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源文苑喜庆八一建军节
一、七律·八一建军节感怀(中华通韵)
文/安殿轩
党领工农建武装,南昌打响第一枪。
群黎提剑驱倭寇,劲旅挥戈灭蒋帮。
航母银鹰惊鬼魅,神舟北斗傲穹苍。
中华铸就强军梦,铁壁铜城固界疆。
提剑:基本解释《史记·高祖本纪》:“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后以“提剑”谓起兵或从军。 唐 杜牧 《感怀诗》:“ 高文 会 隋 季,提剑徇天意。” 明 何景明 《挽谢晚耕》诗:“ 日南 提剑志,海上却金名。”
安殿轩,男,汉族,山东省金乡县人。高级教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山东省楹联艺术家协会会员,济宁市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直属分会会长,金乡县诗词楹联联协会副主席。
济宁市老年书画研究会副秘书长,诗词楹联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
二、出现
文/大山
当乡村出现了沉寂
你已淹没在进城的洪流里
当老宅的门锁锈蚀
你在为房租房贷喘息不止
当田埂上的野草荒漫了记忆
你的瓦刀还在丈量日月的距离
当炉膛的灰烬忘了火焰的形状
外卖的香气漫过午夜的楼梯
当族谱的字迹在虫蛀里退色
你对着屏幕里的表情包练习笑意
当故乡的方言在电话里生涩
你教孩子 学说城里的话语
当清明的雨将空荡的石阶濯洗
你在打卡机前扫描最后的晨曦
而某夜的梦突然跌回麦场
露水已把你童年的脚踝打湿
赵峰,笔名大山,原泗水寻芳诗社副社长。原中国乡土诗人协会会员。喜爱文艺。喜欢诗歌,散文、曲艺、小戏剧等。曾有二十多篇作品发表于县、市、省级杂志或报纸上,曲艺(巧媳妇当家)(麦收前夜)(支农要知农),小戏(支农新曲)(渔塘捉奸)(夫妻商店)(瓜园记)皆参加过汇演,获县一等奖,市二等奖
三、 八 一 赞文/李洪挺
人民军队八一诞,星星之火可燎原。
农村包围城市路,驱日灭蒋新国建。
穷则思变二弹星,嫦娥探月把家安。
航母驰骋越重洋,致力世界和平天。
李洪挺,男,山东省泗水县人。曾在《山东文学》、《悦读》、《济宁文艺》、《三峡》、《中国散文网》 发表作品。《春 天的祖国》获《诗路精英》一等奖,《四渡赤水》获第六届”中华情”全国诗歌散文联赛金奖
四、八一礼赞
文/殷秀奎
白色恐怖罩大地,志士南昌举义旗。
数师聚众枪声响,三河分兵功勋立。
倒蒋除倭军有源,改地换天史留据。
工农红军贯九州,从此胜利向披靡。
殷秀奎,山东泗水人,供职于企事业文化工作,热爱诗歌散文创作,作品见诸于企事业文化杂志报刊以及各媒体头条等。曾在《中外诗人》,《天地万物网》,《稻田文学社》,《海昌民间文艺》,《泗水大众》等发表诗歌散文,曾被评为华金集团十佳通讯员,撰稿于《泗纸简讯》《华金报》
五、 八一军旗红
文/ 李德举
人民军队忠于党,能打胜仗作风良。
钢铁长城热血铸,富国强兵固国防。
李德举 山东曲阜人,爱好文学,曾任山东华金集团通讯员,是《华金报》主要撰稿者之一,在《中华纸业》等刊物发表稿件多篇。为宣传企业文化,提高华金品牌作出了突出贡献。现主要针对现实作一-些小诗,和各位文学爱好者交流。
六、《东方大国民族脊梁唯军强保世界和平》
一文/曹德全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和平宛如一颗璀璨之星,被无数人所向往与追寻。而对于东方大国而言,强大的军队便是民族的脊梁,是守护和平、推动世界和平进程的中坚力量。
强大的军队是东方大国民族傲然挺立的基石。回首往昔,中华民族曾历经无数的艰难险阻与沧桑磨难。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国家主权丧失,百姓生灵涂炭。那段屈辱的历史如同沉重的枷锁,让中华民族在黑暗中苦苦挣扎。而正是因为有了一支逐渐强大起来的人民军队,中国才得以摆脱被侵略、被奴役的命运。
从南昌起义的第一声枪响,到万里长征的艰难跋涉;从抗日战争的浴血奋战,到解放战争的势如破竹,人民军队始终是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柱石。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道坚不可摧的防线,用顽强的意志和英勇的战斗精神捍卫着国家的尊严和领土完整。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面对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毫不畏惧,英勇作战,打出了国威军威,让世界重新认识了站起来的中国人民。正是这支强大的军队,支撑起了东方大国的民族脊梁,让中华民族在世界舞台上有了立足之地。
军强不仅保家卫国,更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然而,世界并不太平,地区冲突、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等问题依然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东方大国始终秉持着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积极参与国际维和、人道主义救援等行动,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军队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大量维和官兵前往战乱地区,为当地民众提供安全保障和人道主义援助。他们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中坚守岗位,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大国担当。在非洲的维和任务中,中国维和部队帮助当地修建基础设施、改善医疗条件、维护社会秩序,赢得了当地人民的广泛赞誉。此外,中国海军还多次开展亚丁湾护航行动,为过往商船提供安全保护,有效打击了海盗活动,维护了国际海上通道的安全。这些行动充分展示了中国军队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决心和强大能力。
“安不可以忘危,治不可以忘乱。”在和平年代,我们更应重视军队建设,不断提升军队的战斗力和现代化水平。只有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才能确保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不受侵犯,才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同时,我们也要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让军队的正能量在全社会广泛传播。
东方大国的民族脊梁,因强大的军队而更加挺拔;世界的和平天空,因中国军队的担当而更加湛蓝。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而努力奋斗,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坚信,在强大军队的守护下,东方大国必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阔步前行,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曹德全,山东泗水人,汉族,本科学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喜欢文学,八十年代.曾在《胶东文学》及全国青年散文大赛《梦》获奖,小小说《她究竟干什么?》获得新人奖,《山东供求报》编辑济宁记者站负责人。《供求快报》主编
七、武装部的记忆碎片文/钱玉珍
泗水人民武装部大院的记忆,总缠绕着泗水仲庙的古柏与水渠的清波。七十年代的风里,南段那座高明殿巍峨矗立,像位沉默的守护者,周边桧柏直插云天,枝叶间漏下的光斑落在青砖上,晃悠悠地晃过许多晨昏。
大殿西侧,一条水渠自南向北穿院而过,宽宽深深各约一米五,水是看得见底的清,阳光照下来,能数清水底圆润的卵石。到了北端,渠水一脉向东,绕到东北角的小水电站;至东往西流进游泳池。游泳池以南是武装部家属院,往北的平房是县委家属院,家家户户的屋檐紧挨着,日子也像拧在一起的绳,牵牵连连都是人情。
院里的人来自天南海北。伯伯们多是抗战前参军的,南征北战的脚印遍布山河,随军家属也带着各地的乡音——西邻居周政委家是山西口音,说话带着晋地的厚重;李部长一家来自江苏,语调里藏着江南的温润。每到饭点,各家的香味便从窗缝门缝里钻出来,山西的醋香、江苏的甜鲜,还有川味的辣、齐鲁的咸,在院子里缠成一团,浓得化不开。那些不同的味道混在一起,是五湖四海的烟火气,至今想起来,舌尖似乎还萦绕着那股又香又暖的浓。
我家起初在仲庙北的两间平房,后来搬到游泳池以南的筒子房,两间屋子门对门,东墙根搭了个简陋的棚子,便是厨房。妈妈总在那里烧水做饭,她性子敞亮,见谁都热络,叔叔阿姨们便用纸箱板做了块“春来茶”的牌子,挂在棚子上。这棚子就成了院里的“茶馆”,谁路过都要进来喝口热水,聊几句家常,妈妈也得了个“阿庆嫂”的名号,像《沙家浜》里那样,把日子过得热热闹闹。
出门便见水渠,水渠的水是流动的镜子,映着蓝天白云,也映着我们光着的脚丫。渠水清澈得能数清每一颗卵石的纹路,我们这些孩子,早把水渠当成了乐园,裤脚一卷就蹚进水里,凉丝丝的水漫过脚踝,惊得小鱼四处乱窜。抓鱼是常有的事。银闪闪的小鱼贴着水底游,尾巴一摆一摆,像撒在水里的碎银子。我们屏住呼吸,悄悄伸出手,瞄准鱼尾巴猛地一抓——往往只捞到一把水,鱼早从指缝溜了,手心却留着鱼鳞滑过的痒,像谁轻轻挠了一下,忍不住咯咯笑起来。有时鱼群被惊着,会“扑棱”一声浅起水花,顺着水流游向远处,留下我们在原地跺脚,望着它们的影子发呆
我曾在后院水渠钓鱼,鱼竿突然被猛地一拽,力道大得差点把我带进水渠。那鱼在水下拼命挣扎,线绷得紧紧的,我又怕又急,拽了几下实在撑不住,只好松手让鱼竿跟着鱼游走了。后来总猜那是条多大的鱼,想着想着,倒生出几分遗憾的甜。
我最拿手的还是抠螃蟹。水渠的石缝里藏着它们的家,不像河沟里的泥穴那样好挖,得敢把手伸进窄窄的石缝。螃蟹的大钳子藏在暗处,摸到它们时,先被狠狠夹一下,疼得想缩手,但咬着牙往外拽,总能把张牙舞爪的家伙拖出来。有时手指被夹出血,看着掌心里挥舞着“剪刀”的螃蟹,那点疼早被成就感冲跑了。
把螃蟹放进洗脸盆,它们便开始表演:有的横着爬,有的拼命往盆沿上够,大钳子“咔嗒咔嗒”碰着瓷盆,热闹得很。我们蹲在旁边,念起自编的歌谣:“小螃蟹,真骄傲,横着身子到处跑,吓跑鱼,撞倒虾,一点也不懂礼貌。”念着念着,就忘了时间,直到妈妈在“春来茶”棚子那里喊回家吃饭。
大人们提着竹篮在渠边洗菜,水珠顺着菜叶滚进水里,惊起几只虾米。盆子在水面晃悠,菜叶子的清香、肥皂的泡沫,都顺着水流轻轻漂远。我们小孩子总爱蹲在渠边,看水里的鱼摆尾,看蜻蜓点水,看阳光透过枝叶在水面碎成金片。水渠的水静静流着,载着各家的笑语,载着饭菜的香,也载着那段日子里,最质朴绵长的暖。
那时的日子,总裹着一身军绿色的梦。我最爱的装扮是军绿色的衣服,肩上挎着军包,背后斜跨军壶,壶里的水晃出叮咚声,像在为脚步伴奏。靶场是我们的乐园,叔叔们穿着笔挺的军装,手把手教我们瞄准——趴在地上时,胳膊要撑得稳,眼睛紧盯缺口、准星和靶心,三点成一线的瞬间,心跳总跟着指尖的扳机一起绷紧;蹲下时膝盖要贴紧地面,站着时腰杆得像院里的桧柏般挺直。他们还会讲风的脾气:弱风来临时,准星要稍稍偏左;和风拂过,便稳住呼吸不动;强风呼啸时,得提前算好偏移的距离。那些要领像种子,落在心里,慢慢长出对“准头”的执着。
人武部的日子,没有部队大院的神秘,却处处是军号的节奏。清晨的起床号刺破薄雾,傍晚的熄灯号揉碎暮色,嘹亮的调子钻进窗缝,连走路都忍不住踩着节拍。解放军叔叔们的军容总那么标准,领口系得周正,裤线烫得笔直,目光里带着沉稳的光。我们在这样的气息里长大,性子也跟着敞亮——摔倒了不哭闹,捡到东西定要寻失主,仿佛那身没穿在身上的军装,早已在心里划下了正直的模样。
大殿后门的石阶是我们的舞台,一群孩子并排坐着,扯着嗓子唱当兵的童谣。“大雨哗哗下,北京来电话,让我去当兵,我还没长大”,唱到“没长大”时,总要懊恼地跺跺脚;换一首“大白菜,清凌凌”,便挺直小腰板,模仿着军人的样子,把“赶走日本东洋兵”唱得气壮山河。风从桧柏间穿过,带着军号的余韵,把童声送得很远,那时不懂歌词里的重量,只觉得当兵的模样,是天底下最神气的姿态。
如今, 踏入泗水仲庙的那一刻,仿佛一脚踩进了时光的褶皱里。曾经的人民武装部早已换了模样,53.6亩的园子里,明清样式的仲子庙坊静静矗立,朱红漆色在岁月里沉淀出温润的光泽,斗拱飞檐上的瑞兽依旧望着天空,只是檐角风铃的叮咚声里,混进了游人的轻笑。
最是那几株古柏动人。虬曲的枝干在半空盘桓,活像几条蓄势待发的龙,树皮皴裂处积着厚厚的青苔,却偏有新绿从老枝里钻出来。风过时,针叶簌簌作响,恍惚间竟像是有人在低声讲述——讲那个为亲负米百里的孝子,讲那个临危不乱、结缨而死的勇士。
廊下的石凳上,常有老人眯眼晒暖,指着某块刻字的石碑说些 棱掠过黛色的瓦顶,留下一串轻快的影子。原来时光从不是被割裂的,那些藏在砖瓦草木里的故事,正借着这园中的一呼一吸,悄悄融进了当下的日子。
钱玉珍,女,汉族,中共党员,本科学历,济宁市作家协会会员,泗水县洙泗文化、历史研究会会员,乡村儒学讲堂讲师。爱好写作。撰写的《我的母亲王在英》、《最可爱的人》,山东快书《孝敬》,歌曲《抱抱妈妈》等作品,曾被《济宁日报》《泗水大众》《老干部家园》《泗水文艺》《泗水政协》《学习强国》等报刊媒体采用。多次被评为全市“优秀理论教育工作者”,被选拔为山东省“齐鲁文化之星”。
八、姑奶奶的夙愿
文/孔玉清
高楼万丈平地起,盘龙卧虎高山顶。姑奶奶是共产党的卧底,早在淮海战役前就奉共产党之命打入国民党情报二处三科任情报员。
姑奶奶在徐州上国立大学时,就参加了共党组织,后几经考验光荣地入了党。后成为国立大学的骨干,后成为国立大学的骨干、尖子。国民党也在为他们的事业秘密联络、拉拢人员加入他们,姑奶奶把一情报及时汇报给了上级。未雨绸缪,为防患于未然。上级决定来个将计就计让姑奶奶“加入”他们的组织,目的是为将来更深入地打进他们的核心机关做准备。
形式如火如荼,共产党已旌旗在望,国民党却四面楚歌。为了挽回他们的一点面临崩溃的面子,蒋家王朝发动了淮海战役的计划。
此时,姑奶奶已战斗在敌人心脏里多年,由于让她潜入的更深,党组织一直未启用这棵代号“魔蝎星”的地下党。事关大局迫在眉睫,党组织为了取得淮海战役的全面胜利,紧急启动了这棵安插在地热能心脏里的“魔蝎星”地下党员。
这时的姑奶奶已被国民党安排在徐州谍报处三科任高级情报员并兼任副处长。姑奶奶不动声色,巧妙地跟敌人周旋,不断地截获国民党高层机关发来的督战、规划、兵防等情报,及时地把情报送到党组织。淮海战役因为有姑奶奶这样的无数的地下党为党做的贡献,才全面大捷,并夺取全面的胜利。
为了全国的解放为了更深入地继续战斗在敌人的心脏里,姑奶奶等解放大军渡江后,为了祖国的完全统一,按上级要求,就随国民党的溃军去了台湾。
时光荏苒,转眼四五十个年头过去,姑奶奶也已到花甲 之年。
这年中秋,姑奶奶决定回乡探亲,决定回家、回来向党组织汇报。回到阔别的家乡,精神抖擞的姑奶奶心情非常激动,她就像一个久别娘胎的孩子一样,迫不及待地向当地政府诉说了一切,当地政府请示了上级有关部门,并且查找到了档案,确认了姑奶奶是共产党员的正式身份,也得到了相应的待遇。
姑奶奶看到一片废墟、残垣断壁的仲庙时,心事忡忡,无比伤感,仲庙曾经是她儿时玩耍的地方,此时的仲庙早已不复存在了,她心疼地好似在流血。从县志上她老人家了解到了仲庙早在祖国的十年动乱中,被他们给破四旧立五新,无情的摧毁了。
当姑奶奶回台湾之前,中秋节之夜,花好月圆之时她老人家子啊我的家中天井里亲自栽了一棵椿树,她说椿树是树中之王,非常有灵性。她老人家还乐呵呵地说,当年她的个头很小,长到十三四还像没出娘窝的孩子,老人就教她到了大年三十午净里抱椿树,说椿树王、椿树王,你长了粗来当屋梁,我长长来穿衣裳……
姑奶奶临上飞机,忽然朝欢送她的亲人大声嘱咐:“青他爸,一定把咱家种的那棵椿树种好,勤浇水,来年我还回来……
作者信息:
孔玉清,又名孔维清,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济宁市作家协会会员。男,(农民),1966年出生。系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仲子社区人,曾任县政协常委。泗水县文化馆特聘创作员。首届齐鲁文化之星,创作的长篇小说《龙潭沟纪事》《龙潭微澜》两部,于2006年由中国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创作的电影剧本《目标为零》《三个女人一台戏》被长影贺米生导演。于2009年、2010年被天津电影制片厂进行拍摄。2025年获得大地流彩农业农村局宜居宜业农村题材全国文学作品征集中,创作的中篇小说《今夜电影》获得二等奖。
手机:15092611139 13145379558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仲子花园社区10号楼402
邮箱:15092611139@163.com
地址: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仲子花苑10号楼西单元402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