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八一建军节将至,当我们回望共和国的成长足迹,总有一些道路与精神,值得永远铭记。 为纪念建军98周年,本刊特地刊登特约撰稿人张小平大校的作品《川藏线赋》。
作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在川藏线上奋战多年。在这条“十步有险情、百步埋忠骨”的中国西部奇路上,他笔耕不辍,发表诗文数百篇,作品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全军优秀作品奖”。
《川藏线赋》之所以值得我们品读,因为她既是对川藏线里程碑下三千英烈的致敬,更是为了提醒我们:铭记先驱、不忘初心,带着这份精神力量,走向更壮阔的未来。(244字)
【八一专刊3】
川 藏 线 赋
——庆祝建军98周年
作者:张小平/四川成都
问道川藏线,西行何漫漫?上下三万丈,纵横八千里。攀雪山峻岭,跨江河渊涧,云崖头环绕,峭壁上盘行,峰谷中逶迤,天地间腾跃。连接成都与拉萨,贯通珠峰至黄浦,人称中国“西部奇路”,当为“天下第一险衢”。
修筑川藏线,工程何其艰?十万大军,五年开凿,劈开雪山成大道,凿穿云崖变通途;三千个里程碑,五千座无名墓,忠骨垒起巍巍金桥,鲜血浸染金色哈达;为新西藏奠基,为共和国起步。
壮哉川藏线,行路何其难?冰川雪崩泥石流,地震洪水大塌方,十步有险情,百步埋忠骨。跌死狐狸弯死蛇,吓不倒英雄汉;望断天涯愁断肠,阻不断通天路。半个世纪英勇奋斗,有多少好儿女血洒高原?七十余载前仆后继,有多少攀登者魂系关山?
川藏线,一座雪山就是一座无言的丰碑,记载着藏汉军民的业绩;川藏线,千条江河就是千部壮丽的史诗,吟唱着无名英雄的赞歌。
行于此,人生为之壮美;逝于斯,生命为之巍峨。(398字)
2013年10月初稿
2025年7月29日定稿
张小平书法《川藏线赋》
【作品赏析】
上世纪的50年代至本世纪初,天路川藏线被视为“天下第一险衢”、“死亡之路”。当年,不管是谁,只要在这条路上走过一趟,都会感受到生命沉甸甸的份量。同时,更为它的开拓者和建没者的奋斗精神所感动。
张小平的《川藏线赋》以凝练刚劲的笔墨,将川藏线的地理奇险、修筑壮举与精神内核熔铸为一篇短章,字里行间涌动着对英雄的礼赞与对生命的敬畏。
全文以“问道”起笔,开篇即用“三万丈”“八千里”的夸张笔触勾勒川藏线的纵横尺度,再以“雪山峻岭”“江河渊涧”“云崖环绕”“峭壁盘行”等意象,立体呈现其“西部奇路”“天下第一险衢”的险绝,既见地理之奇,亦为后文的精神铺陈埋下伏笔。
第二段聚焦“修筑之艰”,“十万大军,五年开凿”凝练了工程的壮阔,“三千个里程碑,五千座无名墓”则以数字的对比,将有形的道路与无形的牺牲相连,“忠骨垒起金桥,鲜血浸染哈达”的比喻,既贴合藏地特色,又赋予牺牲以崇高的象征意义,让“为新西藏奠基,为共和国起步”的主题有了沉甸甸的分量。
第三段转向“行路之难”,“冰川雪崩”“地震洪水”等自然险阻,与“跌死狐狸弯死蛇”的民间俗语结合,凸显环境的残酷;而“吓不倒英雄汉”“阻不断通天路”的铿锵短句,则以刚健的节奏展现人类对抗自然的不屈,“血洒高原”“魂系关山”的追问,将个体牺牲升华为集体记忆,动人心魄。
结尾以“雪山为碑”“江河为诗”收束,将川藏线的物质存在与精神价值融为一体,“行于此,人生壮美;逝于斯,生命巍峨”的结语,既回应了开篇的“问道”,又赋予这条道路超越地理的精神维度——它不仅是连接汉藏的交通线,更是镌刻着奉献与坚守的精神图腾。
全文语言兼具赋体的铺陈气势与诗歌的凝练意象,短句与长句交错,写实与抒情结合,在398字的篇幅内,完成了从地理到人文、从历史到精神的跨越,让川藏线的故事既有厚度,更有温度。(758字)
共1426字 2025年7月29日于宝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