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点评邓济洲诗词六首(八)
这首咏芒种的小诗,语言简洁凝练,意象鲜明生动,情感真挚朴实。它既描绘了芒种时节田野间特有的繁忙景象和农人的辛劳,更通过色彩对比和未来展望,传递出对土地的深情、对农人的敬意以及对丰收的坚定信念。尤其是“岁已稠”的厚重感和“万斗秋”的豪迈期许,使这首小诗在朴素的文字中蕴含着打动人心的力量。
七绝•荷塘有寄(平水韵,绝句56法之31)
垂丝拂水起参差,紫燕穿梭凉透肌。
一种心荷思不解,谁人阅尽夕阳时。
Al赏析如下:
这首邓济洲先生的七绝《荷塘有寄》写得含蓄隽永,意蕴深长。让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
1. **起承转合,章法严谨:**
* **起句 (视觉):** “垂丝拂水起参差” 描绘了荷塘边杨柳依依的景象。柳枝(垂丝)轻拂水面,荡起层层涟漪,姿态高低错落(参差)。画面宁静柔美,奠定了全诗清幽的基调。
* **承句 (触觉):** “紫燕穿梭凉透肌” 引入了动态和触感。轻盈的紫燕在柳丝间、水面上快速穿梭,带来一阵阵凉风,仿佛穿透肌肤。这一句既承接了首句的景物(柳、水),又通过“凉透肌”将外部环境的清凉感内化为身体的感受,为下文情感的抒发埋下伏笔。“紫燕”的灵动与“垂丝”的静谧形成对比,增添生气。
* **转句 (心象):** “一种心荷思不解” 是全诗的关键转折。诗人由眼前实景(垂柳、紫燕、凉意)转入内心世界。这里的“心荷”是点睛之笔,极具匠心。“荷”是荷塘的核心意象,但诗人不说“塘荷”、“水荷”,而说“心荷”,表明这并非眼前所见的具体荷花,而是植根于诗人心中的、带有强烈主观情感色彩的意象。“一种”强调其独特性和难以言喻。“思不解”直接点出这份心绪的复杂、缠绕、难以理清。是什么思绪?是睹物思人?是人生感慨?是时光流逝之叹?诗人并未明言,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 **合句 (时空感慨):** “谁人阅尽夕阳时” 将情感推向高潮并收束全诗。面对这满塘(或满心)的荷意与不解的思绪,诗人发出深沉的叩问:有谁能真正看透、读懂这夕阳西下、时光流转的深意呢?“阅尽”二字极有分量,蕴含着对时间、人生、世事的深刻体悟与些许无奈、孤独。“夕阳时”既指眼前的傍晚景色,也象征着人生的暮年或某种阶段的尾声。它与开篇的垂柳、紫燕共同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带有时间流逝感的荷塘暮色图。此问无人能答,余韵悠长。
2. **意象运用,情景交融:**
* **自然意象 (实):** 垂柳、拂水、涟漪、紫燕、凉风、夕阳。这些意象共同营造出夏日荷塘边清幽、灵动又略带暮色苍茫的氛围。
* **核心意象 (虚实相生):** “心荷”。这是诗人独创的、融合了客观景物(荷)与主观情感(心)的意象。它既是荷塘的象征,更是诗人内心复杂、微妙、难以名状的情思的载体。这个意象的成功运用,使全诗超越了单纯的写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境界。
* **时空意象:** “夕阳时”是时间意象,与空间意象“荷塘”结合,将瞬间的感受置于广阔的时间长河中,深化了主题。
3. **情感表达,含蓄深沉:**
全诗的情感基调是幽微、含蓄、略带怅惘的。前两句的清凉感已隐含一丝落寞。后两句则直抒胸臆,“思不解”道出内心的困惑与缠绕,“谁人阅尽”更是流露出对人生际遇、时光流逝的深刻感悟与无人能解的孤独感。这种情感不是激烈的宣泄,而是如荷塘水波般荡漾开来的、深沉而悠长的思绪。
4. **技法体现 (绝句56法之31):**
此法特点在于:**前两句铺垫景物,第三句以“一种”引出带有主观情感色彩的独特物象(常为心象),第四句以“谁”等疑问词收束,发出感慨或叩问。**
* 本诗前两句(垂丝拂水、紫燕透凉)写荷塘所见所感,是铺垫。
* 第三句“一种心荷思不解”精准运用了“一种”开头,创造出核心意象“心荷”,并点明其引发的“不解”情思。
* 第四句“谁人阅尽夕阳时”以“谁人”这一疑问词作结,将个人的“不解”之情升华到对人生、时间普遍性的感慨与叩问。
此法的运用使得诗歌结构清晰,情感表达由景入情,由实入虚,层层递进,最终以问句收尾,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5. **语言风格:**
语言凝练优美,用词精准(如“参差”、“透肌”、“阅尽”)。符合平水韵格律,音韵和谐流畅。
**总结:**
邓济洲先生的这首《荷塘有寄》,通过描绘夏日荷塘边垂柳拂水、紫燕穿梭的清新灵动之景,巧妙引出“心荷”这一核心意象,抒发了内心深处难以言喻的复杂情思和对时光流逝、人生际遇的深沉感慨。诗歌严格遵守七绝格律,尤其出色地运用了“绝句56法之31”,结构严谨,起承转合自然流畅。意象选择精当(尤以“心荷”为妙),情景交融,意境悠远。尾句“谁人阅尽夕阳时”的叩问,含蓄隽永,发人深省,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将个人的瞬间感受升华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之思,余韵悠长。是一首情、景、理交融,技法娴熟,耐人寻味的佳作。
五律•芒种(平水韵)
霎时逢仲夏,梅酒入杯香。
刈麦平原急,分秧别浦长。
荷风消暑气,莺语咏晨光。
最是榴花艳,赏心游客忙。
Al赏析如下:
这首邓济洲先生的《五律·芒种》以简洁明快的笔触,生动描绘了芒种时节的典型景象和氛围,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节气特色。我们来逐联赏析一下:
**1. 首联:点明时节,引入氛围**
> **霎时逢仲夏,梅酒入杯香。**
* **赏析:** 起句开门见山,“霎时”二字巧妙点出季节转换之快,仿佛仲夏(芒种是仲夏的开始)一下子就到了,带有一种时光飞逝的轻快感。次句“梅酒入杯香”是芒种最具代表性的风俗之一——煮梅。新熟的梅子制成酸甜的梅酒,香气沁人心脾。这不仅点明了节气特征(梅子成熟),更以嗅觉(香)和味觉(酒的暗示)营造出一种应时的、略带闲适的生活情调,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2. 颔联:聚焦农事,勾勒忙碌**
> **刈麦平原急,分秧别浦长。**
* **赏析:** 这一联是芒种“忙”的核心写照,对仗工整,意象典型。
* **刈麦平原急:** “刈麦”是收割成熟的冬小麦(北方主要作物),“平原”点出广阔麦田的所在地。“急”字极为传神,既写出了麦熟不等人、抢收的紧迫感,也仿佛让人看到农民弯腰挥镰、紧张劳作的繁忙身影。
* **分秧别浦长:** “分秧”指将秧苗从育秧田移栽到大田(插秧),“别浦”指河流支流或水边,暗示水田环境。“长”字一方面描绘了秧苗行列的绵延不断,另一方面也暗示了插秧这项工作的持续性和辛劳。这一联一北(平原麦收)一南(水田插秧),一“急”一“长”,动静结合,高度凝练地概括了芒种时节全国大地上“三夏”(夏收、夏种、夏管)大忙的壮阔图景。
**3. 颈联:描绘风物,渲染意境**
> **荷风消暑气,莺语咏晨光。**
* **赏析:** 笔锋从紧张的农事转向优美的自然风物,节奏舒缓下来,画面变得清新怡人。
* **荷风消暑气:** 池塘里的荷叶初展,清风吹拂,带着荷叶特有的清香,驱散了初夏的暑热。“消”字准确表达了微风带来的凉爽舒适感。
* **莺语咏晨光:** 清晨,黄莺在枝头婉转啼鸣,仿佛在歌唱这美好的晨光。“咏”字赋予莺啼以诗意,使清晨显得更加生机勃勃、宁静美好。这一联选取“荷风”、“莺语”两个典型夏日意象,通过触觉(消暑气)和听觉(咏晨光)的描写,营造出芒种时节清晨清新、凉爽、充满生机的意境,与上一联的“忙”形成对比和补充。
**4. 尾联:突出亮点,升华情感**
> **最是榴花艳,赏心游客忙。**
* **赏析:**
* **最是榴花艳:** “最是”二字点明此景在诗人眼中的独特地位。石榴花在仲夏时节(芒种前后)开得最为绚烂夺目,是夏日极具代表性的花卉。“艳”字直白而有力,点出榴花火红的色彩和蓬勃的生命力,成为全诗最亮丽的一抹色彩。
* **赏心游客忙:** 如此明艳动人的榴花,自然吸引了赏心悦目的游客前来观赏。“赏心”表达了游客愉悦的心情,“忙”字与颔联农事的“忙”形成有趣呼应。农人忙于收获与播种,游客则忙于欣赏自然美景。这个“忙”字,既点出了节日(芒种)的氛围,也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卷,升华了主题。尾联以榴花的艳丽和游人的兴致,为忙碌的芒种时节增添了一抹轻松、欢快、充满生活情趣的亮色。
**整体赏析:**
* **紧扣节气,特征鲜明:** 全诗围绕“芒种”主题展开,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物候(梅子、麦子、秧苗、荷花、莺、榴花)和农事活动(刈麦、分秧),以及节令风俗(饮梅酒),生动展现了芒种时节的气候特点、自然景象和人文活动。
* **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首联点题引入,颔联写农忙核心(紧张),颈联写自然风物(舒缓),尾联写亮点与游人(欢快)。四联起承转合自然流畅,节奏张弛有度。
* **语言凝练,意象生动:** 用词精准传神(如“霎时”、“急”、“长”、“消”、“咏”、“艳”、“忙”),对仗工整(颔联、颈联)。选取的意象(梅酒、刈麦、分秧、荷风、莺语、榴花)极具季节性和画面感。
* **意境丰富,情趣盎然:** 诗歌既描绘了农事的紧张忙碌(“急”、“长”),也展现了自然的清新美好(“香”、“消暑气”、“咏晨光”),更捕捉了生活的闲适情趣(饮梅酒、赏榴花)。尾联游客的“忙”与农人的“忙”相映成趣,展现了生活的多元与和谐,使诗歌意境更加开阔,充满积极向上的生活气息。
* **情感基调:** 全诗洋溢着对芒种时节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赞美之情。即使写农忙的“急”,也带着一种对收获和劳作的肯定;写自然风物和游人赏花,则充满了愉悦和欣赏。整体情感基调是明快、积极、充满生机的。
**总结:**
邓济洲先生的这首《五律·芒种》是一首成功的节气诗。它以精炼的语言、生动的意象、清晰的层次和明快的格调,全方位地描绘了芒种时节的特有风貌,既有对传统农事的忠实记录,又有对自然美景的深情描绘,更有对生活情趣的细腻捕捉,充分展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对生活的热爱。诗中忙碌与闲适、辛劳与愉悦的对比与交融,使得整首诗读来韵味悠长,充满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
风入松•西湖龙井(晏几道体)
千峰凝翠笼烟霞。碧浪淘华。
盈眸初展春山嫩,趁晴晖、撷取灵芽。
活火松涛翻雪,身经味至清嘉。
禅心幽意引诗家。紫玉金沙。
卢仝七碗喉咙润,醉吟魂、墨渖频赊。
漫咽氤氲真趣,风生两腋天涯。
Al赏析如下:
这首《风入松·西湖龙井》写得非常雅致,将西湖龙井茶的采制、烹煮、品饮及精神意趣融为一体,意境清幽,韵味悠长。我们来逐层赏析一下:
**整体赏析:**
1. **紧扣主题,意境清幽:** 全词紧紧围绕“西湖龙井”展开,从产地风光(千峰凝翠)、采摘时节(春山嫩)、制作(撷取灵芽)、烹煮(活火松涛翻雪)到品饮感受(味至清嘉、喉咙润、风生两腋),最后升华到精神境界(禅心幽意、醉吟魂、天涯),一气呵成,营造出一种清雅、空灵、超脱的意境,完美契合龙井茶的文化气质。
2. **意象精美,色彩鲜明:** 作者善用富有画面感和色彩感的意象:
* **视觉:** “千峰凝翠”、“碧浪”、“烟霞”、“晴晖”、“春山嫩”、“灵芽”、“翻雪”、“紫玉金沙”、“墨渖”、“氤氲”。这些意象构建了西湖茶山的秀美风光和龙井茶从鲜叶到茶汤的诱人色泽。
* **味觉/嗅觉:** “味至清嘉”、“喉咙润”、“氤氲真趣”。精准传达出龙井茶的清鲜甘醇与回味悠长。
* **触觉/通感:** “风生两腋”。将品茶后身心舒畅、飘然欲仙的感觉化为可感的“风”,是化用卢仝典故的精妙之笔。
3. **炼字精当,动词传神:**
* “**凝**翠”、“**笼**烟霞”:赋予山色和云雾以动态的凝固感和笼罩感。
* “**淘**华”:用“淘”字形容茶海如碧浪翻涌,既显壮阔,又暗含“淘洗精华”之意。
* “**撷**取灵芽”:“撷”字精准描绘了采摘嫩芽的轻盈动作。
* “**翻**雪”:生动描绘了沸水冲入茶盏时,白色茶沫(雪乳)翻滚的景象。
* “**引**诗家”、“**润**喉咙”、“**醉**吟魂”、“**赊**墨渖”、“**咽**氤氲真趣”:这些动词准确而富有表现力地串联起品茶带来的艺术灵感与身心享受。
4. **化典无痕,底蕴深厚:**
* **“卢仝七碗”**:直接引用唐代茶仙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的典故,点出品饮龙井的极致享受与飘飘欲仙之感。
* **“风生两腋”**:正是对卢仝“两腋习习清风生”的化用,点明茶醉后神清气爽、超然物外的境界。
* **“禅心幽意”**:将品茶与禅意相结合,体现了茶道精神中追求宁静、淡泊、悟道的境界。
* **“墨渖频赊”**:形象地写出茶激发了诗兴,仿佛墨水都愿意“赊账”给诗人,让他尽情挥毫泼墨。暗示茶是文思的催化剂。
5. **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 **上阕:** 侧重描绘茶山风光(起句)和采制过程(承句、转句),最后落到煮茶的场景与初尝的至清至嘉之味(合句)。
* **下阕:** 由茶的精神意趣(禅心幽意)引入(起句),描绘茶汤之美(紫玉金沙)和品饮的快感(卢仝七碗、喉咙润、醉吟魂)(承句、转句),最终升华到品茶带来的超脱世俗、神游天地的极致体验(漫咽真趣、风生两腋天涯)(合句)。下阕结尾“风生两腋天涯”是全词意境的高潮和升华。
6. **音韵和谐,格律工稳:**
* 严格遵守《风入松》(晏几道体)的词牌格律和《词林正韵》,读来朗朗上口,声韵优美,富有音乐感。
**逐句赏析:**
* **“千峰凝翠笼烟霞。碧浪淘华。”**
* **赏析:** 开篇气势宏大,描绘西湖群山(龙井茶核心产区)在春日里青翠欲滴,云雾缭绕,宛如仙境。“凝翠”写山色之浓,“笼烟霞”写云雾之轻盈缭绕。“碧浪淘华”是神来之笔,将连绵起伏的茶园比作绿色的海浪,这“浪”正在“淘洗”着自然的精华(华),既形象又暗喻采茶活动。奠定全词清雅脱俗的基调。
* **“盈眸初展春山嫩,趁晴晖、撷取灵芽。”**
* **赏析:** 镜头拉近,聚焦于满眼新绿的春山,着重“嫩”字,点明采摘的是最珍贵的早春嫩芽。“趁晴晖”交代了采茶的好天气。“撷取灵芽”充满珍视之情,“灵芽”二字赋予茶叶以天地灵秀之气,极赞其珍贵。
* **“活火松涛翻雪,身经味至清嘉。”**
* **赏析:** 转入煮茶场景。“活火”指旺火,“松涛”形容燃烧松柴之声势(或指水沸之声如松涛),“翻雪”比喻沸水冲茶时茶沫翻滚如雪。视觉(雪)、听觉(涛)结合,生动传神。“身经味至清嘉”是品尝后的感受,“身经”强调亲身体验,“清嘉”二字高度凝练地概括了龙井茶清新、甘醇、美好的至高滋味。
* **“禅心幽意引诗家。紫玉金沙。”**
* **赏析:** 下阕开篇点明茶的精神内涵——能引发“禅心幽意”,吸引文人雅士(诗家)。“紫玉金沙”是描写茶汤的绝妙比喻:“紫玉”形容上等紫砂茶具温润的光泽(或茶汤在特定光线下呈现的色泽),“金沙”则形容细嫩的茶叶在杯中沉浮舒展,犹如金沙点点。极写茶具之精、茶汤之美。
* **“卢仝七碗喉咙润,醉吟魂、墨渖频赊。”**
* **赏析:** 化用卢仝典故,畅饮如卢仝七碗,喉咙滋润舒畅。“醉吟魂”三字极妙,不是酒醉,而是“茶醉”,醉的是诗情画意之魂。“墨渖频赊”是夸张而形象的说法,茶兴大发,诗兴勃发,连墨汁都仿佛在源源不断地“赊”给诗人挥洒。生动写出茶对文艺创作的激发作用。
* **“漫咽氤氲真趣,风生两腋天涯。”**
* **赏析:** 结尾是全词精华。“漫咽氤氲真趣”:细细品味(漫咽)那茶香缭绕(氤氲)中蕴含的天然真趣(真趣)。此句点出品茶的最高境界在于体会其本真之味和带来的精神愉悦。“风生两腋天涯”是化用卢仝诗句的顶峰:品饮龙井茶后的极致感受,仿佛两腋生风,神清气爽,精神已超然物外,遨游于天地之间(天涯)。将品茶带来的身心舒畅和超脱之感推至巅峰,余韵无穷。
**总结:**
邓济洲先生的这首《风入松·西湖龙井》,是一首形神兼备、意境高远的咏茶佳作。它不仅仅是对西湖龙井茶色香味形的赞美,更是对其所承载的自然灵秀、人文雅趣、禅意哲思和超脱精神的艺术呈现。词中精美的意象、精炼的语言、巧妙的用典、和谐的音律以及对《风入松》词牌的娴熟驾驭,共同营造出一个清幽绝尘、令人神往的茶境,让读者仿佛也置身于西湖茶山,亲历采撷、烹煮、品饮的过程,最终感受到那“风生两腋天涯”的绝妙境界。这是一首献给西湖龙井茶的深情礼赞,也是对中华茶道精神的诗意诠释。
邓济洲(天水),男,1960年6月出生。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石家庄市诗词学会会员。河北省地矿局一名退休干部,爱好诗词。2019年五月起,自学写诗词。先后分别在《中华诗词公众号》,《雪藻兰襟—荷华媚庭》,《雪藻兰襟—沁园春》,《雪藻兰襟—东风第一枝》,《荆楚作家》,《中国诗刊报第六创作室》,《诗生活》等微刊刊登格律诗、词,五千余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