和汗水的气息,这味道,原来早被岁月酿成了刻在骨血里的乡愁。我站在操场中央,环顾着团部办公大楼,左右两侧的营房,营房背后的机车库,办公楼对面的大礼堂迷彩斑闪耀,“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十二个红色大字,在阳光的影衬下整齐排列。四十年前,每当周六,我们列队进入礼堂,连队与连队之间的拉歌声、哨子声、掌声此起彼伏。四十年后,我们重返故里,看着这些曾经的老兵,忽然想对他们说:这就是我们当年守护的营房,也是我们后来人现在奔赴的地方,而他们脚下的路,是通向我们当年憧憬的远方。
这里的一切都变了,又好像什么都没变。变的是营房的新旧、军装的款式,不变的是军号里的忠诚,是队列里的钢铁,是每一代人眼里,那片永远鲜红的底色。
八一建军节梦圆故乡旧营房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