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风采人物
李金山:跨过鸭绿江 越过友谊关
李雅君

李金山
我的父亲李金山, 1926年2月出生于河南省长葛县一个农民家庭。1949年2月入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第二师, 历任副排长、排长、副连长、连长、副营 长等职。他曾于1951年、1965年两次出国参战,在抗美 援朝和援越抗美战争中 ,历经了战火考验, 圆满完成了任务,为战时抢修抢建后勤保障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 朝鲜战场两次立功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操纵联合国纠集以美国为首的有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等16个国家的军队组成所谓联合国军侵略朝鲜,战火很快烧到了鸭绿江边。父亲响应毛主席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 ,跨过鸭绿江,随铁二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第二师于1951年4月10日从柳州出发, 4月22日到达安东。先头部队刚到达鸭绿江边,就接到上级紧急命令,限在二十天内抢建鸭绿江便线、便桥。安东鸭绿江大桥是志愿军人员和军需物资入朝的重 要通道, 4 月12日被美军飞机炸坏。当时, 正值第五次战役开始, 军运紧迫, 全师指战员在师党委"打响第一炮" 的号召下,克服江水每天两次涨潮和美机天天轰炸造成的困难,提前抢通大桥,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受到东北军区的通令嘉奖。
5月20日 ,父亲跟随部队跨过鸭绿江,经过7天徒步行军,到达朝鲜新安州驻地,负责总长为133.35公里的满浦铁路价川至顺川段、平元铁路顺川至西浦段 "三角地区"咽喉地段线路的维护和抢修工作。从8月下旬开始,美机集中对上述路段进行毁灭性的轰炸,部队抢修任务加重,通车时间缩短。对此, 前线运输司令部对二师的管区进行了调整,命令二师全力以赴,在 "317"地段与美军展开 "反绞杀战", 以确保"三角地区"铁路畅通无阻。
当时父亲是铁二师技术营汽车连副排长。在这场 "反绞杀战"中 ,他和战友们冒着生命危险,驾驶着汽车将抢修物资不断运送到抢修现场。他曾跟母亲回忆说:每一次行车都是命悬一线。为了躲避美机轰炸,晚上行车不能打开车灯, 只能摸黑赶路,还要随时准备隐蔽, 驾驶员的技术和胆量受到严峻考验。他们经常是一会儿加速前进,躲过后方落下的炸弹, 一会儿又迅速倒车,躲避车前面的炸弹。每每看到自己的战友车毁人亡,父亲心里充满了对美国鬼子的仇恨,但当时只想完成任务,根本不考虑生死。他也曾被飞起的炮弹皮炸伤, 后脑勺一直留有两块伤疤。
经过殊死战斗,铁道兵部队在朝鲜战场上创造了 "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 , 汽车兵功不可没。1951年10月16日父亲荣立二等功。立功奖状上写着: "工作埋头苦干,克服困难, 主动领导同志们完成任务,培养副司机。"
"反绞杀战"迫使美军放弃了对 "三角地区" 的轰炸和封锁。1952年4 月 , 二师奉命继续前进,抢修京义线黑桥至开城段铁路。美机也不断改变轰炸方式, 从过去的死啃一点转变为多点轰炸破坏,加大了我军的抢修难度。针对美机战术变化,部队采取 "机动对机动,集中对集中"的方法,集中兵力突击抢修,保 证任务的完成。
此间,美军为挽救其失败的命运,竟违反国际公约,在朝鲜战场上实施了 "细菌战", 二师管区先后发现美军飞机投掷的毒品、毒虫十余次。我军各师团成立了防疫卫生委员会和防疫办公室,以应对美军的这一行动。父亲也参与到 了这项对生命有严重威胁的任务之中。他们在连队设立了防空监察哨,一旦发 现投掷的细菌弹,立即组织力量扑灭;他们还为干部、战士广泛注射预防针, 保证了部队官兵的健康。在这项工作中,父亲再次荣立三等功。立功证书上写 的是:"工作埋头苦干,克服困难,在反细菌战时,能领导同志们完成卫生工作, 能和群众打成一片、积极工作。"
战友尹玉松回忆起父亲这次立功的事迹时说: "有一天,李金山带领 3台 汽车运送口罩、蝇拍、灭鼠药等防护用品到前线。 当车队途经美军飞机封锁线时,他勇敢机智地指挥车辆通过这一地区,将物资及时送达前线部队。返回时, 又运载了9名伤员, 再次躲过敌机的扫射,将伤员安全送到师卫生队,人、车 安全无损,圆满完成运输任务。为此,师党委为他再记三等功一次。"
1952年4月以后,迎接夏季洪水,铁路正桥复旧、便桥加固, 铁二师参加 抢修京义线,承担 "保证 86公里交通"任务。这期间上级派父亲临时返回安东执行任务,并批准他与守候在安东的母亲完婚。没有任何仪式,父亲只是请 战友们吃了一顿饭,与母亲拍了一张结婚照,第二天就返回了朝鲜战场,直到1954年胜利回国。父亲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身为汽车驾驶员屡次通过敌机封锁线完成任务,两次立功,为抗美援朝全面胜利贡献了力量。

二、 越南战场再立新功
1959年3月 ,铁道兵二师汽车营成立,父亲担任三连连长。后来又将汽车 营各连拆分到各个团,汽车营只留下他带的这个连直接归师后勤部管,称师后直属汽车连。1964年,师后汽车连在父亲的带领下开展大练兵活动。练习的项 目有夜间射击和无光条件下拆装手中武器、拆装汽车零部件、排除汽车故障; 练汽车过钢轨桥、过狭窄门等高难度科目 。通过军事训练和专业技术训练有效 提高了全连技术水平,为出国参战完成任务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1965年6月底,他带领师后汽车连再次出国, 跨过友谊关参加援越抗美, 是汽车连少有 两度出国与美军较量的参战人员。师后汽车连住在越南一号公路60公里处的大山里。他们冒着美机轰炸的危险,跑遍了越南北方的山山水水,将人员、材 料送往援越部队各个施工点。
中铁十二局原党委书记何海涛,在越南时曾是父亲连队的一名排长。他说: "李金山是全连唯一的一级驾驶员。我从入伍到当指导员,都是老连长的言传 身教培养出来的。"
有了一个好班子,带动了连队的各项工作。李金山还提出了安全工作"五五 管理制",有力保证了连队的行车安全。
在越南五年, 虽然天空不时有美机轰炸,地面道路复杂, 常常要通过崎呕 复杂的便道,但这个连队从未发生过车辆损毁、人员伤亡的事故,就连稍大的 刮碰事故都没有发生。在 "创建四好连队,争当五好战士"活动中 ,师直汽车连年年被评为 "四好连队",并涌现出大批的 "五好战士"。1970年9月下旬,连 队代表潘文咏战友出席了 "铁道兵第四次四好连队五好战士代表大会",并荣 幸被邀请在天安门右侧观礼台上参加国庆21周年庆祝大会,见到了毛主席与 党和国家其他领导人。
在援越抗美战争中,在敌机疯狂轰炸的情况下,全连完成 1171万吨各类 物资的运输任务,安全行车 585万公里,对越南抗美救国战争胜利做出了贡献, 实现了 "五个伟大"誓言。身为一连之长的老父亲功不可没。
三、 襄渝线重回汽车营
1970年早春, 铁道兵二师各所属部队从越南战场陆续凯旋, 来到陕南安康地区,执行襄渝铁路中段修建任务。安康地区地处大巴山区,一片崇山峻岭, 包括师部所在地紫阳县都没有公路。 各团负责的工地更是依靠崎呕狭窄的山间小道相连接,人员要乘汽车翻越秦岭从西安到汉阴、恒口等地, 然后再身背行李、武器徒步行军,翻山越岭近百公里到连队驻地;物资则从西安运到石泉, 再通过汉江水运到紫阳。在这样的形势下,汽车运输成了襄渝线中段工程的重要保障。
为此,铁道兵领导早已未雨绸缪,在部队回国前期就将原来的师直汽车连 扩编成两个连队, 又将几个团的高射机枪连改编为汽车连。铁道兵二师的直属汽车部队由一个连变成了五个连,加上培养新司机的教导队,共六个连队建制。虽然汽车增加了,人员增加了,但是除了少数从各团汽车连调来有经验的司机外,能真正在悬崖峭壁上行驶的老手却远远不够。这段时间虽然增加了不少新车, 甚至新组建的汽车四连还增添了55辆崭新的日本五十铃八吨柴油车,但仍然驾驶事故频发,修理技术欠缺,汽车营面临着种种困难。为加强领导特别 是加强技术力量,父亲又奉命从修理营调回汽车营任副营长。
说到父亲的技术水平,原二师汽车营营长刘瑞田叔叔在《怀念我最敬重的老连长李金山 》一文中写道: "1964年2月 , 我从总后大同车管学校毕业后,有幸到他任连长的师后直属汽车连任副连长,他分工我管训练。他那严整的军人仪容、仪表, 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对属下军人素质的严格要求,都给了我和学员们极为深刻的教育和影响。他在汽车训练队为铁二师培养了很多优秀驾驶员,后来都成了能肩负重任的排以上干部。"
曾在汽车一连当过指导员的潘文咏叔叔撰文说: "汽车连的连长,在技术上没有两把刷子是不行的,你(指父亲 )那过硬的技术令我敬佩。一次,我在清洗化油器后启动发动机时,化油器回火并发出 '噗'声响。这时你父亲走到我的车旁,笑着提醒我:看看是不是控油针开得过小? 我恍然大悟,重新调整 了油针,果然发动机运转正常,故障消除了。汽车发动机 '内脏'的故障判断是较难的。一次我们班一台车发动机发出异常响声,这时你显示了一级驾驶员的 技术水平, 坐在翼子板上仔细听了一会儿,便断定是活塞销的响声, 是活塞销 磨损所致。后经修理班检修,证实你的判断完全准确。"
1972年,全师的营、连排三级干部在师教导队进行了干部轮训,以提高 部队的军事素质,父亲是铁二师唯一免受训的干部,可见他的军事素养之高在 全师是出了名的。但是他更精通的是技术,作为和汽车打了半辈子交道的老兵, 无论是汽车驾驶,还是汽车修理,他都是当之无愧的 "技术权威"。
父亲到汽车营后,各连队都是他经常巡视的地方。据当年汽车营的小车司 机,后来的五连指导员易图科回忆: "因为汽车营是铁二师直属营, 二师凡涉及大型车辆集体行动的重要任务,都是由李金山副营长负责。 当时走的都是险峻狭窄的山路,几十辆车集体同行,还要步调一致,要做到这一点就实在不容易。比方说, 万一有一辆车出故障不能及时解决那就麻烦了。由此可见李副营长当时有多操心! "
尤其是汽车四连, 由于都是日本新进口的柴油车,发动机的很多结构都和以往使用的汽油车不同, 因而在使用和维修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不少新问题,他经常帮助排忧解难。
四连的油泵修理人员程乐平回忆道: "有一次,李副营长转到我们四连车场问我: '听说你向修理排反映需要修理工程车, 你能否给我介绍一下这种车的性能和配套要求? '我便把我见到过工程车及车载设备情况一五一十向他作 了汇报, 当时他不但听得很仔细,还掏出小本做记录。 大约半年之后 ,一辆崭 新的修理工程车就真的驶入了我们四连车场。"
父亲在汽车营除了在技术上负责,处理汽车事故也是他的责任。他总是下到各连队进行指导,提出各种安全防范措施。遇到车毁人亡的大事故,他寝食难安、日夜操劳。师里为整顿汽车司机的作风, 召开了一次安全工作会议。期间,还让司机全副武装从蒿坪出发,步行40多公里的崎呕山路拉练进紫阳。年近五十的父亲也和战士一样,背着背包翻山越岭, 一步也不曾落后。
父亲先后两度出国参战,并参加了黎湛、鹰厦、包兰、湘黔、娄邵、襄渝等多 条铁路建设。1975年,在他50岁时,服从部队需要,结束了26年的军旅生涯。转业在河北沧州交通局工作期间,他所领导的大件运输企业连年被评为大庆式企业。
1990年5月 ,父亲因积劳成疾,将生命定格在他64岁的人生征程上。他留下的那种淬炼成钢的铁道兵精神和对我们深深的爱,女儿将永远铭记在心。

作者李雅君, 女, 祖籍河南许昌 , 出 生于1958年11月 , 原铁道兵二师汽车营副营长李金山之女, 学历 大专 , 会计师 , 退休前就职于河北省沧州市房地产管理局 , 业余爱好写作, 其作品多次在报纸杂志及网络平台发表, 现为铁道兵战友网文创中心志愿者。
槛外人 2025-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