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沃淞沪:谢彩轩旅长的最后冲锋
一罗培永
1937年10月的上海,黄浦江面的晨雾里裹挟着硝烟的味道。国民革命军陆军第66军159师477旅旅长谢彩轩站在临时搭建的指挥所用望远镜眺望,视野里的阵地上,被炮弹犁过的焦土正冒着青烟,残破的青天白日旗在秋风中倔强地飘扬。这位出生于广东合浦的粤籍将领,此刻紧攥着拳头,指节因用力而泛白——他知道,自己和麾下将士即将迎来一场生死考验。
谢彩轩自幼目睹家国飘摇,成年后毅然投笔从戎,在粤军部队中从基层军官做起,凭借过硬的军事素养和敢打硬仗的作风逐步晋升。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时,他刚刚接任477旅旅长,接到开赴淞沪战场的命令时,正驻守在广东海防。没有丝毫犹豫,谢彩轩立刻率部登船,沿着海岸线向战火纷飞的上海疾驰。出发前夜,他给家中老母亲写下短信:"儿此去沪上,为保家卫国,若不能归,勿念。"
抵达上海时,淞沪会战已进入相持阶段。日军凭借海空优势不断向中国军队阵地倾泻火力,477旅奉命驻守的陈家行地区,恰是日军重点突破的方向。这里是一片开阔的水网地带,既无险可守,又不利于大部队展开,谢彩轩深知任务艰巨,却在全旅动员时慷慨陈词:"我们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祖宗传下来的家业,身后就是上海城,就是千千万万同胞,退无可退!"
战斗打响后,日军的舰炮如同雨点般砸向477旅阵地,坦克掩护着步兵一次次发起冲锋。谢彩轩始终在前沿指挥,哪里战况危急就出现在哪里。一次日军突破一处战壕,他亲自带领警卫排反冲锋,手中的驳壳枪精准射击,硬是将敌人打了回去。战士们见旅长身先士卒,士气大振,用步枪、手榴弹甚至刺刀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阵地多次失而复得,尸横遍野的战场上,粤军将士的粤语呐喊与日军的嚎叫交织成悲壮的交响。
连续数日的激战让477旅伤亡惨重,原本满编的两个团,到10月23日时已不足一个团的兵力。谢彩轩的左臂在一次炮击中小腿受伤,警卫员多次劝他撤到后方包扎,他却只是用布条简单缠绕,继续在战壕里指挥:"轻伤不下火线,现在多一个人指挥,就能多守住一分钟。"他心里清楚,友邻部队正在侧翼集结,只要再坚持一天,就能为反攻争取宝贵的时间。
10月24日黎明,日军发起了最猛烈的进攻。数十架飞机低空轰炸,重炮将477旅的指挥所炸塌了一半,通讯线路全部中断。谢彩轩冒着炮火爬出废墟,决定亲自到前沿各阵地传达死守命令。当他来到主阵地时,正遇上日军坦克突破防线,几名战士抱着集束手榴弹冲向坦克,却倒在机枪扫射下。危急关头,谢彩轩夺过身边士兵的步枪,大吼一声"跟我上",率先跃出战壕。
就在他带领战士们冲锋的瞬间,一颗炮弹在不远处爆炸,弹片击中了他的腹部。谢彩轩踉跄着向前扑倒,警卫员冲过去将他扶起时,鲜血已浸透了他的军装。他艰难地抬起头,指着日军进攻的方向,用尽最后力气说:"守住...阵地..."随后便永远闭上了眼睛。
谢彩轩牺牲的消息传到后方,全旅将士悲愤交加,在"为旅长报仇"的呐喊中奋勇反击,最终守住了阵地,为友邻部队的反攻创造了条件。战后,国民政府追赠他为陆军少将,他的灵柩被护送回广东老家时,沿途百姓自发沿街相送,老母亲捧着儿子的遗物,虽泪流满面,却对前来慰问的人说:"吾儿死得其所。"
如今的陈家行地区,早已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很少有人知道,八十多年前,一位来自岭南的将领曾在这里流尽最后一滴血。但历史不会忘记,在那个民族危亡的时刻,正是无数像谢彩轩这样的军人,用生命筑起了保卫家国的血肉长城。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却用最朴素的坚守,诠释了"民族大义"四个字的千钧重量。
谢彩轩的故事,是淞沪会战中万千牺牲将士的缩影。他们来自五湖四海,说着不同的方言,却为了同一个目标并肩作战,将热血洒在陌生的土地上。这种跨越地域的团结与牺牲,正是中华民族在危难中屹立不倒的根基,也是我们今日回望历史时,最应铭记的精神坐标。
沪上烽烟裂地来
岭南将士赴汤雷
阵前血染征袍赤
敌后魂随战鼓回
寸土终教锋刃护
全家忍看简书摧
至今黄浦潮声急
犹似当年呐喊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