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与黑暗的对话
作者/ 吕永刚
诵读/武全
太阳说 只有我才能将你赶尽杀绝
黑暗说 别忘了还有角落
还有夜晚 还有关起的门窗
还有乌云伙伴的加盟 助威
太阳不屑一顾 自豪回答
你躲得了初一 躲不过十五
月亮借我折射的光 也会剥去你的外衣
黑暗骄傲讽刺到 哼 我就是在你掩盖下
得到自由飞翔 成为你看不到的脸上黑子
太阳无语 她终于明白了
黑暗就是捉不尽的存在
不仅躲藏暗处 有时还会明目张胆
我们用眼睛触摸的黑暗 不过是表面文章
在看不到的地方 黑暗猖獗
它是一个多变演员 偶尔也会借一张画皮
混在红尘过往 没有火眼金睛
只能被黑暗羁绊
跌倒 还怪阳光下
从太阳与黑暗的对话
让我懂了海德格尔哲学 存在与时间
阳光下的罪恶 比黑暗带来的恐怖
不知危险多少倍
那就探索黑暗深处肮脏
用显微镜放大黑色走廊
点亮星辰下的灯盏
照亮前行的路 不被黑暗笼罩
战胜黑暗恐慌
也许 乌云是光明的强盗
电闪雷鸣就是呐喊
乌云总有散离时
太阳是挡不住的灿烂
是毁不灭的光芒
聆听太阳与黑暗的对话
给生命一次觉醒
即使身处黑暗 不要怕
太阳会横扫一切
尽管漏网之鱼 依然流浪
相信吧 夜晚过后 依旧是灿烂的朝阳
2025.7.24日傍晚18点22分草于米佳书画院
《阳光必然溶解黑暗》
——评析诗人吕永刚的诗作《太阳与黑暗的对话》
作者/杨宝库
诵读/梦锁清秋
吕永刚的诗作《太阳与黑暗的对话》,以诗为媒,以哲启思,在光明与暗影的交锋中叩击存在的本质,字里行间流淌着对辩证哲学的深邃洞察,更激荡着穿透阴霾的生命觉醒。
诗行表达了辩证共生中的存在智慧。诗作以拟人化对话开篇,便撕开了表象的帷幕:太阳宣称“赶尽杀绝”的绝对权威,黑暗却以“角落”、“夜晚”、“门窗”进行反驳——这恰是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诗性诠释。黑暗并不是简单的光明缺席,而是与阳光共生的存在形态:正如“阳光下的罪恶比黑暗恐怖”,显在的光明未必纯粹,隐匿的黑暗或许藏于堂皇之下。这种辩证思维,与王阳明"心外无物"的哲思相映,揭示出世间万物本无绝对对立,唯有在相生相克中显现本质。
诗里的意境了穿透表象的生命觉醒。诗人对“黑暗借画皮混在红尘”的警示,直指人性深处的幽微。“没有火眼金睛,只能被黑暗羁绊”,既是对个体认知局限的反思,暗含着对时代的警醒:当虚假以真理之名横行,唯有保持清醒的认知自觉,才能识破“黑色走廊”的伪装。从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的上下求索,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担当,华夏文明始终在与“黑暗”的博弈中前行,而诗人“点亮星辰下的灯盏”的呼唤,正是这种精神血脉的当代延续。
诗里的词汇传达了向阳而生的信念之光。诗作的力量,更在于穿透哲思后的正能量迸发。“乌云是光明的强盗,电闪雷鸣就是呐喊”,将自然现象升华为抗争隐喻,恰似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的奋起:抗日战争的烽火、改革开放的攻坚、抗疫斗争的坚守,无不印证“乌云总有散离时”的真理。“漏网之鱼依旧流浪”的清醒,与“夜晚过后依旧是朝阳”的信念,构成现实与理想的张力,恰如家国发展的征程——纵有曲折,终向光明。
诗人以敏锐的哲思烛照世间,让我们懂得:阳光与黑暗的博弈,从来不是简单的胜负之争,而是文明进阶的必经之路。当每个生命都成为“星辰下的灯盏”,汇聚成民族前行的光河,最终演绎成诗句凝重的昭示:阳光必然溶解黑暗,而朝阳永远在破晓处等待。
2025年7月24日21时29分
杨宝库,笔名晓阳,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炮兵学院,曾有十年军旅生涯,转业后一直在企业直至高管,40余年勤奋笔耕,著有诗集《透明的红豆》散文集《感悟人生365例》及企业管理专著五部,累计出版超过200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