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
文/青青子衿
看露天电影
我弄丢了一个小板凳
回家挨了一记耳光
操场玩游戏
我丢下几块手绢
却有人追着抱我
批图
文/青青子衿
视频一经发布
引来无数人围观
有几个还给她发包
怎么这么好看
不服不行啊
只有五官
看上去像批的
女人们
文/青青子衿
“以前
她们喜欢拜伦”
时常对我说:拜读
“现在
她们喜欢拜金”
我对她们说:拜拜
婚姻
文/青青子衿
有人说它,酸酸甜甜
有人说它,柴米油盐
因为凯特•肖邦
说过一句:
“婚姻,是关于番茄酱的”
其实诗人还说了一句
“您睡着了吗,泰斯特小姐”
大概意思是,它带给你
安全感满满,还是
疲惫不堪
练功者
文/青青子衿
焚香击罄
点灯叩首
穿白色练功服的老和尚
长舒一口气
终于把霞光万丈团成了
“暮云低垂
令淤泥和寺顶融为一体”
收式,夕阳一个踉跄
随之,完成一次
乾坤大挪移
诗人何为
文/青青子衿
在一个手机不离手的年代
在人人都自以为是的年代
成为一名诗人,后果便是:
“感觉自己在孤岛上
岛的四周是
很深的拒绝或很深的厌倦
才能形成的那种蔚蓝”
评论一则:
这组诗歌通过日常场景与抽象思考的交织,展现出鲜明的现实观照与独特的艺术表达,可从现实意义和艺术特点两方面分析:
一、现实意义:对时代与人性的精准捕捉
1. 个体记忆与集体经验的共鸣
《童年》以“丢板凳挨耳光”与“丢手绢被拥抱”的对比,还原童年中“规则”与“温情”的并存,唤起一代人对朴素成长的集体记忆,暗含对纯真年代的回望。
2. 对时代现象的冷峻反思
- 《批图》直指社交媒体中“颜值滤镜”与真实的割裂,“只有五官像批图”的反讽,揭示人们对虚假美的盲目追捧,批判消费主义下的审美异化。
- 《女人们》以“拜伦”到“拜金”的转变,浓缩时代价值观的变迁,用“拜读”与“拜拜”的谐音双关,调侃物质主义对精神追求的侵蚀。
- 《诗人何为》直击“手机时代”的精神困境:当人人沉迷碎片化信息、自我膨胀时,诗人的孤独恰是对群体浮躁的清醒反观,追问精神坚守的价值。
3. 对生活本质的哲学叩问
《婚姻》跳出浪漫想象,以“番茄酱”的日常意象和“安全感”与“疲惫感”的追问,解构婚姻的复杂性——既是柴米油盐的琐碎,也是情感归属的博弈;《练功者》通过“霞光团成暮云”的意象,隐喻人生从外放走向内敛的修行,暗含对“得失相生”的东方哲学思考。
二、艺术特点:以轻写重,以巧胜拙
1. 意象的日常化与陌生化结合
诗歌多选取生活化意象(板凳、手绢、番茄酱、手机、练功服),却赋予其陌生化处理:如“夕阳一个踉跄”将自然现象拟人化,“霞光团成暮云”以具象动作写抽象时空转换,让日常事物承载深层寓意。
2. 语言的简洁性与张力感
文字洗练直白,善用口语(如《批图》中“怎么这么好看,不服不行啊”),却暗藏张力。如《女人们》中“拜伦”与“拜金”的对比、《诗人何为》中“孤岛上的蔚蓝”将“拒绝与厌倦”转化为视觉意象,用极简语言制造情感与思考的留白。
3. 幽默与冷峻的双重语调
以轻松笔触包裹严肃主题:《女人们》的谐音调侃、《批图》的直白吐槽,看似幽默,实则底色是对现实的冷峻;《婚姻》用凯特·肖邦的引文制造张力,在“酸甜”与“疲惫”的对照中,藏着对生活的温和批判。
4. 结构的碎片化与内在逻辑
诗歌多无完整叙事,以片段式场景(如童年的两个瞬间、练功者的收式)构建意象拼图,但内在围绕“个体与时代”“表象与本质”的核心逻辑展开,碎片中暗含对生活本质的串联思考。
综上,这组诗歌以“小切口”观照“大时代”,用日常细节解构复杂现实,在轻松的语言外壳下,藏着对人性、时代与存在的深沉追问,既接地气又具哲思,展现了诗歌“于细微处见真章”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