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隽永的名字
文/张兴华
在莫斯科红场悠闲地散步,走到赭红色的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楼前,抬头凝视着戎装跃马的朱可夫元帅铜像出神。
这时,经过这里的一位帅气的俄罗斯小伙子,用生硬的中文对我说:“契丹?好朋友!”
我报以微笑,用速成的中式俄语同他打招呼:“斯巴细巴(谢谢)!兹德拉斯维杰(您好)!”
女儿在一旁笑出了声:“叫你契丹还答应!不应该是China吗?”
我笑道:“中国这个词汇,在俄语里还真叫‘契丹’呢。”
那么,“契丹”怎么成了中国的代名词了?且听我慢慢道来。
勇武剽悍的契丹
想必,您在金庸大侠的《天龙八部》中早已一睹丐帮帮主乔峰的风采了吧?乔峰,亦即气贯长虹、勇冠三军的契丹英雄萧峰!意欲厘清契丹人为何能在博古通今的金庸先生心目中占有如此崇高的地位,那还得从他们的祖先鲜卑人说起。
发源于东北大兴安岭的鲜卑人,入主中原之后,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大力革故鼎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魏书·序纪》言简意赅,认为拓跋氏为轩辕黄帝后裔,而“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拓,谓后为跋,故以为氏”。孝文帝迁都洛阳,下诏改拓跋氏为元氏,以华夏正统自居。自此,北魏孝文帝就叫元宏了。
在元宏的倡导下,鲜卑人袭汉制、学汉礼、说汉话,与汉人通婚……到了大一统的隋唐时期,拓跋鲜卑完全汉化。有趣的是,隋唐两王朝的创立者杨、李两家,都是鲜卑化的汉人——隋文帝杨坚之妻独孤皇后,本名独孤伽罗,生于河南洛阳,是北周太保独孤信的第七女;世袭唐国公李渊的母亲独孤曼陀则是独孤信的第四女。杨坚是李渊的姨父,李渊和隋炀帝杨广本是一对表兄弟,隋唐皇室实为一家亲!李渊之妻窦皇后的母亲襄阳公主,是北周文帝宇文泰的女儿。唐太宗李世民的夫人是长孙皇后,而李氏家族的先祖又多是鲜卑诸王朝北魏、北齐、北周的高官显贵。与唐军统帅秦琼同为唐太宗门神的猛将尉迟恭、李世民的大舅哥长孙无忌,都是杰出的汉化了的鲜卑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成就了唐代杰出诗人元稹;“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让金末元初文学家之翘楚元好问流芳百世。
进入中原的鲜卑人融入华夏,而广袤无垠的东北地区并不空虚,繁衍演变的两支鲜卑后人——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的契丹,以及额尔古纳河流域的蒙兀室韦(成吉思汗统一为蒙古),在五代乃至两宋时期,继续在中华大地扮演着重要角色。早在唐代,契丹王族就被赐予皇家“李”姓。耶律阿保机及其继承者们,与北魏孝文帝一样热爱华夏文化,宣称契丹人与汉人拥有共同的祖先。大辽官方史书《皇朝实录》称契丹人是黄帝的后代,而元代修撰的《辽史》则说契丹人是炎帝的后代。
大辽疆域广阔,东达库页岛,西至阿尔泰山,北抵贝加尔湖,南与北宋接壤,是北宋、大理、吐蕃的总和。几经鏖战,深感威胁的大金和北宋南北夹击,总算打败了大辽。随后,契丹人主体部分迅速被金、宋同化,湮没于北方民族之汪洋大海。剩余的契丹人则分化成两支,一支在大辽皇族耶律大石的带领下向西一路狂奔至中亚细亚建立西辽王朝,控制交通枢纽,吸收唐宋制度,传播华夏文化,影响欧洲格局,以中亚霸主身份续写传奇。另外一小部分契丹人退居祖地大兴安岭,据考证,就是如今的达斡尔人!
我注意到了如下史实:一方面,大辽、西辽的影响力远达中亚、西亚乃至欧洲,使得生活在那些地方的人们在不了解中华政权更替的情况下,误以为“契丹”就是中国。另一方面,伴随着蒙古-鞑靼大军的大举西征,术赤、拔都父子建立的金帐汗国也把“契丹”这个名字带到了其统治下的基辅罗斯诸公国和东欧其他国家。于是,在中世纪,契丹也就成为中国的代名词了。翻阅《马可·波罗游记》,我看到,这位意大利旅行家亦称呼中国为“契丹”。
直到今天,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保加利亚等斯拉夫国家依然称中国为“Китай”(契丹)。
声威远播的大秦
当然,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对中国的称谓,是家喻户晓的“China”。在这里,我要告诉您的是,“China”实际上是在纪念我们那位声威远播的祖先──秦始皇。
众所周知,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和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古印度著名的孔雀王朝,和中国的秦朝大体同期。在孔雀王朝统治阶层雅利安人的文字梵文里,把中国称为“脂尼”(Chini)或“支那”(Cina)。这两个发音,源于对“秦”(Chin、Cin)的音译。在中国唐朝以前翻译成汉文的印度佛经里,中国还有“脂那”“至那”“震旦”等称谓;完成于汉武帝时代的《史记》,则称印度为“天竺”。这都是大秦王朝与孔雀王朝互知、互通的明证。
大约和中国的唐朝同期吧,阿拉伯各部落由西亚崛起,侵入北非,打到西班牙,建立了庞大的阿拉伯帝国。阿拉伯人不仅把古印度人创造的“阿拉伯数字”带到了欧洲,同时,也将梵文对中国的称谓传到了欧洲,成为盛行于东罗马帝国、西罗马故地的拉丁文中的“Sina”。由此可知,我们的“新浪网”的含义,原来是从拉丁文中取的“中国”的意思,构思极其精巧!
英国最初的国名叫做英吉利王国。西罗马帝国败亡后,日耳曼人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了许多小国。来自欧洲大陆的日耳曼人的分支盎格鲁人、萨克森人、朱特人侵入不列颠,于公元829年建立了统一的英吉利王国。为了与欧洲大陆日耳曼尼亚老家的原住民相区别,盎格鲁·撒克逊人成为他们的统一族名。英国人从拉丁文里翻译了中国的名称,成为“China”。与盎格鲁·萨克逊人同属日耳曼语族的德意志人,也称中国为“China”。学过英文的人都知道,由于英文关于元音字母的发音规则,“China”同“秦”的发音也便有所区别了;但是,写到字面上极好理解,China就是“大秦的土地”的意思,这与Poland、Romania、Russia等构词方式是相同的。
鉴于古代中国和印度的高度文明和兴盛发达,处于两国中间地带的越南、老挝、柬埔寨一直被西方国家称为“印度支那”。这个称呼也被中国人所接受,当年毛泽东主席就有过“印度支那人民加强团结”的宣言。
近代,英国在海外疯狂扩张,其殖民地遍布世界各个角落,“大英帝国”演变成“日不落国”,英语便成为世界性的语言了。而后,随着英国殖民体系的土崩瓦解,“China”又在一些后来独立的英语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扎了根。
至于英文“中国”和“瓷器”书写一致,则又有一番掌故。一说是欧洲人见到精美的中国瓷器,立即叹为观止。他们不知道怎样称呼它,只好以其产地作为代称;另一说是中国江西昌南镇(现景德镇)以出产瓷器闻名遐迩,英文以“昌南”(china)的发音来称呼瓷器。如果采用后面这种说法,那么,“中国”和“瓷器”同为一词,则纯属巧合了。细心的人会注意到,作为中国国名的“China”,其第一个字母大写;作为瓷器的“china”,其第一个字母小写。
“秦那斯坦”,则是西亚一些国家对中国的称谓,译音也来自大秦。在上海遇到一位伊朗网红美女主播阿蕾祖,中文名字叫孟雅琪,据她介绍,伊朗、亚美尼亚都以“秦那斯坦” (Cenastan或Cinastan)来称呼中国。有趣吧?“斯坦”(stan)源自波斯语,是“地方”的意思。引申开来,我们会意,中亚五国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加上西亚的阿富汗(阿富汗尼斯坦),还有南亚的巴基斯坦和印度(印度斯坦),就是这么得名的。
小结一下,中国是我们的自称。其实,无论更迭了多少个朝代,在国际上,我们来自大秦王朝的国名千古以来都没有改变!
神秘东方的丝国
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外国人心目中还有一个美丽的名字——赛里斯(拉丁文:Serica、Seres),就是“丝国”“丝国人”的意思。
赛里斯,这是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地理学家、历史学家赋予中国的芳名。名贵而华美的丝绸是中国的特产,自古以来,我们的丝绸就令西方国家羡慕不已,并以获得中国丝绸为极大的幸事,正可谓:“得绫罗绸缎,显富贵之荣。”
搜罗我的记忆储备,想来,中国应该是在汉代得到“丝国”这个美誉的。汉武帝刘彻统治时期,为了加强中原王朝与西域诸邦的来往,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出使西域过程中开辟了一条从“八水长安”通往地中海沿岸的陆上通道,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通过丝绸之路,汉军在鄯善、车师等地屯田时使用地下相通的穿井术,俗称“坎儿井”,这种技术很快在西域推广应用。在如今的新疆,“坎儿井”依然为各族人民贡献着丰富的灌溉水源。当时,西域乃至中亚都不产丝,也不懂得铸造铁器,是大汉使臣和军兵把这些技术传了过去。可以说,中国蚕丝和冶铁术的西进,对促进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通过丝绸之路,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蚕豆、苜蓿等十几种植物,逐渐在中原大地栽培开来。龟兹的美妙乐曲和胡琴、琵琶、横笛、铜钹等乐器,极大地丰富了汉族人民的文化生活。大宛的汗血宝马有“天马”的美名,从此进入中原大地。中国旅游的标识“马踏飞燕”,就是出自当今土库曼斯坦的阿哈尔捷金马。
遥想公元97年,甘英奉东汉西域都护班超之命出使大秦(罗马帝国),至地中海东岸而返。另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公元166年,大秦王安敦(罗马帝国皇帝马克·奥勒留)派遣使者抵达东汉首都洛阳,向汉桓帝刘志敬献了象牙、犀角、玳瑁等珍贵礼品。东汉朝廷回赠的国礼颇丰,其中包含了大量的丝绸和丝绸制品。
我猛省,因了赛里斯的邀约,现今的“一带一路”倡议不就是中西有识之士的共同心愿吗?
记得女儿负笈布拉格时,捷克总统泽曼亲临大学看望中国留学生。后来,他在不同场合表示:“希望中欧班列可以通过捷克连接到德国等西欧国家,希望在这个项目中捷克不要被落下。”
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等东欧国家领导人,都对“一带一路”倡议表述了浓厚的兴趣。
在西欧,瑞士联邦主席毛雷尔指出:“‘一带一路’倡议为世界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新维度,倡议下标志性项目所取得的积极成果不但能够打消部分外界人士对‘一带一路’的疑虑,也为今后更好地发展打下基础。”
在北欧,芬兰总统尼尼斯托认为:“在中欧加强互联互通过程中,芬兰无疑是受益者。”他还提到“冰上丝绸之路”,强调“芬兰对此非常感兴趣,因为看地图就会发现,芬兰和中国位于这条路线的两端”。
在太平洋彼岸,阿根廷总统马克里、智利总统巴切莱特、巴西总统卢拉及多位拉美国家政要,一致认同主席“拉美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自然延伸”的提法。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预言:“广阔的国际投资和合作空间,使‘一带一路’成为非常重要的增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能力的机遇,一个拓展绿色前景的重要机遇。”
可以这样说,大秦、赛里斯、契丹,三个隽永的名字融汇在我们的基因里,寄寓着无限的美好,熔铸成五千年的中华魂!
【作者简介】
张兴华,黑龙江省电力作家协会副主席、《黑龙江电力报》总编辑。中国散文学会、中国小说学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电力作家协会、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