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录取《通知书》(二)
徐信安
经过返来复去的思索、思考、自问自答,终于找到了答案——
这就是,《通知书》通过标志性建筑,讲述了清华大学的百年历史和发展历程。
比如,写有“清华园”三字的二校门,是清华大学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它始建于1909年(清宣统元年),“清华园”三字为晚清军机大臣那桐1911年4月所题。其原为清华正门,1933年后由于扩建,便成为了二校门。它至今矗立在清华大学校园的主干道路上,站在清华路北望此门,可遥远看到“清华大礼堂”、“日晷”和“清华学堂”等早期建筑物。在百余年的风风雨雨中,默默的见证着清华大学的历史与发展。它不仅是清华园的鲜明标志,更是长期以来清华人勤奋求实、荣辱不惊之品格的象征。它不仅向人们讲述着清华的过去和现在,而且延展着清华的未来。
比如,写有“清华学堂”的建筑物,始建于1909年至1911年,“清华学堂”四字仍为晚清军机大臣那桐1911年4月所题即1911年宣统辛亥年。它是清华第一座楼房和校舍。1911年4月29日,清华园就在此开学了,故成为了清华历史的开端。作为早期清华的象征,始终保持着它那特有的历史魅力,形成了清华“中西融会、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办学风格。
比如,“清华大礼堂”,始建于1917年9月并于1921年5月建成(另有说法认为建成于1920年3月),座位有900多个,是当时中国大学中最大的礼堂兼讲堂。它与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一起构成了清华的“四大建筑”。在清华近代校史上,大礼堂见证了多次反帝爱国运动在这里的酝酿出发和胜利凯旋。1949年以前,清华大礼堂是支持共产党的青年学生聚会的地方。大礼堂,已成为“最有光荣历史的建筑物之一”。它是清华人“坚定朴实、不屈不挠”卓越品格的象征,而今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比如,“清华大学西校门”,是清华大学第二个主校门。其为1933年清华扩建住宅时修建,不远处就是圆明园。西校门高大雄伟,两头威武的石狮忠实地守护着大门,正额上方庄严地镌刻着毛主席1950年6月亲笔题写的“清华大学”校名。每逢节日,门前鲜花簇拥,门上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上世纪50、60年代,清华成为了多科性工业大学,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西校门的朴实风格,与此办学规模和方向是多么的贴近和符合啊。
比如,“新清华学堂”这一建筑,是为清华大学迎接百年校庆而建的。它于2011年4月落成,2012年4月启用,观众厅就有2011个座位。它是一座重要的文化地标,不仅承载着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和高水平的专业演出活动的使命,而且还是校园文化传承与展示的重要场所。如今,它已成了清华大学一张影响极大的文化名片。
比如,“人文社科图书馆”,于2011年4月百年校庆期间落成并投入使用,面向全校读者开放。整个建筑宛如一把钥匙,总面积20000平方米,共7层,可提供900多个各类座位。
比如,“艺术博物馆”,始建于2012年,2015年11月竣工;2016年4月举行落成仪式,同年9月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其建筑面积达30000平方米,展厅达9000平方米,是清华大学综合性艺术博物馆。2021年12月,馆藏品达22915件。它为国家一级博物馆,2022年3月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评为首批全国科教基地。
在这里,虽然没有将校园图上所绘的主要建筑都一一地写出来,但仅就是以上的七大建筑就足以说明了清华大学的历史悠久与发展历程。
今天的清华大学,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帜”,已是名副其实的“双一流”大学,已成为世界名校,已成为人们十分向往的神圣殿堂!我坚信,它的明天会更加灿烂辉煌!
这就是,《通知书》通过几朵盛开的荷花,讲述了清华大学深厚的文化底蕴。
清华大学的荷塘,有大小两个,且皆有荷花。大荷塘位于近春园。小荷塘位于“水木清华”区域之内,旁边有一座“自清亭”和朱自清的塑像。荷塘不仅是校园一处自然景观,而且还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比如,中国近代著名的学者、散文家和诗人,曾任清华大学文学系主任的朱自清先生,就是以大荷塘为描写对象写下了《荷塘月色》这一传世美文,并成为一代代青年学生拜读的国学范文。为了纪念这一文学创作,1982年校园内还修建了“荷塘月色亭”,该亭就坐落在近春园东山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