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评《夜渐深》:午夜的叩问,人间的怅然
《夜渐深》
文/朱春水
苟且人间多疾苦。
万家灯火阑珊处。
夜渐深,梦虚无。
种瓜得豆谁之负?
——2025年07月18日午夜随笔
诗评
朱春水的《夜渐深》以短短四句,将午夜时分的思绪凝结成诗,字间藏着对人间疾苦的轻叹、对现实落差的叩问,在阑珊灯火与虚无梦境间,铺开一层淡淡的怅然与深思。
起笔即沉:人间疾苦的凝视
“苟且人间多疾苦”开篇便直抵现实的沉重。“苟且”二字道尽生活的奔波与无奈,而“多疾苦”则将个体的感受扩展至更广阔的人间图景,没有具体铺陈苦难的细节,却以极简的笔触勾勒出对生存状态的悲悯与清醒,让诗歌一开篇便带着沉甸甸的底色。
景随情转:灯火阑珊的孤寂
“万家灯火阑珊处”以景承情,却景中含情。万家灯火本应是温暖人间的象征,但“阑珊”二字打破了这份暖意——灯火将尽、夜色渐浓,既呼应后文“夜渐深”的时间推移,更暗合“苟且人间”的寂寥:即便灯火万家,个体仍可能在喧嚣褪去后感到孤独,热闹与疾苦形成无声的对照,让怅然之感悄然蔓延。
情入虚无:深夜梦境的落空
“夜渐深,梦虚无”是时间的推进,更是心境的下沉。深夜本是梦境滋生的时刻,却以“虚无”定义梦的质地,既可能是现实压力下的失眠与多梦,更隐喻着对理想、对希望的迷茫——连梦都难以承载慰藉,现实的“苟且”便更显沉重。短句的停顿,如深夜的叹息,短促却余味绵长。
结句叩问:现实落差的无解
“种瓜得豆谁之负?”以反问作结,将全诗的情绪推向高潮。“种瓜得豆”本是对现实中付出与收获失衡的通俗表达,诗人却以“谁之负”追问责任,既是对命运无常的困惑,对现实不公的质疑,也藏着对个体努力未得回报的无奈。这一问没有答案,却让诗歌的怅然从个人心绪升华为对生存逻辑的叩问,引人深思。
整体观感:极简中见深情,平淡里藏重量
全诗语言朴素如白话,却字字精准,没有华丽辞藻,却以“苟且”“疾苦”“阑珊”“虚无”等词构建起深沉的情感基调。从人间疾苦到灯火阑珊,从夜深入梦到现实叩问,情感层层递进,将深夜独处时的敏感与深思娓娓道来。短短二十八字,如一幅深夜独思图,让每个在生活中感受过“种瓜得豆”的人都能从中读到共鸣,在极简的篇幅里承载了沉甸甸的人间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