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第十二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评奖委员会经投票表决,评选出18部(篇)获奖作品。其中,作家李姗姗创作的童话作品《器成千年》荣列其中。
据悉,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每三年评选一次,是我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旨在鼓励优秀儿童文学创作,表彰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推动儿童文学事业繁荣发展。


《器成千年》是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李姗姗创作的长篇童话,2023年1月由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作者曾获“中国好书”等荣誉,作品以三星堆文明和考古发现为背景,创作灵感源于作者2019年对三星堆文物的实地考察。

本书通过古蜀国泥巴「堆堆」跨越三千年的成器历程展开叙事。堆堆渴望成为有用之器,历经与主人失散、洪水冲毁、深埋城墙等挫折,最终在现代考古技术支持下见证青铜神鸟等文物重现,完成自我蜕变。全书分《太阳下的古蜀国》与《月光下的三星堆》两篇,以器物视角串联古蜀文明与现代考古,融合童话笔法与历史题材,通过拟人化手法展现个体成长与文化传承主题。作品获得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机构推荐,融入考古发掘、文物修复等专业知识。
内容简介
有一团泥巴叫堆堆,他来自神秘的古蜀国。为了一个梦想,他坚持了三千年……
堆堆看到好朋友赤红成了三足瓮,墨黑成了小平底罐,大胖成了蜀王的御用三足炊器,心里羡慕极了,期待着自己也能成为一件有用的器物。然而,成器的道路漫长曲折——堆堆不但与主人小黍失联,还遭遇湔江突发洪水,最后竟被夯筑进城墙里。当他苏醒后,发现一切都变了。
他见证了古蜀国的老朋友们——大面具、小立人、青铜神鸟……被发掘,被修复,被送进博物馆的过程,也感受着新奇的现代考古技术让古蜀国历史文明重现。穿越时空的成长之旅,让堆堆怀揣了三千年的成器之梦焕发光芒……

李姗姗,儿童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六届儿童文学作家班学员,重庆市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创委会主任,重庆文学院首届签约作家。主要作品有童话《面包男孩》,小说《羊群里的孩子》,散文集《米仓山下的小瓦房》,儿童故事集《今天明天后天大后天》,儿童诗集《太阳小时候是个男孩》《月亮小时候是个女孩》等。
作品曾入选中宣部“优秀儿童文学出版工程”、“中国好书”、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获安徽省“五个一工程”奖、冰心儿童图书奖等奖项,两次入选德国慕尼黑国际青少年图书馆“白乌鸦”书目,并被翻译成英文、韩文、波斯文等多种语言,推荐到国外。

第十二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评奖办公室公告
[2025年]第3号
第十二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评奖委员会于2025年7月25日经投票表决,产生18部(篇)获奖作品。现予公布。
第十二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评奖办公室
2025年7月25日
创作谈 | 李姗姗:走进三星堆的想象世界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 李姗姗 2022年10月26日22:28

《器成千年》 李姗姗 著
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
2022年10月出版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时光退回到3年前的一天,三星堆博物馆内,当我走到一件造型奇特的铜怪兽前,就再也挪不动步子——在那一刻,我被这拇指大小、活灵活现的文物深深触动了!
从那以后,我一直惦念着文物们,脑袋里冒出很多问题:那只小怪兽有名字吗?那些青铜器到底是怎么做的?究竟是怎样的古蜀文明缔造了这一切神秘?如果能去到古蜀国,会遇见什么好玩的事情?
我好奇地读起了有关三星堆考古发掘的书籍。可越靠近,就越好奇,越追问,就越神秘朦胧,这也是三星堆的魅力所在。
2021年9月起,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大力支持下,我有机会到三星堆遗址深入生活,有幸与考古人一同置身其中,近距离了解考古发掘知识以及文物修复与保护的故事……
在这里,我结识了从前在电视屏幕上看到的考古明星们:有睿智而包容,似乎每句话都充满哲理,成熟稳重又不失可爱的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唐飞;有三星堆博物馆馆长、三星堆遗址工作站站长雷雨先生,他和三星堆的缘分已持续40年了,在这里他被大家亲切地称为“云叔”……
从儿童的视野去理解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事情。渐渐地,创作一本关于三星堆的童话的念头在我心里萌芽了。在这本书中,我想要将三星堆的通天与不凡、夸张与浪漫、悠远与厚重,将那些有趣的工具、可爱的人物、精细的发掘、保护与修复都化为童话故事,让文物说话,创作出不一样的三星堆文物的故事。
三星堆被考古人亲切地称为“堆堆”,就像自家的孩子一样,这个温暖的名字成为了我童话里的主人公——那一小堆“有梦想的泥巴”的名字。
堆堆的“成器”之路充满了艰辛,他参加了祭祀大典,在陶器作坊和青铜作坊冒险,甚至沉睡3000年,从古蜀国来到了现代,来到了“考古梦工厂”三星堆,感受了博物馆的奇妙之夜……他有没有实现自己的“成器梦”?读了《器成千年》,你就知道啦。
创作这本书的同时,堆里不断传来喜讯,“四川广汉市三星堆遗址”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2021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其实,不只是堆堆爱做梦,写作的整个过程,我的梦也特别多,我甚至变成了“堆堆”,和他一起做梦。
这本书分上篇和下篇两部分,上篇《太阳下的古蜀国》背景为古蜀文明的兴盛时期,重在讲述三星堆的历史文化。“太阳”意指古蜀国对太阳神的崇拜。下篇《月光下的三星堆》背景为历经沧桑后的当代,“月亮”既是“三星伴月”的人文写照,又有着幻想的意境,以童话人物“堆堆”从“泥”到“器”的梦想,从古到今、从古蜀国到博物馆这一穿越3000年的奇遇为主线,在时空变换中带着小读者们在神秘的三星堆开始一场别开生面的奇幻旅行。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作为一个为儿童写作的人,在念念不忘的内心触动中,小心翼翼地进行了一次文学的穿越之旅,让在博物馆里的文物说话,和小读者们做朋友。

《器成千年》:从三星堆出发的“成器”之路
作者:崔昕平
梦回古蜀,用童话文体承载“穿越故事”
《器成千年》聚焦四川广汉三星堆。有人称三星堆带给当代考古发现的惊喜与期待是“创造惊喜没有终点”。“青铜大面具”亮相央视春晚,更集中展现了它的文物考古关注度。作为一个四川籍儿童文学作家,李姗姗有责任感地介入了这样一个题材,尝试以儿童文学的形式,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传达给当代儿童读者。

《器成千年》,李珊珊著,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22年11月
厚重的三星堆古文化、距离儿童读者认知相对遥远的考古领域如何以儿童文学的方式去表达,选择怎样的体裁,做怎样的故事架构,取怎样的叙事风格,让硬知识圆融地“化”在感性的文学表达之中,又如何保证涉及的古文化知识的准确性、饱满度,以及情节的不违和、生动性,这些都是作家必须下心力去处理的。《器成千年》首先寻找到了一个属于它的题目,端庄、大气,有着穿越时光的空间感,也有着故事聚焦的着力点。怀着“成器”梦想的一团泥巴名叫“堆堆”,它穿越千年寻找梦想,由古蜀国到考古大坑,再到三星堆博物馆,衔接了3000多年前的古蜀国与行至今日的现代文明。
李姗姗选择以童话文体承载这个“穿越”故事,在情节设置上颇有悬念感。作品先呈现了“特别陈列区”展出的新品——一团泥巴。一团泥巴何以也能入展,这泥巴的前世今生是怎样的,就构成了作品的阅读动力。作家为这团泥巴赋予了灵魂,这个叫“堆堆”的泥团,在参观的人群中找到了那个“对的人”——男孩小暑。从现代男孩小暑,想到了3000多年前的好朋友、老陶匠的孙子小黍,梦回古蜀国。因此,《器成千年》也是一个关于小泥人堆堆的“历险记”。
在堆堆这一形象身上,呈现了契合物性的、生动的童话想象。用来放松的“泥巴操”、堆堆的“咒语”及变身过程都写得俏皮童趣,很有画面感,寓庄于谐。作家还为角色赋予了不少巧思,比如俗语中的“惊掉了下巴”,在小泥人身上得以轻松实现。堆堆和它在古蜀国的好朋友——青铜小立人身上,都有着“顽童”的气息,与盛大的祭祀场面描写、气宇轩昂的大立人等大型青铜器形成了鲜明的对冲,让崇高威严变得很接地气。同时,这些大型青铜器也是情感细腻的,它们虽声如洪钟,但面对堆堆和小立人时,又是轻声细语、呵护有加的。作者将青铜世界复原为一个有生命的世界,鲜活的气息扑面而来。
境界开阔,颂扬万物有灵的原初生命
作品整体的想象风格,都透着童话的气息,美好、可爱、灵动。堆堆一觉睡了数百年,周围的泥团们想叫醒它,出的主意是掐它一下、咬它一口,或者用狗尾草挠痒痒,童心烂漫。文物大坑里的青铜器物们,在夜晚时会纷纷苏醒过来,畅谈人生;夜幕下的展厅里,文物们也会从它们的“玻璃房子”展柜里出来,开月光派对,还喊着充满感染力的暖场号子,甚至殷墟、二里头、良渚等地遗址出土文物们也会隔空联动,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在堆堆追寻梦想的路上,有蝼蛄、蚯蚓等小动物的热心相助;堆堆陈列在展柜中时,会做泥巴操、变戏法给孩子们看,逗得孩子们哈哈大笑,而大人是看不见的。这些角色、场景与情节的设置,均是典型的童话写法。作家处理得自然流畅,读来一派天真。
形式技法层面之外,作品在精神气韵上,则显然追求一种比幻想狂欢更具厚度的文化架构。《器成千年》以“万物之灵”贯穿。开篇第一章的小标题就是“万物之灵”。三星堆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青铜大立人手握器物的姿势,曾触发考古界各种假想。出土翘着兰花指的青铜小立人时,小立人双手紧握器物的姿态像极了大立人,再度引发考古专家的各种猜测。李姗姗所做的,是以文学想象的方式,为这个谜题填充答案:堆堆与小立人询问大立人究竟手握什么时,大立人回答,是“万物之灵”。恰在此时,“一缕阳光穿过云霞、穿过了大立人的手心”,小立人悟到,这就是万物之灵;在堆堆快要被晒裂时,大立人将它护在了自己的手心,堆堆重新生龙活虎,由此感受到这就是万物之灵。作品境界开阔,具有神话般对原初生命力量的颂扬。洪水来袭时,堆堆也显现出它的不平凡,竟是传说中“禹乃以息土填洪水”的神土,呼应了万物有灵的原初世界观。
亲近儿童,复现曾经鲜活的古蜀文明
堆堆最大的梦想是“成器”,由一团泥巴变为好看的陶器。堆堆沉睡了3000年,讲得最多的梦话也是“我要成器”。这个设计,为作品中驳杂的古文化知识素材找寻到一条贯穿始终的“励志”的魂。小泥人堆堆身负成器理想,远古时苦苦寻找陶大匠,到了现代则寻找文物修复师。不断寻找的过程中,它也寻找并领悟到另一种“成器”——守在一个地方,做有意义的事情。这来自3000多年前的泥巴,这伴随着出土文物被发掘的“填土”,因为其中携带着的粟粒,证明了古蜀国农业文明的存在,于是开篇的悬念找到了答案:一小堆泥巴,与众多陶器、青铜器等文物一样,展览在博物馆的橱窗里,向现代人类证明着古蜀国曾经的繁荣与文明。
李姗姗在《器成千年》中的语言呈现出儿童叙事诗的语言质地,简约,口语化,富有韵律,朗朗上口。如开篇处:“在古老的成都平原上,有一个神秘的古蜀国。古蜀国里有一座繁华的都邑,叫三星堆古城,城里居住着自由的风,任性的雨,厚重的云,勤劳的蜀人……”事实上,这部作品的语言运用也是富有挑战性的,要求作家以儿童读者易于接受的语言,去传达古蜀文明的历史文化知识。如,去复现远古盛大的祭祀场面、青铜器宏大古朴的壮观风采,去描述青铜器的铸造工艺、制陶技艺,以及去呈现现代考古知识与考古技术的发展程度。
作家在作品中呈现了大量的、精到传神的描写,尽可能结合考古发现、结合史料记载,蕴含知识性又不失故事性。相信这本书会激发小读者去三星堆等遗址,甚至去考古现场一睹为快的兴趣。相信读过《器成千年》的小读者,再去参观那些博物馆中的文物时,一定能感受到它们所承载的、曾经鲜活生动的古文明气息,同时遐想出更多关于它们的神奇故事。
(作者系太原师范学院教授)
来源:文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