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抗日英雄杨靖宇烈士陵园
文/刘志敏
7月24日上午,我们从借宿的吉林省通化市辉南县高速服务区出发,下一个目的地是长白山天池景区。
车子行进在吉林东部的山区密林公路。七月的东北大地,肆意地泼洒着深深浅浅的绿,向人们呈现出另一种“江山如此多娇”的美好!这满山遍野的绿色净化了我们的耳目,也净化了我们的心灵。
车载音乐在播放《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自然让我联想到了松花江这条绵绵悠长的江水。前天在哈尔滨我们首次与她相遇,她称得起是这座城市的母亲河。从黑入吉后,我们又多次与她谋面。常言道:一回生,两回熟。这几天,我们和松花江似乎已成了“故交”“知己”。松花江发源于吉林东部长白山地,我们的行程可谓逆流而上,可谓溯本求源了!
如诉如泣的歌声,很快又把我们的情思带入到了日本侵略者铁蹄践踏这片大好河山的年代。这长白山的林海雪原,正是当年东北抗日联军与敌斗争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提到抗联,自然,一位凛然正气的人物形象很快浮现于我的脑海里。他,就是我们的河南老乡、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烈士。
赶紧翻阅手边的地图,“靖宇县”这个醒目的地名一下跃入我的眼帘,它就在我们路途前边不远的地方。我提议顺路去参观杨靖宇烈士陵园,几个旅伴一致赞同,我们随即在导航上调整了目的地位置。
上午十点半,我们的车子到达了杨靖宇烈士陵园所在的位置——吉林省通化市浑江东岸靖宇山。
下车后,扑入我们眼帘的几个巨幅宣传牌,上面显示,这里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4A级景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的宣传画也赫然在列。在陵园广场以外,在疏林鲜花处,我们看到有现代军事装备展览,飞机、大炮、坦克,错落布置,威风凛凛。这里不仅吸引了大量成年参观者,更是引来了多个夏令营青少年们的兴趣和关注。我们也在第一时间在这里进行了拍照留念。
在游客服务中心,我们得知园区参观是全程免费的。虽然是免费的,可手续并没有简化,工作人员的态度也并非敷衍的。在票务处,我们递交了身份证,换取的是一张厚实精致的参观门票。工作人员严格按照一证一票的制度,其认真程度令人心生敬意。手攥免费纸质票据,我心里就产生了这样的纳闷:为什么那么多的5A级景区,票价动辄一二百元,可游客连一张作为留念的纸质票据也得不到呢?
站在陵园正门下边广场的位置,根据太阳的位置,我判断陵园的座向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座北面南方向。迎着陵前的坡道拾阶而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陵园栅栏式的铁制大门,上方弧形拱券上写有“靖宇陵园”四个大门,中间和两边饰有五星和鲜花的图案。
进入园内,可以看到整个陵园是由5座琉璃瓦民族式建筑物组成。正面主体建筑为灵堂和墓室,两侧4个偏殿为陈列室。凝望这些建筑,每座都显得庄严肃穆,宏伟壮观。
中轴线上,巍然挺立着杨靖宇将军的高大戎装铜像。将军身穿大衣,头戴皮帽,脚登靰鞡,胸前挂着望远镜,手扶枪匣,目光炯炯、昂首远眺,再现了烈士生前抗日救国的勃发英姿。基座正面是彭真委员长的题字: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在铜像前,我看到了瞻仰者敬献的花篮。在微风的吹拂下,花篮挽联上的两行文字,如十多个蝴蝶一般在眼前舞动着。此刻,我也情不自禁地肃立默哀,向这位英雄的河南老乡鞠躬致敬!
在我身后,一位稚气未脱的少年在行少先队队礼,其家长很快抓拍了孩子这庄严神圣的瞬间。
沿着中轴线走过不长的一段距离,跨上几个台阶,便抵达陵园的主体建筑:靖宇陵堂和陵墓。在灵堂门外仔细审视,灵堂建筑具有的仍是我们民族的基本风格。陵堂门前有外廊,廊前檐下有石柱四楹。楹柱上部与斗拱衔接。陵堂三间各有四扇敞门。中间正门较大,左右两间门略小。抬头仰望,正门上方悬一竖匾,上书“陵堂”鎏金二字。进入室内,正中立有乳白色大理石基座。正面镌刻着杨靖宇将军的生平。基座上塑有一米高的靖宇半身石膏塑像。塑像后面开有四扇门。门上方的横匾上有朱德同志所书“人民英雄杨靖宇同志永垂不朽”13个鎏金大字。雕像的左右两侧,摆放着众多的花圈,上面落款处有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名字。据此可知,当年公祭安葬杨靖宇烈士时,其规模之大、规格之高!
灵堂后是陵墓,室呈穹状,高度当在3米以上。因没有对外开放,不能直接看到内部状貌。据知情人介绍,其内壁雪白,上有苍松枝叶,雪花卷云和花朵图案的石膏浮雕,墓室正中水磨石棺座,上面放置着白丁香木棺。里面停放着杨靖宇烈士的遗体。
墓室后边是茂密高大深邃的松树林,株株挺拔,争高向上。在这人迹罕至的地方,我凝神沉思,在我脑海里这松树幻化成了杨将军的身影,也幻化成了千千万万个为国捐驱的抗联英雄们的身影!
怀着无比沉重的心情,我们又依次来到两侧的四个陈列室。通过大致的浏览,我们了解到,这里分别陈列着杨将军青少年时期的遗物和他在抗日战争艰苦岁月里的一些用品或战利品等。这些文物、文献、照片共计280 余件,分八个板块展出。从青少年时代到初期革命活动;从执行党的抗日政策到组织发动群众;从领导抗联对日作战到弹尽粮绝壮烈殉国。一场场激战,一张张图片,一件件实物,一个个故事,无不昭示着将军人格的伟大、精神的不朽!
当我们即将离开靖宇陵园的时候,我们又参观了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这是一处半地下状态的建筑,就在靖宇陵园入口台阶以下的位置。这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参观单元,但又与靖宇陵园互补共存,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伟大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抗联纪念馆的开篇主题是“铁血英魂”,展览分多个展区。在这里我们仍然可以找到杨靖宇烈士的事迹介绍,不过这只是纪念馆里的一小部分内容。通过参观,我们还了解到了东北抗联的部队建制情况,以及各支队伍的主要领导人、牺牲伤亡情况等,在这里,我们还了解到了过去不曾知道的一些著名英烈的名字和他们的事迹。展馆里还陈列了大量日军侵华的枪弹实物和刑驯工具。在这里,我们还零距离地接触到了那些匍匐在地上的、被日军残杀了的同胞的遗骸。纪念馆里,“铁血英魂”四个血红大字告诉后人:面对敌人的屠刀,中华民族显示出的是“威武不能屈”的英雄气概。九一八事变之后,在东北乃至全国,掀起了巨大的抗日狂澜。正是有了许许多多像杨靖宇烈士一样的抗日英雄,才共同筑起了我们民族抵御外侮的钢铁长城!
当我们离开靖宇烈士陵园的时候,我再次回望那尊高大的铜像,和他背后那一棵棵苍翠挺拔的劲松!
车子驶离了很远,但参观途中所捕捉的以下的这些文字还久久地回荡在我的脑海里:
杨靖宇是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著名抗日民族英雄。在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国抗日战争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伟大的一生。他勇赴国难的爱国情怀,绝对忠诚的理想信念,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战天斗地的艰苦作风,独立自主的创新精神,团结战斗的大局观念,为中华民族树起一座不朽的丰碑。他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恢弘的爱国主义壮歌,他的英雄业绩已成为一面永不褪色的光辉旗帜,他的英名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同辉!
(谨以此文献给八一建军节及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
作者简介:刘志敏,河南省散文学会会员、宜阳县作协理事、白杨镇文联副主席、白杨写作学会会长兼主编。发表网络作品一百多篇,散文《温暖的记忆》发表于《牡丹》杂志2024年12期。创建有微信公众号“乡土文学 白杨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