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望海楼(外三首)文/张从安
鳌脊横秋,鹏翼垂云,危楼瞰潮。看星槎贯斗,鲛绡初剪;吞天雪浪,檐楫方摇。八极风生,三千水立,要截蓬莱成一瓢。扶桑近,有枝垂碧海,日涌红绡。
当时徐福迢迢。只落得、鲛人珠泪抛。叹赢皇遣使,空埋秦镜;赤松访道,枉负渔樵。蜃市成墟,鲸涛卷月,谁驾冰轮上海礁?凭栏处,正银潢倒泻,醉倚琼箫。
醉瑶瑟·金陵秋暝
雾縠垂,暮云幽。六朝山色叹空流。龙潭露染千年璧,仙舸霜飞百尺绸。
枫泣血,荻悲秋。银箫吹碎石城头。青衫司马遗簪处,独钓江花月作舟。
水调歌头 扬州行
银汉泛青舸,击楫溯洄流。卷丝飞挂,隋堤烟柳绾龙舟。暗数星垂芜驿,惊见波浮塔影,廿四洞箫幽。石枰响禅寺,残月枕迷楼。
红药火,白塔釉,瘦湖绸。墨香八怪,霎刻皴碎广陵秋。截取三分唐月,兑换七成宋雨,尽作浣花柔。骑鹤穿云幕,冠帔嵌邗沟。
江城子· 蜀南篁籁引
翠波接岫隐仙寰。磬玲潺,绿含烟。十万琅玕、朝暮写清弦。云舫浮光摇素练,风过处,碎鸣环。
卿贤今亦乐林泉。挹苍澜。坐忘年。穿越幽篁、拂叶辩星躔。但放形骸天地窄,归去也,不思还。
🌹 **作家简介**🌹
张从安,字·安然 男,汉族,网名:蓝色的梦,安徽省六安市人。1966年4月8日出生, 北京理工大学毕业。爱好书法、国画、音乐及各种乐器。从事古诗词研修三十余年,创作作品约2000多首,发表在《海外文学》、《中外文学名著网》、《中国诗人作家网》、《都市头条》、《金榜头条》、《世界诗歌作协》、《中国诗歌报》、《中国经典文学》、《蓝天文学网》、《优酷优选网》、《今日头条》、《巴黎文学》、《顶端文学网》、《九州文学网》、《梅香文学社》《东方文化传媒》《心苑诗社》《安徽诗萃》《荣耀中国文学网》《一枝红莲文学诗社》《世界作家澜韵府诗社》等文学平台。其中《长江第一大峡谷虎跳峡》获得华夏文化传承大使、古诗词专辑一等奖;《蓝色的梦》荣获现代散文诗词创作最佳文学奖,骈俪文《金陵赋》被誉为最具文学价值和骈俪巅峰的作品;《雁荡山感怀》荣获“世界英豪杯”文学赛亚军,《夜静思》获得卓越文学奖。《长征》获得优秀文学奖。自撰词林正韵词牌《寒楼载影》、《烟波江上听风吟》很受广大诗词爱好者的推崇和认可。现任中国诗歌报爱忠诗词创作室主审。华尔街华人社团联盟理事。华尔街汉唐文学研究会顾问。中华诗词文苑总顾问,古诗词文学总监。中国诗人作家网认证诗人。九州文化中国诗人作家网十大平台前总顾问;世界诗歌作协中国诗人作家网前文学总监。世界作家澜韵府诗社总顾问,荣获九州文化人才库首席十大院士卓越文学成就奖。
点评词
笔卷山河气 词裁今古魂——张从安《沁园春·望海楼》(外三首)大气美学解码
点评词作者/柴永红
诗词的星河,当代文坛缓缓铺展,总有一些身影以笔为舟,千年文脉的浪涛里溯洄求索。张从安先生便是这样一位执桨者,其《沁园春·望海楼》(外三首)如四幅泼墨长卷,以9:16的竖幅视野纵向剖开天地人文,山海间立骨,历史中铸魂,于平仄格律间蒸腾起"截断蓬莱成一瓢"的雄奇气象。这组词作绝非简单的景物摹写,而是以词人三十余年的笔耕为底料,熔铸了对宇宙时空的叩问、对历史兴衰的沉思、对自然神性的敬畏,最终淬炼成独属于中国文人的精神图腾——在有限的词牌格律中,吞吐着无限的乾坤清气。
一、《沁园春·望海楼》:海天坐标系中的精神突围
1. 开篇三句的空间解构艺术
"鳌脊横秋,鹏翼垂云,危楼瞰潮",起笔即以三个意象构建三维空间:"鳌脊"为地脉之横,"鹏翼"为天际之纵,"危楼"为人居之高,三者构成直角坐标系,将"望海"这一行为从物理空间升华为哲学观照。"横秋"的"横"字,打破季节的线性流逝,让秋意成为凝固的雕塑;"垂云"的"垂"字,颠覆云层的漂浮感,赋予其垂落的压迫力;"瞰潮"的"瞰"字,则以视觉的俯视姿态,确立人的主体地位——这种以动词重构静态景物的笔法,正是词人"要截蓬莱成一瓢"的魄力在文字层面的先声。
2. 时空折叠中的意象交响
"星槎贯斗,鲛绡初剪;吞天雪浪,檐楫方摇",上阕四句堪称时空蒙太奇的典范。"星槎贯斗"是天上星象的动态,"鲛绡初剪"是海底织物的静态;"吞天雪浪"是宏观水势的汹涌,"檐楫方摇"是微观建筑的震颤。词人将天文、地理、神话、现实熔于一炉,使"望海"的视野不再局限于楼前之景,而是延伸至"八极风生,三千水立"的宇宙尺度。这里的"八极"与"三千",并非实指数字,而是中国传统哲学中"道在蝼蚁,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的空间观照——大至八极之风,小至檐下之楫,皆在词人的精神统摄之下。
3. 历史叩问中的主体觉醒
下阕以徐福东渡的典故切入,"当时徐福迢迢。只落得、鲛人珠泪抛",将神话传说的浪漫与历史结局的苍凉并置,形成强烈的张力。继而"叹赢皇遣使,空埋秦镜;赤松访道,枉负渔樵",四句排比横扫秦汉,将帝王求仙的虚妄与渔樵守真的本真对比,暗含词人对"不朽"命题的思考:赢皇的秦镜终究埋于尘土,而渔樵的生活却代代相传。这种对历史的解构,并非否定前人,而是在"蜃市成墟,鲸涛卷月"的无常中,寻找"谁驾冰轮上海礁"的精神锚点——最终落在"凭栏处,正银潢倒泻,醉倚琼箫",以个体的沉醉姿态,对抗时空的虚无,完成从"望海"到"悟海"的精神跃迁。
二、《醉瑶瑟·金陵秋暝》:六朝烟水中的文化基因测序
1. 意象密度中的历史重量
"雾縠垂,暮云幽。六朝山色叹空流",开篇以"雾縠"喻暮色之轻,以"六朝山色"喻历史之重,"轻"与"重"的碰撞,瞬间激活金陵作为"六朝古都"的文化记忆。"縠"是轻薄的丝织品,词人却以"垂"字赋予其沉甸甸的质感,恰如六朝的繁华虽已消散,却化作无形的文化基因,沉淀在"龙潭露染千年璧,仙舸霜飞百尺绸"的山水之间。这里的"千年璧"与"百尺绸",既是实景描绘,更是文化符号——玉的温润象征文明的延续,绸的飘逸暗喻历史的流动。
2. 悲秋意象中的生命觉醒
"枫泣血,荻悲秋。银箫吹碎石城头",下阕以"枫泣血"的视觉红与"荻悲秋"的听觉萧瑟,构建悲秋的典型意境,但词人并未止步于此。"银箫吹碎石城头"一句,以"吹碎"的动态打破静态的悲秋,将个人的愁绪转化为对历史坚硬外壳的叩击。"石城头"不仅是金陵的物理城墙,更是固化的历史认知,而"银箫"作为抒情载体,其清越之声足以穿透时空壁垒,抵达"青衫司马遗簪处"的共情点——这里化用白居易《琵琶行》的典故,却跳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个人悲叹,升华为"独钓江花月作舟"的超脱:以江花为饵,以明月为舟,在历史的长河中垂钓永恒。
三、《水调歌头·扬州行》:双时空交织的文化基因重组
1. 地理空间中的历史褶皱
"银汉泛青舸,击楫溯洄流",起笔即将扬州置于"银汉"与"江流"的双重水系中,暗示这座城市既是地理枢纽,更是文化节点。"卷丝飞挂,隋堤烟柳绾龙舟","隋堤烟柳"是扬州的标志性意象,词人却以"绾龙舟"的"绾"字,将隋炀帝龙舟的奢靡历史与烟柳的自然生长缠绕在一起,使地理景观成为历史的活化石。"暗数星垂芜驿,惊见波浮塔影,廿四洞箫幽","芜驿"的荒凉与"塔影"的庄严、"洞箫"的清幽形成三重奏,勾勒出扬州"繁华与苍凉并存"的文化特质。
2. 文化符号的基因重组实验
"红药火,白塔釉,瘦湖绸",三个名词短语如三原色,调配出扬州的视觉谱系:芍药的炽烈、白塔的莹润、瘦西湖的柔婉。而"墨香八怪,霎刻皴碎广陵秋",则引入扬州八怪的艺术精神,以"皴碎"一词打破传统文人画的雅致,注入狂放不羁的生命力。最妙处在于"截取三分唐月,兑换七成宋雨,尽作浣花柔"——词人将唐诗的雄浑(三分)与宋词的婉约(七成)熔铸为"浣花柔",既呼应了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的诗意传统,又暗合扬州"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柔中带刚。最终"骑鹤穿云幕,冠帔嵌邗沟",以"骑鹤"的浪漫传说收束,让现实的邗沟与想象的云端交融,完成对扬州"物质与精神双重富足"的文化解码。
四、《江城子·蜀南篁籁引》:自然神性中的精神归隐
1. 生态空间的诗性编码
"翠波接岫隐仙寰",开篇即将蜀南竹海定义为"仙寰",赋予自然景观超越世俗的神性。"磬玲潺,绿含烟",以"磬玲"的听觉清越与"绿含烟"的视觉朦胧,构建竹海的多维感官体验。"十万琅玕、朝暮写清弦","琅玕"代指翠竹,词人却以"写清弦"的拟人化手法,将竹叶的摩擦声转化为天地间的自然乐章,使静态的竹林成为动态的交响乐团。
2. 精神维度的向度转换
"卿贤今亦乐林泉。挹苍澜。坐忘年",从对自然的描摹转向人的精神状态,"挹苍澜"的"挹"字,将竹海的苍茫化为可掬之水,"坐忘年"则直接呼应《庄子·大宗师》的"坐忘"境界。"穿越幽篁、拂叶辩星躔",在竹林中辨识星象的细节,暗示词人在自然中寻找宇宙秩序的努力;而"但放形骸天地窄,归去也,不思还",则完成从"辩星躔"的理性探索到"放形骸"的感性释放——当个体与自然完全相融,天地的边界便不复存在,这正是中国文人"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林"的精神终极形态。
五、四首词的整体性美学建构
1. 空间叙事的螺旋上升
四首词的地理坐标从"望海楼"的海疆(东),到"金陵"的长江中下游(中),再到"扬州"的江淮流域(东),最后到"蜀南"的西南竹海(西),形成跨越中国东西南北的空间矩阵。这种空间选择并非偶然:海象征宇宙的浩渺,江代表历史的流动,湖体现人文的精致,竹暗示自然的本真——四者共同构成词人对"天人关系"的完整思考,从"要截蓬莱成一瓢"的征服欲,到"独钓江花月作舟"的顺应,再到"尽作浣花柔"的融合,最终抵达"不思还"的归一,完成精神境界的螺旋上升。
2. 历史意识的当代转化
四首词中密集的历史典故(徐福、赢皇、隋炀帝、白居易、扬州八怪等),并非简单的怀古,而是以当代视角进行的历史重释。词人既看到"蜃市成墟,鲸涛卷月"的历史无常,也发现"枝垂碧海,日涌红绡"的永恒生机;既哀叹"赢皇遣使,空埋秦镜"的虚妄,也欣赏"八怪"的创新精神。这种历史观超越了"厚古薄今"或"厚今薄古"的二元对立,在"截取唐月,兑换宋雨"的创造性转化中,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当代激活。
3. 词牌格律中的自由呼吸
作为格律诗词的创作者,张从安先生深谙"戴着镣铐跳舞"的艺术真谛。四首词分属不同词牌(沁园春、醉瑶瑟、水调歌头、江城子),格律严谨却不见束缚:《沁园春》的豪迈不失细腻,《醉瑶瑟》的婉约暗藏筋骨,《水调歌头》的旷达兼具深情,《江城子》的清新饱含哲思。这种对格律的驾驭能力,源于其"三十余年研修"的功底,更源于"爱好书法、国画、音乐及各种乐器"的跨艺术滋养——书法的线条感、国画的留白美、音乐的节奏感,共同熔铸了其词作"声情并茂、形神兼备"的独特气质。
结语:词笔为舟,文化星河中垂钓永恒
张从安这组《沁园春·望海楼》(外三首),绝非一时兴之所至的浅吟低唱,而是一位成熟词人以生命体验为经线、文化积淀为纬线,精心编织的精神图腾。在9:16的竖幅视野里,他既仰望"日涌红绡"的宇宙奇观,也俯瞰"六朝山色"的历史沧桑;既倾听"十万琅玕"的自然私语,也对话"八怪墨香"的人文灵魂。这种"上穷碧落下黄泉"的视野,词作突破了地域与时代的限制,成为中国文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当代回响。
当我们在"银潢倒泻"的词境中醉倚琼箫,"月作舟"的江面上独钓江花,"骑鹤穿云"的想象里触摸邗沟,"不思还"的竹海中安放形骸——实则是在词人构建的精神家园中,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寻根。这,或许正是格律诗词在当代的真正生命力:它不是博物馆里的文物,而是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文化基因,等待着如张从安这样的执笔者,以笔为舟,历史的星河中,为我们垂钓出更多照亮未来的永恒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