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编辑社成员
特约顾问:张振林 孟祥忠 岳新华
顾问:清廉宇 李秀德 王世元 岳新华
主编:润牙子
常务负责人:中秋明月 渝香居士 阿莲 神剑大侠 书香 王世元
诗评:渝香居士 热血兵团 书香 杜杜
本公众号微信: Ryz98416
作者简介:草场山人,实名刘希安,江苏连云港人。中专院校高级讲师,现已退休。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从事中文、书法等学科教学多年,在国家级刊物发表论文多篇,诗词入选多家刊物,书法作品入选人民画报并参展览获奖,书画善款捐南京慈善总会。
七律·抗日山
文/草场山人
抗日雄峰耸碧天,英魂浩气绕山巅。
硝烟旧影碑中刻,战火余痕壁上镌。
勇士捐躯凝血泪,英雄赴难铸忠坚。
而今凭吊思过往,激励后人永向前。
青口河的夏夜
文/草场山人
在时光的长河中,有一些地方宛如璀璨星辰,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魅力,青口河的夏夜便是如此,它像一幅灵动的水墨画卷,在记忆的深处徐徐展开。
当最后一抹夕阳的余晖悄然隐没在地平线之下,青口河像是被一层神秘的薄纱轻轻笼罩,夏夜自此拉开了帷幕。暑气在微风的轻抚下渐渐消散,丝丝凉意如同灵动的精灵,在空气中欢快地跳跃着,悄无声息地钻入人们的心田。
漫步在青口河畔,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如诗如画的河面。河水在月光的映照下,宛如一条银色的丝带,波光粼粼,闪烁着柔和的光芒。微风拂过,河面泛起层层涟漪,水波荡漾,仿佛在诉说着古老而又神秘的故事。偶尔,几尾鱼儿欢快地跃出水面,溅起了一朵朵晶莹的水花,在月光的照耀下,如同璀璨的珍珠,转瞬又落入水中,消失不见,只留下一圈圈扩散的波纹,好似在河面上绘制出美妙的图案。
河边的垂柳依依,宛如一位位优雅的女子,在微风中摇曳生姿。那细长的柳枝轻轻拂过水面,漾起一圈圈细小的涟漪,仿佛在与河水低语呢喃。柳树上,知了在不知疲倦地鸣叫着,它们的歌声此起彼伏,交织成了一首激昂的夏夜交响曲。草丛中,蛐蛐也不甘示弱,在低声吟唱,为这美妙的夜晚增添了一份灵动与生机。
沿着河岸缓缓前行,便能看到岸边那些错落有致的房屋。窗户里透出温暖的灯光,隐隐约约传来人们的欢声笑语,那是家的温馨与安宁。而在河边开阔之处,一些村民们搬来了小板凳,围坐在一起。老人们摇着蒲扇,讲述着过去的故事,那些故事里承载着岁月的记忆和生活的智慧。孩子们则在一旁嬉笑玩耍,他们追逐着、打闹着,银铃般的笑声在夜空中回荡,如同夏夜中最动听的音符。
抬眼望去,夜空如洗,繁星闪烁。那些星星如同镶嵌在黑色天幕上的宝石,散发着神秘而迷人的光芒。明月高悬,皎洁的月光洒在青口河上,洒在大地上,仿佛为整个世界蒙上了一层银色的光辉。此时,心中不禁涌起“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诗意,虽身处不同的景致之中,却有着同样令人心旷神怡的美好。
青口河的夏夜,还弥漫着各种清新的气息。泥土的芬芳、河水的湿润气息、花草的淡淡香气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而醉人的味道。深深地吸上一口气,仿佛能洗净心灵的尘埃,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纯净与美好。
在这静谧而又充满生机的夏夜,青口河宛如一位沉睡的仙子,散发着宁静而迷人的魅力。它是大自然赐予人们的珍贵礼物,让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都能忘却尘世的喧嚣与纷扰,沉浸在这美好的氛围之中。青口河的夏夜,将永远铭刻在我的记忆深处,成为我心中最美好的回忆。每当我回忆起那如诗如画的河面、那悦耳的虫鸣、那温馨的灯火以及那璀璨的星空,心中都会涌起一股暖流,那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眷恋。
正在消失的乡村
文/草场山人
晨露还凝在草叶上时,村头的老槐树已经站了许多年。它的枝桠像被岁月揉皱的手掌,托着半空中飘来的炊烟——那曾是乡村最生动的呼吸,如今却越来越稀薄,像谁不小心打翻了的墨,在风里淡成一缕若有若无的影子。
我踩着露水往村里走,青石板路被几代人的脚印磨得发亮,却在某一处突然断了,接上的是生硬的水泥地,像给旧衣服打了块不合时宜的补丁。路过二伯家的院子,木门虚掩着,推进去时,蛛网在门楣上轻轻颤动。去年还晒着玉米的竹匾空了,墙角的石磨蒙着灰,磨盘间的纹路里,还嵌着几年前没碾尽的玉米粒。
村西的池塘是小时候的乐园。那时候塘边总围着捶衣的妇人,木槌敲在青石板上的声响,混着她们的说笑,能传到半里外。现在池塘瘦了,水边的芦苇长到半人高,去年夏天回来,看见塘底的淤泥露出来,像一块干裂的嘴唇。有孩子在塘边放风筝,线断了,风筝落进芦苇丛里,再没人去捡。
最热闹的要数村口的老井。井台上的青石板被绳子磨出深深的沟,像一道道年轮。以前清晨和黄昏,挑水的人排着队,木桶碰撞的声音、水桶放进井里的“扑通”声,还有人们的招呼声,能把整个村子叫醒。现在井被填了,上面盖着块水泥板,旁边立着根崭新的电线杆,电线拉得很远,却拉不来曾经围在井边的人。
走在村里,遇见的多是老人。坐在墙根下晒太阳的张奶奶,看见我就眯起眼笑,说“又回来啦”,手里的针线却半天没穿过布眼。她家的瓦房去年漏了雨,儿子从城里回来修了修,临走时说“搬去城里住吧”,她摇摇头,“走了,谁给你爷爷上坟呢”。
夕阳西下时,炊烟终于升起来了,却只有寥寥几缕,在暮色里慢慢散了。远处的田埂上,有台收割机在轰隆隆地响,代替了曾经弯腰割稻的身影。风吹过空荡荡的晒谷场,卷起几片枯叶,打着旋儿,像是在寻找曾经晾晒在这里的金黄。
或许再过些年,乡村会像一页被翻过去的旧书,字迹渐渐模糊。但那些藏在记忆里的声响——木槌捶衣声、石磨转动声、井边的笑语声,总会在某个安静的时刻,轻轻响起来,提醒着我们,曾经有那样一个地方,用最朴素的方式,养育了我们的乡愁。
老村庄的消逝与守望
文/草场山人
在时代巨轮的滚滚前行下,老村庄,那承载着无数记忆与乡愁的地方,正逐渐走向消逝。“田荒走野兔,不见种田人”,曾经,这片土地上满是忙碌的身影,翻耕、播种、灌溉,每一寸泥土都浸透着汗水,孕育着希望。可如今,田地荒芜,野兔肆意奔跑,曾经的生机被无尽的寂寥取代,农业文明的根基在这里摇摇欲坠 ,大量劳动力的外流,让土地失去了往日的活力。
“蓝天依旧在,碧水无处寻”,记忆里澄澈的溪流,曾是孩子们嬉戏的乐园,妇女们浣洗衣物的地方,鱼虾成群,水草摇曳。而现在,工业污染、生活污水的排放,让碧水不再,只留下浑浊不堪的沟渠。尽管头顶的蓝天依旧,可村庄失去了那份灵动的水韵,生态的恶化如同一把利刃,切割着村庄的美丽容颜。
“儿童赤脚跑,未见爹娘亲”,那些年幼的孩子,本该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享受家庭的温暖。但如今,他们成了留守儿童,小小的身影在村子里孤单地奔跑,眼中满是对亲情的渴望。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缺失的陪伴成为孩子们心中难以言说的痛,家庭的分离成为村庄难以愈合的伤口。
“孤影倚枯树,白发守黄昏”,村口那棵老树下,常常坐着几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目光呆滞地望着远方,等待着子女的归来。他们是村庄的守望者,守着这一方渐渐老去的土地,守着那份即将消逝的乡愁。岁月在他们脸上刻下深深的皱纹,孤独与寂寞如影随形,可他们依旧执着地坚守,成为老村庄最后的一道风景。
老村庄的消逝,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我们心中永远的痛。它带走的不仅是那些熟悉的场景,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段难以忘怀的岁月。在迈向现代化的征程中,我们不能只追求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对乡村文化、生态环境和人文关怀的保护。愿我们在前行的路上,能停下匆忙的脚步,回头看看那些正在消逝的老村庄,留住那份属于我们民族的根与魂。
浪淘沙令·致敬——
高丽炳谢海琴夫妇
文/草场山人
褴褛拾荒秋,肩担星稠。
七雏嗷嗷入怀收。
汗渍衣衫霜染鬓,岁月同酬。
寸草报春稠,金榜名留。
寻常烟火写风流。
白首犹将余热散,暖透山丘。
注:上阕以“褴褛拾荒秋”点出收破烂的生计,“七雏嗷嗷入怀收”直写收养七位弃婴的善举,“汗渍衣衫霜染鬓”勾勒辛劳岁月;下阕“金榜名留”对应孩子们均考上大学的成就,用“寻常烟火写风流”赞平凡中的伟大,末句“暖透山丘”升华其精神感染力,将具体事迹与深情敬意融于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