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穗港澳少儿醒狮展演燃动羊城
(梁卫国 罗可安、邓颖琪报道)
锣鼓破空而来,醒狮踏云而至。7月23日,广州万菱汇广场成了岭南魂与少年气共舞的天地。近60名穗港澳少年醒狮队员聚首于此,以"狮承湾区,共舞未来"为主题的展演,为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铺就滚烫的文化序章。这场由十五运广州执委会指导的盛会,让首次跻身全运群众展演的醒狮非遗,在少年身姿里绽放破茧之力,更以狮头为笔,在大湾区版图上勾勒出文化传承的鲜活脉络。
木偶醒狮先夺魁,跨界融合启新篇。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的提线木偶醒狮拉开序幕,竹骨绸身的"狮宝宝"在艺人指尖苏醒,高桩腾跃如履平地,采青绝技一气呵成。当岭南木偶戏的巧与醒狮的劲在方寸间碰撞,台下掌声如潮。"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要让年轻人看见它会跑会跳。"木偶戏传承人一语中的,道破传统活化的密钥。
三地少年齐登场,各展风华竞风流。香港夏国璋舞狮队的"醉狮"堪称一绝,醉步里藏着千钧力,将酒酣之态与醒狮之灵演绎得入木三分;澳门工人武术健身会的表演另辟蹊径,利落身法中见醉醒交织,澳门少年的精气神随狮头起落迸发;广州海珠精英武术龙狮会的小队员平均年龄仅10岁,红黄狮头在高台凳盆间翻飞,夹腰旋转时稚气脸庞透着倔强——正是非遗该有的青春模样。
(8岁的启洋淡定地接受媒体采访)
其中最惹人注目的,当属黄飞鸿第四代传人邓锦钊师傅的外孙冯启洋。这个刚满8岁多的少年启洋 ,2岁半学打鼓,4岁学舞狮,5岁半参加海珠区少年醒狮表演赛获少儿组别单狮第一名。现场鼓点未落,他已掌控着醒狮如离弦之箭跃向高桩,额角汗珠折射着阳光,眼神却比狮头金睛更亮。"第一次和香港、澳门的小伙伴同场舞狮,感觉我们的狮子能听懂同一种鼓点。"8岁多启洋在读二年级(9月份升三年级),在所有舞狮的小朋友中虽然年纪小,也是小师兄了。他擦汗时露出的笑,恰似邓师傅年轻时的模样——原来传承从不是刻意模仿,而是血脉里的自然流淌。
(活动现场一角)
旗帜相赠连心意,师徒相授续薪火。展演尾声,三地狮队代表互赠队旗,红绸在邓锦钊等老师傅手中传递时,仿佛能听见百年狮艺的心跳。76岁的邓师傅虽已不再亲舞狮头,可目光扫过少年们的动作,便知谁的马步欠稳、谁的甩头少了力道。"你看启洋那股劲,像不像当年我师父教我的时候?"他轻抚狮头绒毛,指腹老茧与少年掌心的薄茧轻轻相触,"孩子们一招一式里有我们的影子,这门手艺就断不了根。"醒狮侠侣之最佳拍档陈红武如是说道。
澳门少年可欣捧着获赠的队旗坚定说:"师傅说醒狮是我们共有的玩具,我要教全班同学一起玩。"话音未落,广州少年已扬起"激情全运会""活力大湾区"的条幅,鼓点与欢呼里,分明是同一种乡音在回荡。
活动现场,"三国醒狮萌团"文创、《粤韵周刊》卷轴、《我的家在湾区》绘本被郑重赠予少年。翻开书页,醒狮与粤剧在纸上跃动——就像邓锦钊常对徒弟们说的:"狮头要玩得靓,先得心里有岭南。"
当小狮子们合力举起祝福条幅时,狮鼓雷动,那声音穿越时空的轰鸣里,有广州祠堂的晨钟,有香港上环的街鼓,有澳门大三巴的晚祷——原来大湾区的文化共鸣,早藏在几代人的鼓点里。
如今距离十五全运会开幕仅剩百余天,这场展演早已超越表演本身。它告诉我们:当香港的国际视野、澳门的多元底蕴遇上广州的传统根脉,醒狮便不再是单纯的技艺,而是湾区少年共有的文化身份证。
此刻不妨侧耳听——那从万菱汇广场传出的锣鼓声,正顺着珠江水,奔向香港的维多利亚港,绕过澳门的妈阁庙,汇入千万少年的心跳。若你也是醒狮爱好者,定会懂得:这鼓声里藏着的,是"我们"而非"你们""他们"。毕竟,当三地少年的狮头同时高昂,整个大湾区都在同频共振。
来吧,让我们期待更多这样的瞬间——让醒狮的影子,在每个湾区少年的成长里,都投下相同的弧度,让十五全运会的脚步,在粤港澳大湾区迎来更精彩的回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