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忠魂:罗策群与淞沪会战中的最后冲锋
一罗培永
1937年10月28日,淞沪会战的硝烟已弥漫了整整三个月。在蕴藻浜南岸的阵地上,国民革命军第66军159师副师长罗策群正紧握着望远镜,镜片上的水汽与硝烟交融,模糊了远处日军的进攻队列。这位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广东将领,脸上早已不见平日的从容,取而代之的是被炮火熏黑的面庞上那双燃烧着怒火的眼睛。
此时的淞沪战场,日军已投入近30万兵力,配备数百架飞机和数十艘军舰,对上海展开立体围攻。中国军队虽奋勇抵抗,但装备落后、后勤匮乏,防线已多次被突破。159师作为粤军主力,刚从广东驰援而来,便被投入到蕴藻浜这个血肉磨坊中。
罗策群深知战局的危急。他所在的159师负责防守的阵地,正处在日军重点攻击的轴线上。日军凭借优势炮火,每天都要向阵地倾泻数千发炮弹,铁丝网被撕裂,战壕被填平,战士们只能在弹坑与断壁间辗转作战。作为副师长,罗策群不仅要协助师长制定作战计划,更常常亲临一线,在枪林弹雨中指挥战斗。
一次,日军的坦克集群突破了友邻部队的防线,直逼159师侧翼。罗策群没有丝毫犹豫,抓起一把大刀,高喊着“跟我上”,带领警卫连和工兵连冲向敌阵。战士们抱着集束手榴弹,冒着坦克的机枪扫射,匍匐前进,用血肉之躯阻挡钢铁洪流。激战中,罗策群的左臂被弹片划伤,鲜血浸透了军装,他却只是用布条简单包扎,继续指挥战斗,直到将日军击退。
这样的战斗,在淞沪会战中已是常态。部队伤亡极大,许多连队从满编的数百人减至几十人,补充上来的新兵甚至来不及熟悉战友,便要投入战斗。罗策群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常常利用战斗间隙,到各连队慰问士兵,给伤员包扎伤口,用带着广东口音的普通话鼓励大家:“兄弟们,我们身后就是上海,就是家乡,退无可退!拼一个够本,拼两个赚一个,让小鬼子知道中国人的骨头是硬的!”
11月初,日军在杭州湾登陆,淞沪战场的局势急转直下。中国军队为避免被包围,开始战略撤退。159师接到命令,担任后卫,掩护主力转移。这是一项九死一生的任务,意味着要面对日军的全力追击。
11月8日,在掩护主力渡过苏州河后,159师的阵地被日军合围。此时,部队已伤亡过半,弹药所剩无几。师长命令突围,罗策群主动请缨,带领剩余兵力担任突击先锋,为大部队打开缺口。
夜幕降临,突围开始。罗策群身先士卒,带领战士们向日军阵地发起冲锋。日军的火力网密集如织,子弹像雨点般泼洒而来,战士们一个个倒下,但后面的人没有退缩,踩着战友的尸体继续前进。当冲到一座石桥时,日军的机枪封锁了桥面,冲锋受阻。
罗策群看着不断倒下的士兵,心急如焚。他猛地扯掉帽子,露出被硝烟熏得黝黑的额头,挥舞着手中的手枪,嘶吼道:“有敢过河者赏大洋五十块!跟我冲啊!”话音未落,他便率先跃出掩体,向石桥冲去。
就在这时,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胸膛。罗策群踉跄了一下,回头望了一眼正在冲锋的队伍,眼中闪过一丝欣慰,随即轰然倒下,年仅44岁。
战士们看到副师长牺牲,悲痛欲绝,怒火中烧,高喊着“为副师长报仇”,像潮水般冲过石桥,终于撕开了日军的包围圈,完成了掩护任务。
罗策群牺牲的消息传到后方,举国哀悼。这位从广东陆军小学到保定军校,戎马半生的将领,将最后一滴血洒在了淞沪的土地上。他用生命践行了“誓与阵地共存亡”的誓言,诠释了中国军人的忠勇与担当。
如今,淞沪会战的硝烟早已散尽,但罗策群与无数像他一样的烈士,用血肉之躯铸就的民族脊梁,永远矗立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的牺牲,不仅是为了保卫一座城市,更是为了守护一个民族的尊严与希望。每当我们回望那段历史,总能看到罗策群冲锋的背影,听到他那句“跟我上”的呐喊,在岁月的回响中,激励着后人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传承永不屈服的民族精神。
烽烟沪上起苍黄
粤士挥戈赴国殇
血沃疆场凝赤土
魂依壁垒卫危疆
冲锋怒吼惊倭胆
断骨犹撑抗日旗
四十四年忠烈骨
丰碑永峙耀青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