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负我,我不负生活
——曾建瑛诗作浅读
作者:陈振昌
曾建瑛是位乡村小学老师。教书,她爱岗敬业,成为一级语文教师。工作之余她读诗写诗,成了一位在故乡很有些影响力的诗人。其时,我离岗退养,被聘请在家乡的《和平报》当主编。认识她是因为以文交友,她把诗稿投向《和平报》,应该说,她的新诗是众多作者中的佼佼者。《和平报》创办的时间不长,报纸也只是一周一期,版面有限,可她的诗作刊发不算少了,有数量,也有质量。后来《和平报》停办了,她就把目光转向了韶关颇负盛名的“五月诗社”。五月社诗欢迎和接纳了她,她的诗作频频发表在该诗社主办的刊物上。曾建瑛写诗如同她的爱岗敬业,越写越好,诗作发表的时空与地域更辽远更广阔了,以至于在《特区文学》《青年文学》发表了,在《诗刊》举办的全国教师诗歌竞赛中获奖了,集腋成裘,还可以把诗作聚拢起来出版诗集了。
曾建瑛还是个重情重义的人,她把我当老师,引路人,未忘把付梓的诗稿发给我,征求我的意见,其实,我是不配当她的老师和引路人的,一是因为我太忙,对她关注太少,二是因为写诗与评诗是我的短板,极少有好的见地。现在,她的诗集出版了,于情于理,我不能再拂她的热忱了,愧疚她的纯真和期许,那就忙里偷闲读读她的诗吧,——一读,嗨,就真的有话要说了,有一种久违重逢的亢奋。
《最美的风景》,是吟唱两位母亲的。一位是娘家的母亲,一位是夫家的母亲。说不清什么原因,道不明什么道理,咱中国的婆媳之关,总是不那么和谐融洽,以至有“中国式的婆媳关系”、“经年的媳妇熬成婆”之揶揄、之讥讽。也许是生活的真切体验与人性固有的善良吧,曾建瑛与夫家的母亲关系却是反陋习,悖媚俗,非常融洽,非常亲密,她把婆婆等同于生她养育她的母亲。如同平衡的天平,不偏向任何一边,两边都是爱。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认知和品格。人生的风景千千万,诗人把它们归纳概括成不过两道风景:一道室内,一道室外;而山茶和杜鹃,就是两位母亲诗化的喻指。她们是“在我的生命里头/盛开两棵永不凋谢的山花/一棵长在青山育秀的浰江源头/叫山茶,质朴,淡雅/一个长在东江岸口/叫杜鹃,秉持本色”/……“其实,最美的风景,不在天涯,就在咫尺。”诗的好,不仅在意象物风景、山茶、杜鹃的恰当撷取,生动,还在于吟哦中的哲思。
《一捧莲》的吟唱,我猜想诗人是受《兰花草》的影响了吧?“移兰入暖房,朝朝频顾惜”,“希望花开早,留得许多香。”是胡适的吟唱,《一捧莲》呢,则转向私密独语,“充当一回爱莲郎”。这爱莲郎是矜持的,羞赧的,只把丝丝缕缕的爱意托付于夜阑人静的秋风秋雨中。也许,诗人的灵感还来自《爱莲说》,也未可知?
《针尖儿》咋看是一首吟物诗,挑刺儿,缝口儿,是针尖的“实”的形象,但我更愿意把她看作是一首哲理诗,因为针尖儿生发出许多“虚”的东西,它来自生活,虽小而大,它挑也好,缝也罢,“生活结下的每道疤/藏在风干处/要么氧化/要么发芽。”虚实结合,自由歌唱。
曾建瑛的诗,是来自生活的,有敏感即兴,有观察发现,有沉思畅想,都是“一切景语皆情语”,限于篇幅,就此打住吧。祝福建瑛坚持写下去,有更多更好的诗作问世。
(2025年7月23日写于家中)
本文作者简介
陈振昌,男。广东河源市和平县人。广东作协会员。广东小小说学会监事长。有散文小说评论小歌剧电影文学剧本作品散见于巜中国作家.影视》《中华文学选刊》《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百花园》《大公报》《北京晚报》《羊城晚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等报刊。
(图文来源于诗的红三角,责任编辑:桂汉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