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
市井烟火中独特的四川美院
申力
四川美术学院让黄桷坪成为重庆的艺术摇篮,应北京来的客人要求,从黄桷坪冻库街尾进入,一条人烟稀少的巷子映入眼帘,燥热的空气,让高空悬挂的红日显得更加灼热,喜马拉雅书店,青砖瓦房的小两层屋,黑框玻漓门,典雅、朴素。
缓缓推开玻璃门,三间堆满书籍的房间,一台落地摇头风扇,吹来徐徐微风,让人心静下来,打量着书店内部,眼前,散落着又旧又老,平时找不到的绝版书,大型雕塑《收租院》的各种文献及图片,《美术研究》创刊号,创刊于清末的老期刊《东方杂志》及其它杂七杂八的过期期刊。
一打听,知道是一个雕塑家开的,书店不卖书,只供人们阅读,又是雕塑家会见各种艺术家们的客厅,随手翻开某本书籍,就会看到某位著名大师的亲笔签名及赠言。
离开书店,黄桷坪艺术涂鸦街起源于铁路医院,踱步前行,巡视着街道两旁的墙上信手涂鸦的绘画,“交通茶馆”就掩藏在街边,门框狭小且幽暗,刚刚还在2025年,一进门,仿佛穿越回到1989年,那时我刚工作两年,曾到这个茶馆来喝过茶,听过说书人说书,只不过现在在堂前挂上了电视机,没有了当年的热闹。
在涂鸦街逛累了,到了中午,来到一家小餐馆,几张黑漆漆的八仙桌,长条板凳,裸露在外的原本色呈现着久远的年代.不一会一盘凉伴猪耳朵,热气腾腾的蒜苗炒回锅肉,红烧草鱼、清炒花菜,冒着热气带着香味的黄豆炖蹄花汤上了桌,一瓶几江酒,提着兴趣,口腔的味觉已传向朋友们兴奋的食欲信号,筷子不整齐地伸向了自已看中的菜品,美美地品尝着川味带来的味蕾感,剩下雪白的蹄花汤,也被泡上米饭吃掉了,仿佛只有这样才对得起这顿美餐。
酒足饭饱后,又转向川美,“坦克仓库艺术基地”,一个由废弃的军事仓库改建的重庆当代艺术中心,仓库旁伫立着一个巨型坦克,一排排低矮青砖房,是一些艺术家的工作室,环绕一圈,各个工作室门上标有“私人工作室!勿挠!”探不了里面的秘密,只能离开,朝“501基地”走去。
“501基地”曾是六十年代的仓库,现在是年轻艺术家绘画的陈列室,里面有绘画、雕塑、摄影等作品,慢下来参观完后,往回走,路过涂鸦墙,看到很多人在墙下同各种稀奇古怪的画合影,朋友们也举起了手机满有兴趣地拍了起来。
穿过102艺术基地的后门,发现不为人知的一条小路,带着忐忑的心情顺着小路往前走,看到几条在荒地上纵横交错的铁轨,顺着长满杂草的铁轨往前走,不一会,斑驳陆离的老旧房倏然多了起来,走近一看,这就是有名的铁路村,我虽是九龙坡的人,这里还从来没来过。
今天真是误闯进了老重庆味道,铁路村,极像隐匿起来的后花园,漫步在街道上,感受从江边吹来的风,时间仿佛静止了,思绪回到了从前,最后一节老式火车头拖着一节过时车厢,仿佛要把老重庆的影子带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