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编辑社成员
特约顾问:张振林 孟祥忠 岳新华
顾问:清廉宇 李秀德 岳新华 王世元
主编:润牙子
常务负责人:中秋明月 渝香居士 阿莲 神剑大侠 书香 王世元
诗评:渝香居士 热血兵团 书香
本公众号微信: Ryz98416
我的家乡红豆村
覃振德
我的家乡红豆村,位于宜州区庆远镇苏村村红豆屯,居住着67户人家,278人口,距离县城约7里处,村前有一条大河,水清澈见底,清得能照见天上的云影,也能照见村人的面目。
这河颇有些意思。上游有硬泥沙滩,每到夏日城里人便蜂拥而至,有赤膊的汉子,着花衫的美女,还有尖叫的孩童,把整个硬泥沙滩闹得沸反盈天。他们游泳、钓鱼、烧烤、拍照、直播,将汽车停在岸边,音响开得震天响。村人见了,也不恼,反倒热情地欢迎游客的到来,从不欺生。
小时候,记得每年三至四月,发洪水时,我们均在硬泥水滩及河边捕鱼,捕得鱼多时,还拿到街上市场去卖。河边生着几株海红豆树,据说是受国家保护的,已有百年光景。树皮皲裂如老人面,枝叶却极茂盛,每年到5月开花, 11月便结出殷红的豆子,落在地上,像谁不小心洒了一地的相思。
红豆树下前些年建起了文化室,旁边还搭戏台,顶盖着钢棚,逢年过节,尤其每年的11月18日,均举行庆祝本屯红豆节,便聚在此处,唱彩调,演壮戏,锣鼓声能传到三里外去。村道是水泥铺的,直通到每家门前。道旁种着些花草,虽不是什么名贵品种,倒也整齐。
清晨,村妇们提着扫帚出来,将夜里落下的树叶、花瓣扫作一堆,那沙沙声竟比闹钟还准时。最妙的是河两岸的翠竹,常年累月地绿着,风过时便摇曳生姿,倒映在水中,宛如一幅活生生的水墨画。常有城里来的画家,支起画架,对着这景致涂抹半天,末了却总摇头,说是画不出其中神韵。
村里人极是齐心团结的。涉及村上公益事业,需要捐款集资,组长一声号令,村民会争先恐后地尽力捐款。谁家有了红白喜事,不用招呼,众人自会前来帮忙。外乡人路过讨碗水喝,往往被留下吃饭。村前的河水总泛着绸缎般的光泽,妇女们蹲在码头石阶上洗衣时,水面就荡开一圈卷银亮的涟漪。
我最爱看对岸的竹林在风中翻涌的样子,新竹的翠色和老竹的墨绿层层叠叠,像被风掀动的书页。文化室的舞台常有民间业余彩调戏到来演出。盛夏的硬泥沙滩是孩子们的乐园。城里来的游客撑着遮阳伞,像突然长出的彩色蘑菇。在伞下吹拉弹唱后便跳下河里自由自在地游泳。家家户户门前的花圃里,指甲花和蜀葵比赛似的疯长。每当傍晚炊烟升起时,谁家灶头飘出酸笋炒腊肉和煎鱼的香味,整条村道就跟着咽口水。每当夕阳西下,红豆村家家户户的烟囱里就会飘出缕缕炊烟。
那炊烟像母亲温柔的手,轻轻抚摸着村庄的每一个角落。此时,我站在码头旁的红豆树下,看着这熟悉的景象,眼眶不禁湿润了。我最爱追着炊烟跑,记得小时候,奶奶说,炊烟是家的味道,是温暖的信号。谁家的炊烟最先升起,谁家的晚饭就最早做好。我常常循着炊烟找到正在做饭的母亲,她总会从锅里夹出一块热腾腾的红薯塞给我。红豆村的炊烟里,藏着太多故事。
覃婶家的炊烟总是最晚升起,因为她要等放牛的娃娃回来,李叔家的炊烟最浓,因为他总爱在灶膛里多添一把柴火。这些炊烟交织在一起,就像村民们紧紧相连的心。这方水土养出的热情,比红豆更明艳。外乡人路过歇脚,总请进家喝开水、喝粥、吃饭。总被塞满衣兜的黄皮果、蟠桃果,甜得迈不开步。而我最珍视的,是雨后空气里浮动的泥土香,混着河水的腥甜,这是任何旅游胜地都复制不了的乡愁。
如今我虽居在城里,但每当我站在楼顶上看见远处升起的炊烟,就会想起家乡红豆村的点点滴滴的往事。但高楼大厦间难得看见一片完整的天空。有时午夜梦回,恍惚又听见红豆村的鸡鸣犬吠,看见晨雾中升起的袅袅炊烟。这时便觉得,我的心像是一只风筝,飞得再高,线头还牢牢系在红豆村的红豆树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