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言上平七虞
《润水鹭影》
李斌 (四川成都)
惟求润水邀江岸,鹭序身残怎逸途。
烈日邻徐寻柳阁,迁支藕叶逐人轳。
译文
只盼着用那湿润的江水去邀约江岸,白鹭群中有的白鹭身体残缺,怎么能在途中自在飞翔呢?
在炎炎烈日下,缓缓地靠近并寻找柳阁,那移动着的藕叶跟随着人的行踪。
疑难字词解读
1. 鹭序:指白鹭按次序飞行的行列,这里化用了《禽经》中“鹭,舂鉏也,洁白如雪,颈细而长,脚青善翘,高尺余,解趾短尾,喙长三寸,顶有长毛十数茎”所描绘的白鹭形象。
2. 身残:表面指白鹭身体有残缺,实则是诗人借白鹭来暗喻自身遭遇挫折,就像杜甫在《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所表达的那种人生困境。
3. 邻徐:“邻”有靠近之意,“徐”表示缓慢,二者组合起来描绘出一种缓慢前行、探寻的动态画面,和《诗经·周南·关雎》中“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里那种含蓄的追寻情感相呼应。
4. 迁支:“迁”有移动、变化的意思,“支”同“枝”,指藕叶的茎枝,这个词化用了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中藕花摇曳的动态之美。
5. 人轳:“轳”本指辘轳,是一种井上汲水的工具,这里借指人的行踪轨迹,与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里通过具体事物暗示人活动的写法类似。
意象与情感探究
1. 自然与生命的相互映照
- “润水邀江岸”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润水以人的情感和动作,展现出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而“鹭序身残”则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生命中可能遭遇的挫折和困境。这种对比就如同王维在《终南山》中“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所呈现的自然的多样与复杂。
- “烈日寻柳阁”描绘出在炎炎烈日下艰难寻找遮蔽之处的情景,与“藕叶逐人轳”所表现出的自然对人的追随形成张力,这和陶渊明《归园田居》中“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所表达的对自然的向往与依赖之情相契合。
2. 困境与超越的象征意义
- “鹭序身残”既是对白鹭身体残缺的客观描述,也是诗人自身人生困境的隐喻,就像苏轼在《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所表达的在逆境中保持乐观豁达的态度。
- “迁支藕叶”象征着生命的顽强和延续,即使在困境中也能不断生长和变化,这与《周易》中“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哲学思想相呼应。
3. 语言运用的创新之处
- “邀江岸”打破了传统“润水绕岸”的表述方式,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润水主动性,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
- “人轳”将抽象的人的行踪具象化为具体的辘轳,使诗句更具画面感和感染力,这种通感的修辞手法与李贺《李凭箜篌引》中“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的艺术效果有异曲同工之妙。
整首诗借助“润水、鹭序、烈日、藕叶”等意象,在传统山水诗的框架中融入了现代人对生命的独特体验和思考,既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又表达了对人生困境的深刻洞察和积极应对,语言凝练而富有艺术张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