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化南对故乡济源的贡献
(余秋雨,电视传播的文化学者)
卢化南对故乡济源的贡献很大:
一、原城遗址(夏代都城)的考证。位于济源火车站附近,是夏代早期都城“原城”的所在地,出土了二里头文化晚期的城墙基址、房基及窖穴,发现大量鹿骨和特大洪水沉积层(厚度达49厘米的变质岩沙层)。1. 夏朝都城定位,结合《竹书纪年》记载,证实夏代都城“原城”位于济源,推翻了传统认为夏都在河南中西部的观点,为夏文化研究提供了核心地理坐标。2. 洪水沉积层揭示了4500年前济源地区的气候剧变,为研究中原地区早期自然灾害与人类适应策略提供实证。 3. 发现古人利用天然石灰石烧制石灰的痕迹,证明济源是石灰材料的发源地,推动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研究。
二、姬沟村黄帝城遗址。在济源玉阳山姬沟村发现“城岸村”“里城坡”等古地名遗存,推测为黄帝出生地及早期都城遗址,出土与黄帝相关的祭祀遗迹和姬水古河道。 1. 黄帝文化溯源。填补了黄帝部落活动在太行山区域的考古空白,支持“华夏文明根在怀川(济源)”的学术观点。 2. 早期国家形态。遗址中发现的城墙基址和祭祀区,为研究五帝时代“城邦国家”的形成提供实物依据。4.夏朝从山西夏县迁济源原城的考证。
三、邵原女娲补天遗址。在邵原镇发现的“五彩石沟”(长约十余里)及女娲抟土造人遗迹,被列为国家级“女娲神话之乡”。 1. 神话考古实证:将女娲补天传说与地质现象(如特殊岩石纹理)结合,为神话历史真实性研究提供跨学科依据。2. 早期社会组织:遗址周边发现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存,反映母系氏族社会的祭祀与生产活动。
四、发现孔山发现大型硅化木群(裸子植物化石),洛峪发现古生物化石群(包括1600年前人类植入骨的医学标本)。1. 古气候与环境:硅化木揭示华北地区中生代湿润气候,与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形成对比。 2. 医学史突破:古人用陶骨替代骨骼的案例,早于文献记载的骨科手术千年,改写中国古代医学史。3.济水的兴衰。
五、发现八里胡同青河口内发现古生物化石群,证实黄河古代入海口位于济源境内。1. 确定黄河下游河道在4000年前通济源,为研究黄河改道与中原文明兴衰提供地理证据。 2. 化石群填补了华北地区古生代至中生代生物演化的空白。3.四千年的饭块锅巴。4.承留南山发现恐龙、贝壳化石带。
六、说服领导把王屋山申报世界地质公园。 1. 在北寨发现1万年前陨石坠落地,天体撞击研究:陨石坑的发现为研究地球历史上的天体事件及其对生态影响提供样本。2.陨石被当地居民视为“天赐之物”,反映先民对天文现象的原始崇拜。3.王姓发源地 。4.王屋山的众多文化。5.山顶-层河底石,证明 王屋山是从河底升起来的。6.解开了千古之迷愚公故事的形成。7.地球的隐私处生出太行山。8.发掘了解放济源城、西洋河之战、封门口阻击战、七孔窑之战、陈谢大军过黄河、东林军132营寨。9.考察了济源的古长城、交地、轵道、直道、系绸之路、济水航运。10.济源是石灰的发源地。11.找到中不中,中原、中洲、中国的起始地在济源原城的小刘庄。12.全世界赵姓来祭祖的财神爷赵衷发迹地等。
.......。
卢化南考古发现对中原文明的核心价值。1. 重构文明起源:通过原城遗址、姬沟黄帝城等,确立济源为“华夏文明发祥地”,挑战传统中原文明“郑洛中心论”。 2. 填补科技空白:石灰应用、骨植入术等发现,揭示古代技术创新远超文献记载。3. 环境与人类互动:洪水痕迹、硅化木等证明中原文明在气候剧变中的适应策略。4. 多学科交叉价值:将考古、地质、天文、医学结合,为文明起源研究提供全景视角。5.他以济源名胜取的书名,王屋山考古、太行之脊、济水高洁、愚公乡音等18本。6.济源的济水公园(龙泉湖)、漭河水库、沁河水库、把黄河水引到济源、太行天路等工程因他建议而修建。7.他是济源的愚公化身、形象大使代言人、自学的楷模、按兴趣去追求、无薪补助的主力军、顶梁柱。8.驻地对小浪底移民失地补助多年漏报不爭,为国家省钱。8.他的发掘文化宣传,是文物保管所升至文物处、文物局、文物保护中心等。卢化南的成果不仅改写地方历史,更以实证挑战全球学术定论,成为中原文明研究的里程碑。
卢化南,1953年生,男,济源市文物队退休人员。为了给国家做出贡献,自学14年本科于54岁毕业。又自学20余门专业知识;放弃了可能当省长显贵的机会,在考古事业中傲翔,至今不歇,报名于2030年还要上火星探路;走过长征路;寻过中华古迹行;举行保企活动;考察世界各地;获科技前沿创新成果3000余项;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合理化建议2800余项,大多见了成效发挥作用;著59本书,对文化工作贡献很大。记者有报道:《济源的亮点》、《济源的科技创新观奌引领世界发展》、《访建议大王》、《免费助企发展》《可得大奖答网友问》等。
余秋雨
2025.7.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