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诗行:论马学林诗词中徐淙祥形象的农业美学与时代精神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数十篇论文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
2025年7月25日
在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底色上,新时代农民形象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美学重构。马学林以十首同名诗词《赞时代楷模徐淙祥》,为当代读者呈现了一位扎根黄淮大地、以科技兴农的现代农业先锋。这组作品不仅是对一位全国道德模范的礼赞,更是对传统农耕文化符号系统的创造性转化。通过平水韵与词林正韵的古典形式,诗人将"良种千畴金穗坠"的现代农业景观与"汗润黄淮金麦滚"的农民形象熔铸为一体,构建出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精神的农业美学范式。
—、在《七律·赞时代楷模徐淙祥》中,"赤子淝河勇毅坚,兴研科技谱诗篇"两句,以"赤子"这一传统意象开篇,却赋予其"兴研科技"的现代内涵,形成强烈的时空对话。诗人巧妙地将徐淙祥四十余年的耕耘历程浓缩为"谱诗篇"的隐喻,使农业劳动升华为艺术创作。这种将农耕活动诗化的处理方式,延续了陶渊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田园诗传统,却又突破了"采菊东篱下"的隐逸格调,代之以"精雕耕地田增产"的积极介入姿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巧化荒原谷涌泉"中"巧化"二字,它既暗示了现代农业科技的转化力量,又暗合中国传统"化育"的哲学思想,将农民形象从单纯的体力劳动者提升为具有创造力的变革者。
二、马学林对徐淙祥的精神刻画呈现出多维度的价值建构。在《五律·赞时代楷模徐淙祥》中,"卌载风霜路,终生奉献篇"以数字的精确与时间的绵长形成张力,勾勒出一位农业守望者的坚韧形象。而"粮安基石稳,玉立在蓝天"则通过"基石"与"蓝天"的垂直意象组合,将粮食安全的国家战略与个人道德高度相联系。这种由个人到国家的意义拓展,在《山花子·赞时代楷模徐淙祥》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仓廪安邦凭实廪,金波连喜报丰年"。诗人借用《管子》"仓廪实而知礼节"的古典政治智慧,将徐淙祥的个体实践嵌入国家治理的宏大叙事,实现了从农事活动到政治伦理的美学跃升。
三、诗词中反复出现的"金麦"、"玉仓"、"嘉禾"等意象群,构成了富有象征性的农业审美体系。在《七律》"良种千畴金穗坠,精耕万亩玉仓资"中,"金"与"玉"的色彩修辞不仅渲染出丰收的视觉盛宴,更将粮食作物提升至珍宝层级,体现了"民以食为天"的传统价值观在现代语境中的延续。而《翻香令》中"躬耕田野麦花香,绿田卓越写诗章"则将嗅觉("麦花香")、视觉("绿田")与文学创作("写诗章")通感交融,形成多感官的田园审美体验。这种对农业美学的立体建构,打破了传统诗词中农业意象的单一化倾向,呈现出更为丰富的现代农业景观。
四、马学林对徐淙祥科技兴农实践的书写,展现了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农业科技的创造性融合。《临江仙》中"碧天凝麦穗,科技化丰年"一句,以"碧天"的自然意象与"科技"的人工力量并置,暗示了天人合一的现代农业哲学。而"田头数字写安全"则大胆地将"数字"这一现代性符号引入田园诗系统,赋予其"写安全"的人文关怀,消解了科技与人文的二元对立。《浣溪沙》"科技兴农圆理想,粮丰廪实保安康"更直接点明了科技创新与传统农本思想的辩证统一。诗人通过这些意象的创新组合,为读者呈现了一位既扎根土地又仰望星空的新时代农民形象。
五、在十首诗词的结构安排上,马学林形成了由外至内、由事及理的精神透视。《七律》侧重事迹描述,《五律》聚焦品格提炼,至词牌作品则升华至哲理思考,构成层层递进的审美层次。特别是《临江仙》"心灯燃沃野,丰硕立民寰"的结句,将徐淙祥的精神比喻为照亮田野的"心灯",将其劳动成果提升至"立民寰"的普世高度,完成了从具体到抽象、从个体到人类的意义飞跃。这种递进式结构设计,使徐淙祥形象既具有生动的具象性,又富有深刻的象征性。
六、从文学史视角看,马学林这组诗词对农民形象的塑造具有突破性意义。它既不同于《诗经》中"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集体劳作场景,也有别于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对农家生活的客观描摹,更迥异于建国初期政治抒情诗中对农民的意识形态化书写。诗人通过"德泽桑梓"的传统道德语言与"数字田头"的现代话语交织,构建出徐淙祥作为"新时代农民典范"的复合形象。在《七律》"新贤沃野勤于道,时代丰碑耀九天"中,"新贤"这一称谓既承接了"乡贤文化"的传统资源,又赋予其"时代丰碑"的当代价值,体现了农民形象在文学表现中的历史演进。
七、这组诗词的当代意义不仅在于对一位模范人物的赞美,更在于它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文化想象的诗意样本。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今天,马学林笔下的徐淙祥形象展现了一种"离土不离乡"的现代农耕可能性。如《五律》所写"沃野志耕田,丰登科技研",将"沃野"的地理空间与"科技"的现代手段结合,为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提供了文化层面的解答方案。诗词中反复强调的"粮安"意识("廪实安天下")与"德泽"观念("德滋桑梓"),则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构筑了价值基础。
八、马学林诗词的语言艺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保持了精妙的平衡。他严格遵守平水韵与词林正韵的格律要求,却在这些形式中注入了"科技兴农"、"田头数字"等现代语汇。在《七律》"心系粮盈勋业著,德滋桑梓永安基"中,"勋业"与"桑梓"的古雅表达,与"粮盈"这一朴实概念相得益彰,形成雅俗共济的语言风格。这种语言策略既维护了古典诗词的审美规范,又使其能够承载当代题材,为旧体诗词的现代转型提供了有益探索。
九、细读这十首作品,我们可以发现一条贯穿始终的情感线索:对土地的热爱与对科技的信仰如何在一个农民身上达成和谐统一。从"汗润黄淮"的体力付出到"良种繁成"的智力投入,从"卌载风霜"的时间累积到"数字田头"的空间变革,马学林为我们呈现的徐淙祥形象,既延续了"耕读传家"的中国农耕文化基因,又彰显了"科技兴农"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向。这些诗词最终汇聚成对"时代楷模"的立体诠释——不仅模范在道德高度,更模范在传统与现代的创造性结合。
十、当我们在马学林的诗词中重读徐淙祥的故事,"农民"这一身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文化尊严与时代光彩。这些作品犹如一串珍珠,将农业科技的理性光芒与道德模范的精神光辉串联成诗意的项链,悬挂在新时代的文学颈项上。它们提醒我们:在中国现代化的宏大叙事中,土地依然是最深沉的底色,农民依然是最动人的主角,而那些用毕生心血"精雕耕地"的人,终将在蓝天与沃野之间,矗立起属于这个时代的丰碑。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数十篇论文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
2025年7月2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