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忆中的“长建一公司”一文曾发表在长春市政协创办的刊物《往事》2023年第二期)

记忆中的“长建一公司”——纪念原长春市第一建筑公司建厂(1949年7月30日至2025年7月30日)76周年
文︱老革
在长春的建筑历史长河中,原长春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简称“长建一公司”,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长建一公司的前身是长春市和顺建筑合作社,它诞生于建国前夕的1949年7月30日。那是一个风云变幻、百业待兴的时代,这座合作社的成立,如同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希望的明灯。因为长建一公司是我家两代人工作与生活的依靠,所以我对它怀有极其深厚的感情,这份情感,如同陈酿的美酒,愈发醇厚。
长春市和顺建筑合作社成立之初,就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汇聚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建筑能手。这里的技术人员和各工种工人师傅,大多是拥有精湛建筑技能的闲散人员。我的父亲,便是以高级木工技师的身份,投身到了这个充满活力与希望的集体中。
当时,长春市政府肩负着恢复城市建设的重任,精心组织起这些能工巧匠,成立了长春市第一支建筑队伍。市政府主管部门统一承揽工程,再分配给建筑合作社施工。这一举措,如同为城市的重建注入了强大的动力,让长春这座城市在废墟中逐渐焕发出新的生机。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1950年初,长春市政府将原长春市和顺建筑合作社纳入国营企业体系,并为其更名为长春市建筑工程公司。这一变革,如同为这艘建筑巨轮指明了新的航向,让它能够更加稳健地驶向未来。
建国初期,国家犹如一个破土而出的幼苗,急需茁壮成长。长建一公司的第一代建设者们,宛如一群无畏的拓荒者,他们凭借着勤劳的双手、智慧的头脑和顽强的毅力,在一片废墟上,建造起了一座又一座具有代表性的标志性建筑物。时至今日,这些建筑物依然傲然挺立在长春市区的各个角落,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建设者们辉煌成就的象征。
为了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长春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评选出了长春市十大建筑。除了长春应化所建筑物外,其余九项建筑,如宏伟壮观的长春地质宫、独具特色的长春地质学院鸽子楼、热闹非凡的长春市工人文化宫、气派非凡的吉林省宾馆、风景秀丽的长春南湖宾馆、充满学术氛围的吉林农业大学、科技感十足的长春光机所、宽敞明亮的长春市体育馆、知识宝库般的原吉林省图书馆等,全部由长建一公司承建。这些建筑不仅是城市的地标,更是长建一公司实力的彰显。
不仅如此,在同一时期,长建一公司还承建了众多重要建筑物。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代号652)厂房及其家属楼(代号301),宛如一座现代化的汽车城,为中国的汽车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军集团军军部,庄严肃穆,守护着一方和平;吉林省水利厅办公楼、吉林省林业厅办公楼,为地方的水利和林业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吉林大学理化楼、吉林工业大学教学楼,弥漫着浓厚的学术气息,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原吉林省人民医院、原长春市结核病医院、原长春市儿童医院,如同生命的守护者,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原长春拖拉机制造厂、原国营吉林柴油机厂,为农业机械化发展贡献了力量;长春客车厂,如同钢铁巨龙,穿梭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原二二八厂、原七九三厂,也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这些建筑物数不胜数,每一座都凝聚着长建一公司建设者们的心血和汗水。
在那个艰苦的岁月里,由于机械化程度极低,每一座建筑物的建造都充满了艰辛。挑砖工人师傅们一块砖一块砖地挑上去,瓦工师傅们再精心砌筑,他们的肩膀磨出了厚厚的茧子,双手布满了粗糙的裂痕。可以说,每一幢建筑物都洒满了建筑工人的汗水,每一块砖石都承载着他们的梦想和希望。
时光流转,到了上个世纪的70至80年代,长建一公司依然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承建了许多较为有名的建筑物。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接楼于1974年建成,为医疗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吉林省银贸大厦20层于1988年建成,当年曾是长春市最高楼层,宛如一座直插云霄的丰碑,彰显着城市的繁荣与发展;长春解放纪念碑于1988年建成,它庄严肃穆,铭记着历史的沧桑与变迁。
想当年,漫步在长春市区的街路两旁,大多数建筑物都出自长建一公司之手。那时,整个长春市区都遍布着老一辈建设者的足迹,他们就像一群勤劳的蜜蜂,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忙碌着。而在他们的身后,留下的是一座座高楼大厦,这些建筑不仅是城市的风景,更是他们奋斗的见证。
可以自豪地说,当年长建一公司的老一辈建设者们,为长春城市建设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书写了一部壮丽的建筑史诗。
记得父亲在世时曾和我讲过一件事,那是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建筑企业开始实行“工资分”制。这一制度就像一把精准的尺子,按照各个工种及技术等级和贡献大小,分别给每人制定每月所领到的“工资分”数量,再由“工资分”折算出工资多少。用“工资分”折算还可以换取粮食或其他生活用品,这为工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长春市政府则按月测算“工资分”值与人民币的兑换率,并及时在《长春日报》上公布,让工人们能够清楚了解自己的收入情况。
从1956年7月开始,国家进行了工资改革,企业实行工资制。这就好比给技术人员和各个专业工种的工人师傅们颁发了一把衡量价值的标尺,给每个人评定等级。建筑企业实行七级制,安装企业实行八级制,这一制度更加科学合理地体现了工人们的劳动价值。同一年,国家职工劳保条列也随之付诸实施,为工人们的健康和安全提供了保障。
据有关资料记载,1955年我国同蒙古国签订友好《协议》,为了支援蒙古的基础建设,国家从各省市自治区抽调近6000多名建筑工人。当年,为响应国家号召,吉林省有关部门在我公司抽调了一支由一千多人组成的施工队伍,前去支援蒙古建设。这支队伍就像一群勇敢的使者,带着中国人民的友谊和祝福,远赴异国他乡。60年代初,由于中蒙关系破裂,吉林省这支援蒙施工队伍于1964年提前一年全部返回长春。他们带着在国外积累的经验和收获,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据我公司老一辈人回忆,在五十年代中期,我公司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总人数一度高达上万人。无论是从技术人员配备、技术工种还是组织施工能力方面,都相当雄厚,在长春市属于大型国营企业。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命名我公司为县团级建筑企业。那时,我公司在长春市乃至吉林省内的建筑企业中屈指可数,可谓是建筑领域里的中流砥柱,引领着行业的发展方向。
记得1971年我刚刚参加工作时,班里的老师傅每当提及长建一公司的那段光荣历史时,总是滔滔不绝,谈论得津津有味,脸上洋溢着特有一种自豪感。从他们的口中我得知,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是我公司最鼎盛时期。每当长春市举办大型聚会或游行时,我公司的管乐队总是走在队伍的前列,那整齐的步伐、激昂的乐声,着实令人刮目相看。而每年长春市举办的职工篮球比赛的冠军非我公司莫属,这充分显示出当年我公司的实力和凝聚力。而那时的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长春客车厂、长春拖拉机厂等大型企业,都还在我公司建设之中,我们的建设者们用双手为这些企业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1958年,由我公司自筹资金,在长春市安达街与慈光路交汇处,修建了一座以“长建俱乐部”命名的可容纳1000多人的工人俱乐部。这座俱乐部就像一个文化的殿堂,从那时起,每逢佳节,公司都会在俱乐部里举办各种文艺汇演。精彩的节目、欢快的氛围,让工人们感受到了节日的喜悦。每到年末,公司还在俱乐部里召开一年一度的先进生产(工作)者表彰大会,对表现优秀的员工进行表彰和奖励,会后必免费放映一部电影,让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享受荣誉和快乐。逢年过节,每个职工还会享受公司工会免费发放的电影票,那时的长建俱乐部,在建筑工人心目中,获得了职工之家的美誉。而长建俱乐部建成的同时,也大大缓解了附近居民看电影难的问题,为社区的文化生活做出了贡献。
当年,长建一公司每年都会利用福利基金给职工修建福利房,以解决职工住房难的问题。那一栋栋整齐的福利房,就像一个个温暖的港湾,为职工们提供了遮风挡雨的住所,让他们感受到了公司的关怀和温暖。
在上个世纪的50年代末,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省市主管部门把我公司的管理干部和技术工人及机械设备各分出一部分,成立吉林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我公司变为吉林省第三建筑工程公司,经由吉林省建工局直接领导。这一调整,就像一次战略布局,让公司在新的格局中寻找新的发展机遇。
1964年,毛主席做出重大决策,先后在西南、西北、中南建立三个三线建设委员会。1965年,我公司奉命又抽调近一千名技术骨干和管理干部去支援西北三线基础建设工作。这支施工队伍就像一群勇敢的战士,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前往西北的征程。在西北三线,他们被命名为“五局六公司”,其主要工作地点分布在陕西省的宝鸡、凤翔、临潼等偏远山区。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克服了重重困难,经过六年多的时间出色地完成了施工任务,为吉林人民争得了荣誉。并于1971年陆续返回长春后,更名为吉林省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开启了新的发展篇章。
1965年,由于公司内部技术骨干力量大部被抽调去支援三线建设,大大削弱了我公司的施工力量。这就好比一支精锐的部队失去了许多优秀的战士,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后经国家有关部门特批,从农业、林业、水库三地(简称农、林、水)抽调一千多名基建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补充到我公司。这些新力量的加入,为公司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我公司也由原来的省属企业,吉林省第三建筑工程公司,降为市属企业,即:长春市建筑工程公司。文革期间曾更名为:长春市建筑工程大队,不到一年,又改为长春市建筑工程公司。在历史的浪潮中,公司不断调整着自己的步伐,适应着时代的变化。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1982年初,长春市政府会同长春市建工局,将我公司第二工区划分出去,成立长春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我公司即为长春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统归长春市建工局管理。这一系列的调整,就像一场精心的棋局,让公司在市场的竞争中不断优化和升级。
回顾我公司发展史,不难看出,长建一公司自成立之初,就像一颗破土而出的幼苗,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逐年不断发展壮大。当年,在长春市建筑领域里,长建一公司是名副其实的母公司,历经时代的发展,不断繁衍生息。例如:吉林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吉林省第二建筑工程公司以及长春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都曾是长建一公司的分支,它们就像长建一公司的孩子,在各自的领域中茁壮成长。
长建一公司第二代建设者们,继承和发扬了老一辈人的优良传统,在工作中不断开拓进取,在施工质量方面力争精益求精。他们就像一群技艺精湛的工匠,用心打造着每一个工程。历年来,由于第二代建设者们的不断努力拼搏,曾经创建出许多省、市乃至东北的全优工程,还曾获得过一项“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的殊荣,为我公司在建筑领域里取得了荣誉,让长建一公司的名字更加响亮。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长建一公司原来的施工管理模式,已不再适应当前建筑市场的需要。这就好比一辆老旧的汽车,在新的道路上行驶显得力不从心。老一辈人创建的长建一公司已然完成了其历史使命,逐步退出长春市基础建设的历史舞台,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而我,作为长建一公司第二代建设者,虽已过古稀之年,但始终不渝,依旧怀念那曾经辉煌一时、且赫赫有名的长春市最优秀的县团级建筑企业——长春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那是一段充满激情和梦想的岁月,是我们永远无法忘怀的记忆。
曾经和我们相依相伴、相依为命的长春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虽已不复存在,但老一辈建设者们留给我们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不畏艰辛、勇于拼搏、勇于攀登的宝贵精神财富,将永远永远留在我们的心底,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断前进!
修改于2025年7月30日
【作者简介】:张文革(笔名老革)、老三届知青、原建筑公司退休干部。现为长春市朝阳区作家协会、长春作家协会、吉林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虽已到古稀之年,但8始终不渝地酷爱文学,以“在文字里寻找快乐,在快乐中安度晚年”为人生宗旨,用笔墨书写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悟!

文字、编辑、制作:老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