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鄂州市出土简牍看赤壁之战战址
一一一以樊口江段为中心的考证
文/戴 志
2025年7月12日夜
鄂州吴王城遗址T7探方9号灰坑出土的建安十三年木简,记载了周瑜部署火攻物资及诈降行动的指令,其年代与赤壁之战时间高度吻合,为考证战役地点提供了关键实物证据。结合简牍中“舰载燥荻、枯柴,膏油灌之”的火攻准备细节,以及“十月壬子”的时间节点,再辅以地理环境与文献记载的互证,可推断公元208年赤壁之战的核心战址应位于今鄂州樊口与江北赤鼻矶之间的长江江面。
一,赤壁之战战址的争议
赤壁之战战址的争议由来已久,主要集中于蒲圻赤壁(今赤壁市)与黄州-鄂州樊口江段两大观点。传统研究多依赖传世文献的间接记载,实物证据相对匮乏。2023年鄂州吴王城遗址出土的建安十三年木简,以明确的时间、人物和行动指令,为这一争议提供了新的突破口。本文以该简牍为核心,结合地理地貌、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论证赤壁之战战址位于鄂州樊口江段的可能性。
二、鄂州简牍的史料价值:
1 ,简牍的真实性与年代依据。该木简出自吴王城遗址9号灰坑,经年轮检测确定年代为公元205-210年,与赤壁之战发生的建安十三年(208年)完全吻合。墨迹成分与已知三国简牍(JEF-12-305简)一致,排除了后世伪造的可能。简文“建安十三年十月壬子”明确标注时间,其中“壬子日”经推算为十月初七,与专家考证的“火攻实施早15天”相呼应,即火攻发生于十月二十二日左右,与《三国志》中“时东南风急,因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的时间记载吻合,形成完整的时间链条。
2 .简文内容与战役进程的关联:
简文“瑜令:舰载燥荻、枯柴,膏油灌之,覆以赤幔,诈降者先发。右都督吕蒙监之”,直接指向赤壁之战中最关键的战术——火攻。其中“燥荻、枯柴、膏油”是火攻的核心物资,与《三国志·周瑜传》“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的记载完全一致;“诈降者先发”则对应黄盖诈降的史实,而“吕蒙监之”进一步佐证了东吴军队的部署细节,与吕蒙在赤壁之战中“从权拒曹公于赤壁,破之”的履历相符。
这一简牍并非孤立记载,而是嵌入了赤壁之战的核心环节,其内容与传世文献形成“实物-文献”互证,可信度极高。
三、樊口江段的地理环境与战役需求的契合
1 ,方位与行军路线的合理性:
据《三国志·刘备传》,刘备在当阳战败后“斜趋汉津,适与羽船会,得济沔,遇表长子江夏太守琦众万余人,与俱到夏口”,夏口即今日武汉武昌一带,与鄂州樊口相距极近。孙权军队从柴桑(今九江)逆江而上,与刘备会师于樊口,符合“备进住夏口,使诸葛亮诣权,权遣周瑜、程普等行”的记载。
若战役发生在蒲圻赤壁,孙刘联军需从樊口逆流西上数百里,与“曹军顺江而下”的进军方向矛盾;而樊口江段位于夏口下游,是孙刘联军自然集结、曹军追击必经的江面,地理方位更符合战役逻辑。
2 ,地貌与火攻条件的匹配:
鄂州樊口北岸为黄州赤鼻矶(又称“赤鼻”),南岸为樊口矶,江面狭窄(最窄处约1.5公里),且南岸地势高于北岸,符合“曹军屯江北,联军屯南岸”的对峙格局。狭窄江面利于火攻船只快速接近敌营,而简牍中“覆以赤幔”的细节,或与南岸丹霞地貌(赤红色山体)形成视觉混淆,为诈降船只接近曹军提供掩护。
此外,樊口江段冬季多东南风(受长江河谷地形影响),与“时东南风急”的火攻关键条件完全吻合;而蒲圻赤壁江面宽阔(约3公里),且冬季以西北风为主,不利于火攻实施。
四、与传统观点的辨析1 ,对“蒲圻赤壁说”的质疑:蒲圻赤壁的核心依据是“对岸乌林”及“赤壁石刻”,但乌林作为曹军屯粮地的记载早于赤壁之战,且出土兵器多为日常装备,缺乏直接战损痕迹;“赤壁”石刻经考证为唐代以后所刻,并非周瑜手书。更关键的是,蒲圻位于江陵下游、夏口上游,与曹操“从江陵将顺江东下”的进军路线矛盾——若曹军已至蒲圻,早已越过夏口,刘备不可能在夏口“与琦俱到”并与孙权会师。
2 ,文献记载的再解读:《水经注·江水》载“江水左径赤鼻山南,山临侧江川,山形截然,赤崖壁立,因名赤鼻”,明确“赤鼻”即北岸山体,与“赤壁”(红色崖壁)特征一致。苏轼在《前赤壁赋》中称“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武昌即今日鄂州,其描述的地理位置正与樊口江段吻合,间接说明宋代已有“樊口赤壁”的认知。
五,三国吴都相关考古内容衔接《鄂州樊口东汉码头遗址考古发掘报告》
《鄂州樊口…考古发掘报告》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14年编撰出版,是对鄂州市樊口地区发现的东汉时期码头遗址的详细考古成果总结。以下为该报告的核心内容梳理及学术价值分析:
A、遗址概况
1,地理位置
遗址位于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樊口街道,地处长江南岸,历史上为长江中游重要水运节点。东汉时期属江夏郡,是连接荆襄与江东的交通枢纽。
2,发掘背景
因城市建设发现遗迹,2012—2013年进行抢救性发掘,揭露面积约1500平方米,发现码头、仓储设施、道路等遗迹。
B、主要考古发现
1,码头结构
为伸入江中的木石混合结构,主体由夯土台基、木桩护岸及石砌坡道组成,反映东汉时期成熟的码头营建技术。
发现系缆桩、船坞修造痕迹,推测兼具货运与船舶维修功能。
2,出土遗物
陶瓷器:以青瓷、灰陶为主,包括罐、壶、碗等,部分带“江夏”铭文,证实为本地窑口产品。
铁器:锚钉、工具等,体现航运相关手工业。
钱币:五铢钱、新莽货泉,为断代提供依据。
3,附属设施
仓储区发现大型柱洞及炭化谷物,推测为转运仓库。
发现夯土道路与码头相连,构成水陆联运体系。
C、学术意义
1,航运史价值
填补了长江中游东汉码头考古的空白,印证了《水经注》等文献对樊口水运的记载,为研究汉代长江航运网络提供实证。
经济地理研究
遗址反映了东汉江夏郡作为区域物资集散中心的地位,与武昌(今鄂州)铜镜冶铸业的兴盛相呼应,佐证了“鄂州—九江”商路的繁荣。
2,技术史贡献
码头木桩的榫卯结构、石砌护坡工艺,展现了东汉水利工程技术水平,对后世宋元码头建造有深远影响。
D、报告特点
1,多学科结合:运用碳十四测年、木材种属鉴定、GIS定位等技术手段。
2,附录详实:包含出土器物线图、码头结构三维复原图及土壤分析数据。
保护建议:提出遗址回填保护与局部展示方案,推动后续“鄂州水运史博物馆”建设。
六,结论
鄂州新出建安十三年简牍以实物证据锁定了火攻准备的具体时间、地点和执行者,其记载的物资、人员与战役进程高度契合。结合樊口江段的地理方位、地貌特征与文献记载的互证,可得出结论:公元208年赤壁之战的核心战址位于今长江中游的鄂州樊口与北岸黄州赤鼻矶之间的江面。这一结论不仅解决了传统争议中“行军路线矛盾”“火攻条件不符”等问题,更通过考古实物与历史地理的结合,为赤壁之战战址的考证提供了新的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