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
高五幸,西安市灞桥区人。20岁创作的剧本“席筒相亲”(与王韶之合著)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曾经是中共灞桥区委中心通讯组成员,西安晚报通讯员。陕西省农民诗歌学会理事,头条达人,荣耀西安网“宰相”,《美篇》文学领域优质作者,灞桥区作协小说委员、灞桥区诗词楹联学会常务理事。著有《灞上烟火》《灞上人家》《灞上放歌》文集三部。
高五幸: 唱给家乡的歌(诗、赋)
我的家乡在新筑
家乡在新筑,
古镇陪古都,
东望骊山位福寿,
雄踞灞渭三角洲。
灞水荡乡愁,
古迹处处留,
韩信墓旁龙王庙,
龟背梅花紫荆秀。
鞭摇春光播万籽,
镰收秋意醉心口,
人欢马叫一幅画,
乡亲举杯庆丰收。
胸有希望流热汗,
头枕橛把数星斗,
祖祖辈辈人守望,
乡情绵绵在心头。
灞桥晴天也下雪
家乡灞桥景一绝,
晴天白日也下雪。
此雪非是天公为,
而是白絮出柳叶。
柳絮似雪洒田野,
雪花起舞漫巷街。
白雪逐人成粉靥,
行人画中玩穿越。
雪儿轻扬欢声接,
灞柳风雪韵续写。
已无折柳惜别意,
多了诗趣新境界。
紫燕剪柳醒季节,
灞上子民别长夜。
跃马挥戈新时代,
乘风破浪创伟业!
览胜灞河彩虹桥
雨收独倚彩虹桥,
望着灞河退涨潮。
轻风习习拂眉稍,
身边花儿抖妖娆。
东望骊山夕阳照,
叠翠山峦祥云飘。
时隐时现景飘渺,
惹逗心猿意境跑。
眯缝眼睛拉近眺,
长安塔尖钻云霄。
会展中心世园绕,
架设通往世界桥。
南看近水楼宇高,
鳞次栉比尽仙巢。
星伴日月迎暮朝,
万家灯火乐消遥。
桑榆依恋晚夕照,
霞光洒满彩虹桥。
车水马龙涌春潮,
催人奋进添自豪。
夜景览胜彩虹娇,
五彩斑斓更富饶。
灯火阑珊留美好,
流连往返幸福桥!
灞桥有个长安塔
灞桥有个长安塔,
塔在世博园里扎。
天人合一传文化,
古都西安新一刹。
东望骊山沐朝霞,
南傍滋水听浪花。
登塔鸟瞰览天下,
方知乾坤天地大。
塔高百米云中插,
花树掩映簇拥它。
终南山移非神话,
山水之间美如画。
站在塔下思变化,
年轻灞桥跨骏马。
夜间塔放七彩霞,
佑我百姓干万家。
西安世园长安塔,
新的地标甲天下。
塔添自信豪气发,
吾为国家添砖瓦。
夜游门前港兴路
火树银花夜不眠,
福字灯笼杆上悬,
丝路骆驼金光闪,
疑似天河落人间?
四季常绿鸟低旋,
竹翠松青车声喧。
夜如白昼景色灿,
石阶幽径笑声甜!
港兴路上飘炊烟,
飘渺吻云紧相连,
凌空铁龙挂云片,
引来星星喜眨眼。
醉人美景人依恋,
感叹逢上盛世年,
快乐只嫌日子短,
再借日月三十年。
心情舒坦赏景观,
景美人亲有洞天。
人生贵在活简单,
前程似锦奔明天!
点包谷
鸡鸣狗吠天刚麻麻亮,
勤劳身影就忙活在那田垄上。
你荷锄我下种小俩口儿忙,
不误农时播种就趁着雨后这点墒!
挖开了土壤敞开了胸膛,
洒下了种子播下了希望。
锄头上下挥动汗珠子滚太阳,
种籽落地便有了盼头和力量!
秋种不误农时关键就在个抢,
劳动的快乐忘记了吃饭的时光。
夏收的田野一派繁忙景象,
耳边不时地传来慷慨激昂的秦腔。
心想着包谷棒棒甜糁糁搅团香,
风儿轻拂着黑脊梁和俏脸庞。
辛勤耕耘方能秋后收获粮满仓,
小俩口满满的幸福写在了脸上…
高五幸: 新寺村赋
灞桥新筑之畔,南依谢一,北连南吴,东挨陆旗营,西是兰家村,新寺古村立焉。其源渊薮,邈然难溯,唯岁月遗痕,历历可鉴。七队相傍,若星灿烂;三庄一村同脉,共秉一魂。昔时俗谚相传:“一队枪凛凛,二队炮沉沉,三队棉如锦,四队步若奔,五队言犹暖,六队志弥勤,七队粉且醇。”遥想当年,村民勤劳,田畴躬耕,田园盛景如画,鸡犬相闻,炊烟袅袅,尽显质朴勤奋之风。
大队贤吏,曹志荣、李森茂、王生杰、李平喜、赵英轩,一队高德义、三队李学文等诸公者,堪称卓异。率村里之众,务稼穑之事,殚精竭虑,不遗余力。亲历亲为,导农耕之新法;精思妙策,辟康庄于僻壤。由是仓廪渐盈,家给人足,其德也馨,口碑传颂,功绩深镌民心,风范长耀梓乡。
文韵悠长,古村耕读传家遗风不绝如缕。崇教尚文之念,深入骨髓;贤才俊彦之辈,辈出不穷。电影《雪海银山》,拍摄地就在北村留荣耀。马景华以电波为媒,播华章于千里,才情横溢,思接风云;李彦西于乱世之中,巧避敌弹,勇略非凡。张新禄赴朝鲜之境,扬国威于异域,赤胆忠心,挥动扁担斗倭寇;高志忠、李学武怀岐黄之术,施妙手以回春,仁心济世,悬壶高义济苍生。李国祯、尚毅华、黄俊清、樊寿彦等诸先生,执教杏坛,春风化雨,育李培桃,莘莘学子遍天下;作家李胜利,笔耕不辍,述论古今,佳作琳琅若繁星,著作五六部,声誉扬三秦。王刚昌勤奋好学做文章,风华正茂,一路高歌长虹。笔者出版的《灞上烟火》《灞上人家》《灞上放歌》深情写家乡,回报生于斯长于斯与乡党,让后代知道祖辈们如何的奋斗、向善和向上。三义庄王磊身残志坚,在全运、省运会夺金摘银数枚,彰显后生可畏。二队高改仓献身国防,名字上了英烈榜。
村中匠者济济,若繁星耀空。木工瓦匠,技艺精湛,赴城邑以逐梦,展奇能而筑乾坤。斧锯和鸣,奏响华堂之序曲;瓦刀挥舞,铸就广厦之巍峨。时人戏言,落叶飘坠,触首者多匠者,足见其盛。村贤各逞其能,捐款济学,一呼百应,出村后生或临猫耳洞之险,或守囹圄之地,或贩夫走卒,或经商跑车,皆已努力,成绩赫赫,铭刻村史,永志不忘。
至于珍馐美馔,亦为新寺一绝。长面宽面,嚼劲十足,热油泼辣,香韵四溢;臊子面汤浓,肉臊鲜美,芡汁醇厚,回味悠长,为逢年过节红白喜事之必须。甑糕软糯,红枣甜香,入口即化,蜜意满心;浆水鱼鱼,酸冽清凉,消暑佳品,口齿噙芳。油饼锅盔菜卷卷,包子饺子麻食子凉皮煎饼诸般美食,源承古制,情味交融,味蕾所触,记忆深刻,虽岁月流转,而风味永驻。
文墨雅事,亦颇可观。韦云锋、赵义亭、韦参军、李新让、高荣刚、黄顺娃之属,擅笔墨,精文辞。每遇红白嘉礼,濡毫染翰,撰联作对。其联也,对仗工稳,辞藻精妙;墨香氤氲之处,尽书人间喜乐悲欢,传扬乡风和睦之韵,使村俗文化,得以绵延赓续。
庙会良辰,忙罢佳节,尤为盛事。正月廿四,南北村两座庙中香烟缭绕,钟磬和鸣,祈祥纳福之声,悠悠扬扬;马王的角高文堂,骊山娘娘庙求雨名声扬。七月初九,村内过“忙罢”,笑语欢腾,滿村酒菜飘香,村民康泰之象,熙熙攘攘。村庙威灵,庇佑桑梓;新陸小学,育德培贤。红事请,白事到,优良村风四方传扬。
稽考村史,岁月沧桑,变迁无常。古有遗址,承载千年之厚重,岁月遗珠,闪耀历史之光辉。先辈披荆斩棘,垦荒拓土,于荒野之中,肇建村落。历经风雨洗礼,岁月更迭,时代浪潮汹涌,而新寺村亦随之起伏。虽值拆迁之变,然旧忆如新,根深植人心,难以磨灭。新寺遗址公园,如时光之鉴,见证往昔繁华,铭刻岁月轮痕。屋去村空,老址赋予新的使命。地铁方对吾叟器重,通过区街村干部联系至我,征询14号线站取何名,我力述新寺村历史文脉厚重,属汉代古村,后终成正果站取村名。能为故乡效力,自是诚悦高兴。
新寺之地,实乃地杰人灵,桑梓情暖。往昔功绩,卓著辉煌,后世敬仰,奉为楷模。春秋代序,风华入赋,雅颂之声,永传不息;岁月如诗,村风似画,长吟不辍,韵味无穷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