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五十四载光阴荏苒,湟水河畔的早春记忆却从未褪色。工兵十四团原参谋长李启峰同志的《民和早春》,以老兵特有的质朴笔触,带我们重回1971年那个风尘仆仆的春天。当年轻的士兵踏上青海民和的土地,目之所及是“光秃秃的山峦”“灰蒙蒙的土房”,而一场与桃杏春水的邂逅,竟让这片土地成了他扎根十九年的“第二故乡。
今日的民和,早已不是记忆中“门窗破旧、玻璃残缺”的寂寥营房。这里已是青海著名的“瓜果之乡”,每年四月,马场垣乡的万亩桃园灼灼盛放,“红如火、粉如霞”,成为高原春日最绚烂的打卡地。湟水河畔的柳枝依旧摇曳,但河岸边新增了硬化公路,桃花节期间游人如织,有当地战友介绍和网络资料显示:营房周边的村民们每年春夏天会忙着在桃林边摆饮料、放桌椅,笑迎八方来客。这份“人勤春来早”的蓬勃,恰似当年战士们“浑身披土修补营房”的坚韧在新时代的回响。
更令人动容的是文字背后的精神脉络。李启峰战友所在的工兵十四团,是一支历经战火淬炼的光荣队伍,曾参与老山战役并荣立集体三等功。而像他这样“闷罐车西行”的军人,在民和驻防期间构筑的不仅是营房,更是青春与热血的丰碑。近年,他与武功等地的其他老兵们多次组织“重返第二战场祭奠英烈”活动,又在八一建军节之时,积极参加重返“第二故乡”与战友联谊会面,让湟水河畔的夏装浸染家国情怀的深红。
编者以为,此文的价值远超一般的怀旧文章。它让我们看见:一个“失望”的开端如何被奋斗浇灌成“深爱”——荒芜的营房经由战士的双手焕新,贫瘠的土地因耕耘化作“天路桃源”,更见证着民和的蜕变:从“七个商店”的县城到文旅兴县的“青海东部门户”,春耕的犁铧与游客的脚步共同谱写着乡村振兴的序曲。
值此“第二故乡行”启程之际,谨以此文致敬所有将军魂植入青海山川的十四团老兵。愿诸位在桃林深处,重逢那个扫尽尘土、瞥见杏花时怦然心动的年轻自己。衷心祝愿留青战友庆八一联谊会圆满成功!
——编者:张富贵
2025年7月17日
(散文)
作者:李启峰
2025年7月16日
人老了,多容易怀旧。最近,要和战友去参加“青海民和第二故乡行”活动,又回想起五十四年前那个民和早春……
一九七一年春节刚过,在团部和特务连的驻地——宁夏贺兰山下的武当庙,得知部队要移防到青海民和。在地图上看到,那里地处青海高原最东端,海拔不算高,湟水由西向东穿境而过,还有几条自南而北的小河注入。觉得一定是个好地方。
三月底的一天,我们在大武口登上了闷罐车,颠簸两天,来到了民和车站。近处的山北,远处的南山,和宁夏一样,也是光秃秃的。还算广阔的河川,坐落着灰蒙蒙的县城和村庄,也没有想象中铺着麦苗的田野。让我有些失望。
我们是打前站的列车,各单位的人都有。我所在的特务连,任务是为团首长和司、政机关整修驻地,布设通信线路。
部队驻地在县城西北方向的湟水河北岸,叫享堂下营房。再向西北越过甘青铁路,还有一个上营房,驻着炮兵第八团。过了东边不远处的大通河,就是兰州市的地界。
到了营地,就更失望了。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栋没有瓦的土黄色房子,门窗破旧,玻璃残缺。半尺厚的土房顶上,稀落干枯的杂草在寒风中瑟瑟抖动着。
特务连的驻地是两栋L型土房相对的院子,团首长是紧挨着的一个小院,司令部、政治处在东边一栋很长的筒子房。北边的一大块,是后勤处、运输连、卫生队和二营五连。
营房闲置多年,地上的尘土足有半厘米厚,洒水就成稀泥,只能轻轻的扫。墙面上、用旧报纸糊起的顶棚也挂满灰土,随着笤帚刷刷落下。许多房顶、墙壁开裂,需要修补。我们浑身披土,脸上敷灰干了十多天,才打扫整修完毕。
那阵子,最大的欲望是到县城逛逛。我是新兵,最后一拨轮到。跟着班长走出营地,来到湟水桥头,我突然愣住了:河里的残冰已完全消融,水量也大了不少,浪花翻滚,东流而去。不远处,一棵硕大的杏树开花了,白绒绒的十分抢眼。河边的柳树也发芽了,嫩绿的枝条在微风中飘逸着。县城周围的村庄也裹上了绿色。让我产生了犹如站在老家漆水河边上的快感,一下子爱上了这里。那天,兴致很高,把县城的七个商店逛了个遍。买了一叠信纸,几个信封,还花了三毛五分钱,拍了第一张穿着军装的照片。
没有想到,这缕对民和萌生的爱意,竟让我在这里经历了十九个年头!从那个早春开始的第二故乡情结,至今仍厚重地沉浸在心田里
在这里,我们辛勤劳动,将土房改瓦房,增建了北山脚下的史纳营区。又将瓦房改楼房,形成了规范整洁的营地。
在这里,每值冬末早春,都有来自远方的风华少年,怀着拳拳报国之心,加入人民军队的行列,接踵逾万。开始了自己新的人生之旅。
在这里,我们完成了由国防施工为主的建筑工程部队,到机械化野战工兵团的历史性转变。
在这里,我们积极开展拥政爱民工作,支援地方经济建设,搞好民族团结,深得人民群众厚爱。提到“桥头部队”,都会竖起赞誉的大拇指。
从这里出发,我们在巴州训练场、青土坡训练场,培养了一茬又一茬专业技术兵员。在一条山、河西走廊等地的战役战术演练中,极大地提高了部队的综合战力。
从这里出发,我们执行了甘肃刘家峡抗洪、兰州十里山铁路隧道排障、青海塘格木地震等数十次抢险救灾任务。
从这里出发,我们奔赴云南老山前线。圆满完成了上级赋予的各项作战任务,全团荣立集体三等功。为团队的历史写下了最为辉煌的一页!
有道是:
湟水河畔,冬末早春,即有远方赤子入军营。刻苦学习,严格训练,磨砺心志,成就猛士逾万名。难忘却:享堂旭日,史纳夕照,川口杏花,东垣杨柳,第二故乡民和情。
桥头部队,工兵劲旅,屡为国家人民踏征程。战备施工,抢险救灾,老山亮剑,舍生忘死建奇功。常追忆:深山峻岭,江河激流,荒原寒暑,炮火硝烟,金戈铁马战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