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4年6月1日 星期五
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在广州矿泉泳场的水面上,波光粼粼,宛如无数颗金色的珍珠在跳跃。上午,地理班的同学们带着几分兴奋和期待,来到了这里上蛙泳课。
钟奎华穿着蓝色的泳裤,头戴白色的泳帽,站在泳池边,显得有些紧张。他虽然不是第一次游泳,但面对这宽阔的泳池,心中还是不由自主地涌起了一股忐忑。教练哨声一响,同学们纷纷跃入水中,钟奎华也深吸一口气,猛地扎了进去。水花四溅,他努力调整着呼吸和动作,感受着水流的阻力和浮力,渐渐地,他找到了蛙泳的节奏,身体在水中灵活地穿梭。
中午时分,钟奎华换好衣服,骑着自行车来到了桂花岗的广州师范学院。校园里绿树成荫,花香扑鼻,他轻车熟路地找到了同学的宿舍。一番寒暄后,他们一起在学校的小食堂吃了午饭。饭菜虽然简单,但大家谈笑风生,气氛十分融洽。
饭后,钟奎华没有立即返回学校,而是绕路去了广州医学院。一路上,他骑着自行车穿梭在繁忙的街道上,不时有汽车和行人从身边掠过,带来一阵阵热浪和喧嚣。到达医学院后,他找到了范辉和刘伟强,两人都是增城籍的大学生,对足球有着浓厚的兴趣。
钟奎华他们三人聚在一起,讨论着一个即将点燃校园激情的计划——组织一场增城籍大学生的足球比赛。
“你们想,咱们增城出去的学子,散落各地求学,但心里那份对家乡的热爱和足球的激情从未熄灭。”钟奎华的眼神中闪烁着光芒,他的话语仿佛一股无形的力量,将三人的心紧紧相连,“如果我们能举办这样一场比赛,不仅能让大家在绿茵场上重温旧梦,还能加深彼此间的联系,何乐而不为呢?”
范辉点头赞同,他的手指轻轻敲打着桌面,思考着细节:“确实是个好主意,但关键在于怎么组织,怎么吸引更多的增城籍大学生参与。我们得有个完善的策划方案,包括资金筹集、场地协调、宣传策略等等。”
刘伟强则拿出一本笔记本,快速记录着他们的讨论要点,偶尔抬头,眼中闪烁着期待:“我们可以先从各大学校的社团入手,建立联系,然后通过社交媒体和校园广播进行宣传。至于资金,或许可以尝试拉赞助,比如本地的企业或者体育用品店,他们应该会乐于支持这样的活动。”
下午地理班在课室上英语课,英语老师宣布下半段课程将转移到语言实验室进行《ON WE GO》视听英语学习。同学们纷纷收拾书本,带着好奇与期待走向实验室。钟奎华三人也不例外,但他们心中那份关于足球比赛的激情却更加炽热,仿佛连脚下的步伐都充满了力量。
语言实验室里,一排排先进的多媒体设备整齐排列,屏幕上播放着生动的英语对话视频,学生们戴上耳机,沉浸在纯正的英语环境中。

1984年6月2日 星期六
夜,已悄然无声地织上了天幕,将白日的喧嚣温柔地包裹起来。在这个略显闷热的初夏夜晚,钟奎华的房间内却透着一股静谧与专注的气息。窗外,偶尔传来几声远处的蛙鸣和树叶间细微的风吟,为这宁静的夜晚添了几分生动。
钟奎华坐在一张古朴的书桌前,桌上铺展着一张质地优良的宣纸,旁边是几块形状各异的墨石和一碟浓黑的墨汁,散发出淡淡的松烟香。他的手中紧握着一支毛笔,笔杆细长,笔锋柔韧,仿佛蕴含着无尽的生命力。这不仅仅是一支笔,更是他表达情感、抒发才情的媒介。
他的目光专注而深邃,凝视着眼前那张空白的宣纸,心中默念着即将落笔的四个大字——“香飘四季”。这四个字,不仅寓意着自然之美,四季更迭中的芬芳不断,更寄托了钟奎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书法艺术的无尽热爱。
随着他缓缓提起笔,轻蘸墨汁,动作流畅而优雅,仿佛是在进行一场无声的仪式。笔尖轻触纸面,瞬间,墨迹晕开,如同晨曦初破晓时分,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温柔地洒在大地上。钟奎华的手腕灵活转动,力度时而轻柔如丝,时而沉稳如山,每一个笔画都凝聚了他的心血与情感。
“香”字起笔轻盈,转折处圆润自然,宛如春风拂面,带来阵阵花香;“飘”字则笔走龙蛇,灵动飘逸,如同夏日里轻盈飘动的云朵,自由自在;“四”字结构紧凑,稳重而不失灵动,恰似秋日的硕果累累,给人以丰收的喜悦;“季”字收尾有力,既展现了冬日的坚韧,又预示着四季轮回,生生不息。
随着最后一个笔画的完成,钟奎华轻轻放下毛笔,满意地审视着自己的作品。那四个大字,在宣纸上熠熠生辉,仿佛真的散发出了四季的香气,让人心旷神怡。他深知,这不仅是一幅书法作品,更是他内心情感的流露,是对生活、对自然、对艺术最真挚的赞歌。
钟奎华轻轻吹干墨迹,小心翼翼地将这幅作品卷起,准备明天上交给学院,参加即将到来的书法比赛。他心中充满了期待与自信,相信这份凝聚了心血与热情的作品,定能在比赛中脱颖而出,为自己,也为这片他深爱的土地,赢得一份荣耀与尊重。
1984年6月3日 星期日
下午
阳光透过暨南大学葱郁的树叶,斑驳地洒在绿茵茵的足球场上,给这个充满活力的周日午后增添了几分温馨与热烈。今天,是钟奎华、范辉、刘伟强三人与增城籍大学生约定的一场足球友谊赛的日子。空气中弥漫着期待与兴奋的气息,球场边聚集了不少观众,他们或站或坐,议论纷纷,不时向场内投去期待的目光。
随着一声清脆的哨响,比赛正式开始。钟奎华作为主力前锋,一身白色球衣,显得格外醒目。他带球突破,动作敏捷而果断,脚下的足球仿佛有了生命,随着他的心意灵活滚动。范辉和刘伟强则分别在中场和后场,三人默契配合,攻守兼备。
对方队伍也不甘示弱,几次精彩的反击让场边的观众连连叫好。但无论比赛多么激烈,双方球员都保持着友好的态度,偶尔的碰撞后,总能相视一笑,继续投入比赛。这正是他们此行的目的——以球会友,增进友谊。
随着时间的推移,比分交替上升,每一次进球都引来场边观众的热烈欢呼。钟奎华在一次精彩的配合后,终于把握住机会,一记漂亮的射门,将比分锁定在了2:2。哨声再次响起,比赛结束。双方球员握手致意,脸上洋溢着满足与喜悦的笑容。
赛后,两队球员聚在一起,交流着彼此的经验与心得。钟奎华、范辉、刘伟强三人更是与增城籍的球员们相谈甚欢,仿佛早已是熟识的朋友。夕阳的余晖洒在他们的身上,为这一刻的友谊留下了永恒的印记。
晚上
夜色如墨,星辰点点,透过半掩的窗帘洒在钟奎华简朴的书桌上,为这静谧的夜晚添上了一抹温柔的光晕。桌上,一盏老旧的台灯散发出昏黄而坚定的光芒,将钟奎华的身影拉得长长的,映在斑驳的墙壁上,显得格外孤寂而坚韧。
钟奎华的手边,是一张新买来的信纸,上面已经落下了几行工整的字迹,那是他对远方亲人无尽的思念与牵挂。笔尖轻触纸面,发出沙沙的声响,在这宁静的夜晚里显得格外清晰,仿佛是与自己内心对话的节奏。
“亲爱的爸爸,”他缓缓写道,每一个字都饱含深情,“展信佳。自上次家书至今,已月余未见音讯,儿子心中甚是挂念。近来工作虽忙,但夜深人静之时,总能想起家中的点点滴滴,尤其是弟妹们的欢声笑语,仿佛穿越了千山万水,依旧温暖如初。”
写到此处,钟奎华停下笔,目光不由自主地望向窗外那片深邃的夜空,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酸楚。他深吸一口气,继续写道:“尤为关心的,是弟妹们的学业进展如何。弟是否已适应了新学期的课程,学习上是否遇到难题?妹妹是否还像从前那样,对书本充满好奇,每日勤于笔耕,进步显著?我知道,您一向注重他们的教育,我也希望能在远方以自己的方式,给予他们一份力量和支持。”
钟奎华的手指轻轻摩挲着信纸的边缘,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期许与对过去的怀念。“爸爸,请您务必在回信中详细告知他们的近况,尤其是学习上需要哪些帮助或是鼓励。虽然我无法亲自辅导,但可以通过书信,或是寄去一些学习资料,尽我所能,为他们加油打气。”
1984年6月4日 星期一
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斑驳地洒在广州老城区的青石板路上,空气中弥漫着糯米与艾草的香气,今天是端午节,一个属于诗人的节日。钟奎华,一位戴着黑框眼镜、面容清癯的青年教师,心中涌动着难以言表的激动。他刚刚完成了一首名为《端午的广州》的叙事诗,字里行间不仅描绘了龙舟竞渡的壮阔、粽叶飘香的温馨,还蕴含着对这座城市深沉的爱恋与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午后,广州教育学院与广州师范学院联合举办的端午联欢会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拉开序幕。校园里,彩旗飘扬,学生们穿着节日的盛装,穿梭于各个活动区域。钟奎华被学院指派到颁发奖品的岗位上,他身着整洁的西装,胸前佩戴着鲜红的志愿者徽章,显得格外精神。每当他亲手将奖品递到获奖者手中时,总能感受到那份由衷的喜悦与自豪,仿佛自己也随着他们的成功而熠熠生辉。
联欢会的高潮部分,是钟奎华的诗朗诵环节。他站在舞台中央,手捧《端午的广州》,声音低沉而富有磁性,将诗中描绘的场景一一呈现给观众。随着诗句的流淌,现场的气氛逐渐变得庄重而热烈,许多人眼中闪烁着泪光,被这份对传统文化的深情厚谊所打动。
联欢会结束后,钟奎华并未停歇,他的心中又萌生了一个新的计划——组织一场更加盛大的晚会,以增进两院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情谊。他深知,在人生的旅途中,同学相会的机会实属难得,每一次相聚都应当被珍惜。于是,钟奎华开始着手筹备,从策划方案到邀请嘉宾,从节目编排到场地布置,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他的心血与智慧。
夜深人静时,钟奎华独自坐在书桌前,手中握着一支笔,在笔记本上勾勒着晚会的蓝图。他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无限期许:“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游。何必计较眼前的点滴得失?”他轻声自语,仿佛是在给自己打气,“不怕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此山中。抱着理想和智慧,不怕事情办不成。”
钟奎华相信,只要心中有梦,脚下就有路。他引用古人诗句“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深处非刀尺”,来表达自己对这次晚会的信心与期待。在他看来,每一次努力都是对自己能力的锤炼,每一次尝试都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他坚信,只要用心去做,总会把事情办成功。
窗外,月光如水,洒满了整个房间。钟奎华放下笔,凝视着窗外的夜色,心中充满了宁静与满足。他知道,明天又是新的一天,等待着他的将是更多的挑战与机遇。而他,已经做好了准备,用诗人的情怀、教育者的智慧,去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1984年6月5日 星期二
上午
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影,洒在钟奎华那略显陈旧的木桌上。桌上摊开着一本厚重的《广东地图集》,那是一本印刷于上个世纪末的地理专著,纸张已经微微泛黄,但每一页都散发着岁月的沉香。钟奎华的手指轻轻划过那些繁复的线条和标记,眼神中流露出深深的感慨。
“真是不可思议,”他自言自语道,“这不仅仅是一部地理的指南,更是一部关于这片土地的艺术史诗。”地图上,珠江三角洲的网状水系如同大地的血脉,山川湖泊则如同镶嵌其上的宝石,每一处都蕴含着无尽的故事和历史的沧桑。钟奎华仿佛能听到那些河流的潺潺水声,看到那些山峦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他沉浸在这份对地理的痴迷中,心中充满了对这片土地的敬畏和热爱。
下午
当钟奎华带着些许疲惫走进学习经验交流会会场时,他原本期待能从中汲取到一些新的知识和灵感。然而,会场内的气氛却让他大失所望。大多数与会者都在闲聊,讨论着与会议主题无关的话题。钟奎华试图集中注意力,但周围的嘈杂声让他难以静下心来。他无奈地摇了摇头,心中暗自感叹:“这样的会议,又怎能真正交流到有用的经验呢?”
晚饭时
夜幕降临,钟奎华的心情随着一场别开生面的篮球赛而重新焕发了活力。八三历史班和八三英语班的男女混合篮球赛在学校的操场上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球员们在场上奋力拼搏,每一次进攻和防守都引得观众席上欢呼声不断。钟奎华坐在观众席上,看着那些年轻的脸庞在阳光下闪耀,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他觉得,这样的比赛不仅仅是一场体育竞技,更是一次青春的狂欢和友谊的见证。他饶有兴趣地观看着比赛,不时为球员们的精彩表现鼓掌欢呼。
明天
想到明天即将来临的联欢活动,钟奎华的心中充满了期待。这次活动筹备已久,从游园活动到文艺汇演,再到集体舞会,每一个环节都经过了精心策划和准备。钟奎华作为工作人员之一,将全程参与并见证这一盛况。他想象着明天的场景:游园活动中,同学们将穿梭在各种趣味游戏之间,欢声笑语不断;文艺汇演上,才华横溢的同学们将带来精彩的表演,让观众大饱眼福;而最后的集体舞会,则将成为大家释放热情、增进友谊的舞台。
“明天一定会很有意义,”钟奎华在心里默默地对自己说,“我要尽我所能,让这次活动成为大家心中难忘的美好回忆。”他怀着这份期待和责任感,早早地躺在床上,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精彩一天。
1984年6月10日 星期六
清晨的广州,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在广州教育学院的校园内,给这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学府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地理班的同学们身着整齐的校服,肩挎背包,手持记录本和放大镜,脸上洋溢着兴奋与期待。今天,他们将迎来一次别开生面的实地考察——前往华南植物园,调查植被种群及树木草场部落状况。
随着一辆辆大巴缓缓驶出校门,同学们的欢声笑语在车厢内回荡。他们或讨论着即将见到的珍稀植物,或分享着自己对自然生态的点滴认知,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即将探索未知的激动与好奇。
华南植物园,位于广州市天河区,占地面积广阔,是国家重点植物研究机构之一。这里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珍稀植物,是植被研究的天然宝库。大巴车穿过繁华的市区,渐渐驶入一片绿意盎然的世界。高大的树木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欢迎这群远道而来的学子。
一下车,同学们便迫不及待地分散开来,按照事先分好的小组,开始了他们的调查之旅。他们穿梭在茂密的树林间,时而蹲下观察,时而抬头仰望,手中的记录本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各种数据和信息。
江焕新是地理班的班长,他带领着一组同学,来到了一片开阔的草地。草地上,野花烂漫,蝴蝶翩翩起舞。他们仔细观察着草地的植被分布,用尺子测量着不同植物的高度,用放大镜观察着叶片的形态特征。李晨一边记录,一边向同学们讲解着植被种群的概念和分类方法,他的声音清晰而有力,仿佛在为这片草地注入了新的生命。
不远处,另一组同学正在对一棵古老的榕树进行细致的调查。这棵榕树树干粗壮,枝叶繁茂,宛如一把巨大的绿色伞盖,遮住了半片天空。同学们围坐在树下,有的用皮尺测量着树干的周长,有的则用小铲子在树根附近挖掘着,寻找着可能存在的地下根系。他们的脸上沾满了泥土,但眼中却闪烁着探索的光芒。
1984年6月20日
前路虽狭窄,伸展有限度,
疾驰或驻足,抑或步踟蹰。
若非梦想照亮远方途,
何必校园内,历尽辛苦楚。
若自觉稚嫩且力不胜,
心间寒意起,勿需他人责。
诅咒谩骂,唾弃皆无益,
何不披荆斩棘,泥泞中迈步?
沉思间,暖风忽至,水声轻拂,
楼下孩童笑语喧,思绪被拉回童年。
那时无知无忧,谁人会苛责?
人生旅途,终需拼搏度,
风雪雨霜,何惧前路阻。
为追寻幸福光芒照,
为迎接明日朝阳初,
勇敢挑战,理想紧相拥,
无畏前行,心中歌永驻。
1984年6月21日
沉心静气,莫急莫躁,
新的战火即将燃烧,
眼前景象,一触即发,分秒必争,
振奋精神,拓宽视野,深谋远略不可少。
当你回首一瞥,
雄心壮志涌心潮,跃跃欲试展英豪。
1984年6月22日
风拂旗扬树轻摆,
茫茫雾纱如绸带,
人间伞衣情不顾,
浪漫雨景穿行处,
何家门扉轻轻开。
1984年6月27日 星期三
休养生息,蓄锐待时,
迷惘之夜已逝去,
睁开清醒的眼眸,
未见和谐日出时。
1984年7月1日 星期日
今天是建党日,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特别的喜悦与庄重。清晨钟奎华从床上坐起,揉了揉惺忪的睡眼,昨晚与室友们打扑克的欢声笑语似乎还在耳边回响。
宿舍里,大家各自忙碌着,晨曦初现,没冲凉的室友急匆匆地拿起脸盆和毛巾,奔向公共浴室;而那些已经冲过凉的,则忙着整理行囊,准备踏上期待已久的肇庆之旅。整个宿舍仿佛一个即将启航的小型港湾,充满了活力与期待。
钟奎华也加入到这忙碌的行列中,但他的心中却有一丝犹豫。这次地理班组织的肇庆二日游,对他来说,无疑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他渴望能够亲眼目睹七星岩的奇峰异石,感受鼎湖山的清幽与壮丽。然而,手头拮据的现实却像一块巨石,压在他的心头,让他难以释怀。
他坐在床边,目光在空荡荡的钱包和已经打包好的行囊之间徘徊。每一次选择都似乎是对他的一次考验。最终,钟奎华深吸一口气,仿佛下定了某种决心。他站起身来,拍了拍室友的肩膀,笑着说道:“兄弟们,我决定了,这次肇庆之旅,我奉陪到底!”
八点整,收音机里准时传出了清脆的报时声。钟奎华和同学们已经来到了省汽车站的验票处,他们的心早已飞向了肇庆那片美丽的土地。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兴奋与期待,仿佛即将开启一场寻梦之旅。
钟奎华站在队伍中,手中紧握着那张来之不易的车票。他抬头望向远方,心中默默许下一个愿望:愿这次旅行不仅能让他领略到肇庆的自然风光,更能让他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和挑战,都能像今天这样,勇敢地迈出步伐,追寻自己的梦想。
随着汽车缓缓启动,钟奎华和同学们踏上了前往肇庆的旅程。大客车缓缓驶离广州的喧嚣,城市的霓虹逐渐淡出视野,取而代之的是一条通往佛山南海的宽阔公路。车窗外,车辆如织,它们在各自的轨道上疾驰,仿佛是大地上流动的音符,共同编织着这首关于旅途的交响曲。
随着车辆深入,城市的轮廓被连绵的山峦所取代。山景如画,蜿蜒曲折,宛如大自然的杰作,引领着他们一步步向渡河码头靠近。当客车终于抵达渡头,眼前的景象令人豁然开朗——两岸人头攒动,熙熙攘攘,既有衣着光鲜的游人,也有背着行囊的过客,他们的脸上写满了对未知旅途的期待与好奇。这份热闹,让人无暇多想,只能让忙碌的双眼尽情捕捉眼前的每一帧画面,而心中那份由衷的喜悦,如同夏日的微风,轻轻拂过心田。
大客车在鼎湖停车场缓缓停下,仿佛一个长途跋涉后的旅人终于找到了休憩的港湾。正午的阳光如金色的绸缎,无垠地铺展在天地间,给这短暂的半个小时吃饭休息时间镀上了一层耀眼的金辉。钟奎华和同学们迫不及待地跳下车,直奔肇庆农业技术学校门口那家简朴的小餐馆。
餐馆内,几张木桌,几把竹椅,简单却透着温馨。他们围坐一桌,点了几份地道的肇庆小吃:鲜美的鼎湖山水豆腐、香脆可口的肇庆裹蒸粽,还有几碟清爽的青菜,简单的一餐,却吃得津津有味,仿佛是为即将到来的探险蓄积能量。饭后,大家抹抹嘴,带着几分紧张与无限的好奇,重新踏入那片炙热的阳光下,眼巴巴地望着客车,心里默默祈祷它能早些启动,带他们去探索那传说中的七星岩。
终于,客车再次轰鸣,缓缓驶出停车场,向着目的地进发。车内,钟奎华的心早已飞到了那片神奇的土地上,他闭上眼睛,仿佛已经能看见那七座岩石巍峨矗立,每一座都藏着不为人知的故事和秘密。
当第一缕属于七星岩的风拂过脸颊,钟奎华和同学们不禁齐声惊叹。眼前的景象,远比任何图片或文字描述都要震撼人心。七星岩,就像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石灰岩的质地赋予了它独特的质感,每一块岩石都似乎在诉说着千年的风霜雨雪。远观,七峰如北斗七星般排列,云雾缭绕间更添几分神秘与仙气;近赏,岩缝间长出的奇花异草,岩壁上斑驳的痕迹,无一不在诉说着岁月的痕迹与生命的顽强。
夕阳西下,天边染上了橘红色的晚霞,同学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七星岩,前往肇庆教育学院投宿。学院坐落在一片较为僻静的地带,四周绿树成荫,偶尔几声鸟鸣划破宁静,更显得这里是一个远离尘嚣、适合静心研读的好地方。宿舍楼不高,却错落有致,每扇窗户都透出温暖的灯光,仿佛是在欢迎这些远道而来的学子。
夜深人静,钟奎华躺在床上,透过窗帘的缝隙,望着满天繁星,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对这次旅行的无限回味。
1984年7月2日 星期一
清晨的微风轻拂过广州教育学院的校园,带着一丝丝不易察觉的凉意,却也预示着今日的不同寻常。地理班的同学们,身着统一的蓝色校服,胸前佩戴着鲜红的校徽,在食堂里匆匆用过早餐后,便三五成群地聚集在校门口,脸上洋溢着对即将展开的旅程的期待与兴奋。
一辆辆崭新的学院专车静静地停靠在路边,车身在阳光下反射出耀眼的光芒,仿佛也在为这次旅行增添一份庄重与喜悦。随着辅导员的一声令下,同学们有序地上了车,车厢内随即充满了欢声笑语,大家纷纷讨论着对鼎湖山的种种憧憬与想象。
鼎湖山,这个集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与宗教氛围于一体的胜地,对于这些地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绝佳的学习与实践场所。天湖的碧波荡漾、喷雪潭的飞瀑如练、庆云寺的古木参天,每一处都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也是他们心中向往已久的圣地。
随着车辆缓缓驶入鼎湖山的怀抱,窗外的景色渐渐变得翠绿而生动。钟奎华,一个平日里沉默寡言却对地理有着浓厚兴趣的男孩,此刻正独自站在车窗旁,目光紧紧锁定在窗外那潺潺流动的溪水上。他仿佛能听到每一滴水珠跳跃的节奏,感受到它们与大地之间的亲密对话。
当正午的太阳稍移西天,广州教育学院的校园内渐渐笼上了一层柔和的金色光辉,地理班的同学们带着几分不舍与期待,踏上了前往肇庆城的旅程。他们身着统一的校服,肩上背着沉甸甸的书包和行囊,里面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与对未知世界的好奇。
校车载着这群青春洋溢的年轻人,缓缓驶出了学院的大门,穿过繁华的市区,向着肇庆的方向疾驰而去。车窗外,高楼大厦逐渐被连绵的山峦所取代,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草木的清新气息,让人的心情也随之变得宁静而高远。
在肇庆城里,同学们参观了历史悠久的古城墙、古朴典雅的端州书院,以及那蜿蜒流淌、碧波荡漾的西江。他们边走边聊,时而驻足凝视,时而低声讨论,仿佛要将这片土地上的每一处风景、每一段历史都深深地刻印在心底。
晚八时多,夜幕已悄然降临,广州这座城市依旧灯火辉煌,霓虹闪烁,与天边最后一抹晚霞交织成一幅繁华的画卷。地理班的全体同学,带着一天的疲惫与满满的收获,从校外的教学实践活动中返回,踏上了回校的路途。他们的笑声和交谈声,在晚风中轻轻飘扬,为这城市的夜晚增添了几分青春的气息。
校车缓缓驶入校门,穿过两旁郁郁葱葱的树木,最终停在了宿舍楼前。车门一开,同学们便像一群归巢的鸟儿,迫不及待地涌出车门,各自朝着宿舍的方向散去。他们的身影在路灯下拉长,又缩短,每一步都踏着对家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
揭华业,一个戴着黑框眼镜、略显书卷气的男生,手里紧紧抱着今天采集到的地质样本,那是他一天的劳动成果,也是他心中最宝贵的财富。他抬头望向宿舍楼,五楼那扇熟悉的窗户透出柔和的灯光,心中涌起一股暖流——那是他的“小窝”,一个可以让他暂时忘却学习压力,放松心情的地方。
张小文,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孩,肩上背着沉甸甸的双肩包,里面装满了今天记录的笔记和手绘的地图。她边走边和同学分享着今天的趣事,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对她而言,每一次的外出实践都是一次探索未知的旅程,让她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更多的好奇与热爱。
宿舍楼内,走廊上弥漫着饭菜的香气,那是晚归的同学们自带的晚餐,简单却温馨。每个房间都亮着灯,门缝里透出不同的光影,有的房间里传来低语交谈,有的则是安静得只能听见翻书的声音。这里,是他们共同的小世界,承载着梦想与友谊。
揭华业推开宿舍的门,一股家的感觉扑面而来。
张小文则拉着室友,兴奋地展示着自己今天的收获,她们围坐在桌边,一边品尝着简单的晚餐,一边交流着彼此的心得,宿舍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在这个夜晚,地理班的每一位同学,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庆祝着一天的结束,也期待着新的开始。广州的夜,因他们的青春而更加闪耀。
作者简介:钟奎华,笔名文柯、土圭垚,中学高级教师。广州市增城区作家协会会员,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增城区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坚持写作四十多年,作品收录在各种报刊杂志和网络微刊上,包括《广东作家》、《广州文学》、《梅州文学网》、《增城日报》、《荔乡情》、《海珠文学》、《灃水之水》、《南粤作家》、《神州文艺》、《作家作品》、《丹荔》和《杨梅文艺》等。作品在多个征文中获得过奖项。《增城民间文艺》第四辑主编,《胡庭兰故事集》的副主编。长篇小说《伯公艮传》的著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