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请读者朋友帮忙点击文后“赞赏”后面的广告
法显迷航海外
作者:李铁
东晋有个高僧叫法显,他曾取道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去印度取经。在搭乘商船回国时,船队穿越马六甲海峡到达新加坡,然后转向东部海面。但由于当时海上有强风,船队迷失了航向。他们漂流到一个叫“耶婆提”的陌生国度,在那里住了5个多月。
但“耶婆提”有点像桃花源,到底在哪里? 1600多年来,有很多学者研究此事,但始终也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清末有个叫丁谦的学者,写了一本书《佛国记地理考证》,认定“耶婆提”就是印尼苏门答腊北面的婆罗岛。但很多学者都质疑他的说法,因为法显在《佛国记》里说得很清楚:“其国外道,婆罗门兴盛,佛法无足信。”这就是说,在“耶婆提”没人信佛教。然而,东晋时佛教在苏门答腊已经流传很久了,尤其是爪哇一带,佛教特别兴盛,不可能出现这种事情。法显在“耶婆提”住了5个月,当然很了解当地情况,怎么会特别强调那里的人不信佛教呢?
根据《佛国记》的记述,法显对“耶婆提”感到十分新奇,并不了解其民族风俗、地理常识等,只好说那里“其国外道”。
东晋时,东南亚、印度及波斯湾一带,从来没有一个名叫“耶婆提”的国家或地区。以法显的学识,不可能把那里的地名错记,他一定是去了别的地方。
那他到底是去了哪里?
从海况地理特征上看,这些地方肯定也不在东南亚地区。印尼爪哇一带有岛屿上万个,菲律宾的岛屿也很多,但《佛国记》却称:90多天就有一个岛屿可以停靠,“余则大海茫茫”。这说明,“耶婆提”肯定不在这一带。梁启超也不信丁谦的说法,在书中提到“耶婆提”时,他特地注明,此地“待考”。
上世纪90年代,一些中国学者似乎揭开了迷雾,认为“耶婆提”是墨西哥的西海岸。当然,他们的说法也只能是“待考”。
这些学者们认为,法显所乘商船自斯里兰卡启航后,前15天是通过岛屿等地貌特征辨别方向的,但之后,海上就看不到岛屿了。
根据《佛国记》记载:一到晚间,海浪特别大,还能看见“火色”。学者们认为,大海里这种发光现象,只能是深海的海浪造成的,近海不可能出现。《佛国记》中又记载:他们漂流到一个地方,海水特别深,无法下锚,同行的商人都慌了。这种海貌特点,明显是中深海的特征。《佛国记》又写道:“若阴雨时,为逐风去。至天晴已,乃至东西,还复望正而行。”这些学者们认为,这种情况与太平洋季风时船员的感受一样。
东晋时,从斯里兰卡回广州一般只需要46天。而法显却一共走了105天。如果古时的船只一昼夜能走100海里,法显应该总共走了10000多海里。按此距离计算,“耶婆提”显然应该是美洲西海岸。
他们认为,在“耶婆提”的几个月中,法显受到古印地安人的友好接待。之后法显由此返航,先往北走,在洛杉矶西南部的北太平洋海面转为西航,然后又横渡太平洋,回到了青岛崂山。
据考证,“耶婆提”情况跟墨西哥马雅人当时的人文社会情况确实也很吻合,“耶婆提”三个字很可能是古印地安人口语的音译。
要是这种说法成立,法显要比哥伦布早1000多年到达美洲。哥伦布虽然4次到达美洲,但始终认为自己是到了印度。法显与哥伦布也犯了一样的错误,虽然到达了墨西哥,却不知自己去的是美洲。当时中国人还没有五大洲的概念,法显不知道地球是圆型的,更不知自己已经越过了太平洋,只能根据古印地安人的说法,记载这里是“耶婆提”。
文/李铁
编辑/王孝付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作者李铁,1993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专业硕士毕业,在甘肃新华社分社担任10年一线记者,熟悉西北5省特别是甘肃一草一木,冒着生命危险去过甘肃很多偏远地方,2002年到北京工作至今。
王孝付签名售书:王孝付创作的批判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江南新梦》于2019年1月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书价58元,另加邮费10元。另有少量长篇历史小说《白衣卿相——柳永》,售价38元,另加邮费10元,处女作,安徽文艺出版社2010年12月首版首印;两本书一起买,只收12元邮费,合计108元;作家亲笔签名并加盖私人印章,有收藏价值,值得珍藏。欲购书者请加作者微信:18856210219或18605621367(注明“购书”字样)。或者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进入购买。或者点购买直接网上购买。

批判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江南新梦》梗概:该书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小说,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之末的江南小城,是一部中国版的《茶花女》和《复活》式的悲剧故事。作品通过男女主人公的悲剧人生,透视了当今市场经济社会中人性在金钱面前的扭曲、异化与裂变,解读了人生、爱情、事业等永恒不变的人类主题,展现了在人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经济乱世之中,清者自清和志行高洁者的人性之美……小说规模30余万字,183节,是一部都市题材的言情小说,也是一部现代版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

长篇历史小说《白衣卿相——柳永》内容提要:“千古词状元,宋史未立传”“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柳永满腹经纶,却终生抑郁;才情绝世,却乐于与歌伎厮混;自诩“白衣卿相”,但最大的官职不过是一个屯田员外郎;生前穷困潦倒,死后却被无数后人追忆……本书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基本依据传主一生的活动线索和命运起伏,刻画了柳永这位既生不逢时,又生逢其时的落魄词人的艺术形象,着力记述了这位大词人悲喜交集的人生。
《金秋文学》是开放性纯文学电子刊物,守住文学最后一片净土,留下心灵最后的精神家园。现面向全国(海内外)华人作家、诗人、编剧、**家等文学爱好者征稿。
烦请读者朋友帮忙点击文后“赞赏”后面的广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