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桑干河文学】第十八期
砍柴卖去
文/张庆松
1973年前后的时候,在我们十八连最艰难的岁月里,生活如同寒风中的残烛,摇曳不定。没有人伸出援手,也没有人给予希望,唯有我和父亲相依为命,在贫瘠的土地上挣扎求生。那时,我们常常背上柴刀,踏着晨露上山砍柴。山路崎岖,荆棘丛生,每一步都踏着沉重的喘息与汗水。砍下的木柴,我们一捆捆背回连队,沿路叫卖,询问谁家需要柴火来烧饭、取暖、洗衣。
有时,一天辛苦奔波,也只能换来几捆柴的微薄收入——不过一角五钱。那些粗壮的木柴,往往还需我们亲自帮人劈成小段,才能入灶。为了多挣一口粮,我还会在山野间采摘野菜,洗净后卖给连队的乡亲。偶尔,我也为别人家的孩子辅导功课,用知识换取一点米面,哪怕只是一小袋糙米,也能让家中多一顿热饭。
若谁家农活繁重,不愿下地,我们便主动前去帮忙砍芭、除草、压青、挖坑,样样都做。有时,连队的胶工缺人手,也会叫我们去挑胶水、收胶块。只要能换来一口饭吃,什么苦活累活,我们都毫不犹豫地接下。日复一日,我早已不再是那个无忧无虑的孩子,而是一个在风雨中磨砺出的“熟练工”。
每当看见同龄的孩子在阳光下追逐嬉戏,笑声清脆如铃,我的心便像被无形的手攥紧。他们拥有童年,而我拥有的,是肩上的扁担、手中的柴刀,和父亲日渐佝偻的背影。可我从不抱怨,因为每多挣一分,父亲脸上的皱纹就能少一道,眼中的疲惫就能轻一分。我所做的一切,只为让他少受一点苦,多喘一口气。
那年月,生活虽苦,却也磨出了骨子里的坚韧。在贫寒中挣扎,在辛劳中成长,我懂得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爱。

张庆松,男,中共党员,退休中教一级教师,热爱文学和生活,在网刊和纸刊等各大平台上发表文章60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