潺潺七里河,人文奏凯歌
文/刘孟领
碧水潺潺奏古琴,
古韵新篇醉客心。
松涛竹韵柳荷动,
翰墨清香入诗文。
漫步在冀南邢台母亲河的沿岸,潺潺河水声如悠扬的乐章,与微风中树叶的沙沙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美妙旋律。这里的每一滴河水,都流淌着岁月的故事;每一寸土地,都散发着历史的芬芳。
七里河是横贯邢台市区的一条季节性行洪河流,全长70余公里,其中近1/4的河段流动在邢台市区南部,被邢台人誉为母亲河。
七里河发源于邢台市信都区西侯峪一带的太行山区。它来源于南北两支,南支上建有东川口水库,北支过西黄村,向东流去,两支源水在信都区南会村交汇,形成七里河。七里河流经邢台市区南部,在流经邢台经济开发区大贤村后,以下河道叫顺水河。七里河过邢台经济开发区、南和区、任泽区,在任泽区永福庄与牛尾河交汇,在任泽区环水村南入南澧河。
正如《邢台县志》记载,“七里河即百泉河之上游也,以在城南七里,故俗称七里河。”经考证,从顺德府南城门为起点南行,距七里河岸边正好七华里。
七里河全流域面积556平方公里。在邢台市区河段,百泉、沟头泉、黑龙潭和葫芦套等大泉沿七里河两侧分布。目前,七里河的邢台市区河段,已经做防渗处理,成为一条景观河流。七里河现有滨河绿道、滩地游园、骑行赛道等,是邢台当地群众健身休闲的热门打卡地。邢台七里河水系环境治理项目,2012年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15年又被国家水利部批准为“国家水利风景区”。市区南部全长24.5公里长的七里河,成功打造成了集城市防洪、湿地生态、市民休闲、全民健身于一体的复合型生态空间。
由于太行山东麓地理结构条件限制,造成七里河独特的存在形式一一明四十里长、暗四十里长的河流,并且故事情节挺有意思。传说,在很早以前,顺德府西七里河条件优越,有鱼有虾,河水浇灌的庄稼长得又高又大,五谷杂粮播种一年够吃好几年。天长日久,七里河两岸的人都变懒了,经常有人用馒头给小孩子擦屁股,有人用白饼给小孩子擦鼻子,到处胡乱糟蹋粮食。这件事惊动了上天玉皇大帝,就派了一名神仙到这里暗访。这位神仙先到平原上查访,他变做一位讨饭的老婆儿,有气无力的说:“大爷大娘,给我一口东西吃吧。”这家女主人出来说:“你不早来,我刚把一个饼给孩子擦了鼻子。”神仙又到山区查访,见山里人浪费特别严重,这家主人用一张白饼给小孩擦屁股喂了狗。神仙查明情况后,如实汇报给玉皇大帝。玉皇大帝气愤地命令大仙带河神和风神去处理此事。大仙带着令旗,河神拄着拐杖,风神带着宝扇,急急忙忙赶到富饶的七里河。三位袖仙来到大山与平原交界的姚平村北。河神把自己的拐杖一下插进滚滚东流的水里,河水就顺拐杖钻进地下。可是,河水进入地下暗流也是很苦闷的,一直苦苦哀求。河神安慰说:“水呀水呀别发愁。四十里外再出头!”结果七里河水从姚平到邢台城南变成了暗流,一到四十里外的百泉,就又从地下冒出来了。从此以后,七里河渗下去的这一段,就变成了一条干河。而风神呢,也施展了自己的本领,宝扇一扇就刮起了大风,把山上的树木,田野里的花草,地里的庄稼一下给刮光了。七里河两岸原来美丽富饶的景象不见了,变成了一片干枯荒凉。大仙临走时告诉掌管这一带的土地神,粮食只能一年一收。特别嘱咐土地神,让果木连年能收,粮食三股留一股。结果,土地年老耳聋,只听清前一句“果木年年收”,后一句听成“庄稼种在山沟里”了,所以现在山区还在山沟种粮食。由于七里河成了干河,这里两岸村庄就靠天吃饭。常常三年两不收,粮食少了,人们再也不敢乱糟蹋了。
近年来,七里河治理全面提升。从2006年起,邢台市水务局投资开发七里河综合治理工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习zong 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认真落实“节水平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不断探索河湖管理及补水机制,不断完善河长制,不断恢复生态功能,优化河道水生态环境,坚持“能调尽调、能引尽引、能补尽补”的原则,积极引江补水,引黄调水,生态补水,纵深推进清理乱占、乱采、乱堆、乱建“四乱”问题,实行“物业化”管理,建立河湖健康档案,制定分级管理标准,推动绿色产业向高质量发展,实现“河畅、水清、岸绿、精美”水系风景线,串联起公园、绿道、桥梁与“烟火气”,成为百姓身边的“幸福河” 。现在市区段22.4公里长的七里河面达到380多万平方米,让景观明显提升,让泉城乡愁记忆独特,让市民共享绿色福祉!
七里河水从太行山深处奔涌而来,汇聚成河,浩浩荡荡,向着远方奔腾而去。这股奔腾不息的力量,就如同邢台人民勇往直前的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激励着邢台人民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披荆斩棘,再创辉煌!
系统治理,景观提升,人居范例,永享盛名。
正所谓——
松涛竹韵柳荷动,
潺潺碧水源山中。
明暗四十母亲河,
繁华似锦美前程。
绿水青山金银山,
畅清绿美植茂丰。
对症施策河长制,
跨越发展享盛名。
作者简介:刘孟领,笔名孺子牛,男,1954年生人,大专学历,中共党员,原籍河北邢台巨鹿县。本人自幼爱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尤爱文学和书法艺术,现为《中国文学作家》签约作家,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邢台市作家协会会员,邢台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联大赛组委会授予“文化摆渡人”、“好作者”、入编当代文学网文化艺术人才库,北京巨匠丹青书画院授予新时代艺术先锋人物,并多次获得国家级书画及文学征文写作技能大赛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