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当下(随笔)
文/陈振家
未来已来,
你有情怀。
引而不发。跃如也。
佛语心。
返老还童之后,过去未来一齐到来。
在返老还童的时候,你可能会发现有许许多多的状况出现。
返老还童的人,
常常除了回忆,
还喜欢讲一些故事。
我记得我在30多岁的时候,在广东深圳与朋友一起吃晚饭,唱歌跳舞。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忽然发现眼前整个世界都是紫色的,都是放射状的。这很奇妙,很玄妙,很奇怪,很令人惊讶。几个小时之后。我和我的朋友分别搭了两个摩托车到顺德去。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发现这个开摩托车的车夫满脸发黑,在途中一个汽车拐弯,他的车撞上了行进中的汽车。当时我也被摔下来了,我的念头中忽然想到,哦,一个人的一生,这么短暂,就要这么结束了。我的手上拿了一个皮包,皮包的锁头在地上,与水泥地擦得吱吱作响。后来我翻了几个跟斗,车停了,汽车走了,我浑身摔的到处是伤。幸好是轻伤,我的左脚骨有一点点擦破了。我的朋友抓住车夫,要他赔医药费,要他送我到医院。我紧紧的握着那个车夫的手说。算了算了,你也不是有意的,你走吧,你走吧,车钱就不给了。他慌忙离开。冥冥之中,我就感觉到还是有神灵在保佑,前几个小时眼前所出现的紫色的现象就是在提醒我,有大难临头,果然躲过了这一劫。我名叫陈振家,我的二哥名叫陈振国,在他70岁刚过的时候,忽然中风。因为他平时。嗜酒如命,很会喝酒,很能喝酒,喝遍全世界,因为他是天津的外轮理货公司的总经理。多次出国,一辈子喝酒喝的太多,所以中风。在中风以后,他不甘于身体衰老。每天在楼下的广场上坚持散步,坚持锻炼,后来果然身体变好了。不仅头发由白变黑,而且满口的牙齿又长出了新的牙齿。一共30多颗,真正的做到了返老还童。
我想所谓的返老还童,也就是将过去的经历和未来的期许拉齐扯平。活在一种自由的状态里头,珍惜当下的存在,珍惜当下的衣食住行。怀有一颗平常心,所以我觉得活在当下才是最为重要的,这也就是一种玄学。一种巧合。而且我也认为:个人在历史面前,在广大的世界面前。在广大的世界面前,个人是渺小的,你也就不会觉得这个世界欠你什么。你也不会欠这个世界什么,你个人就会回到一种恬静的,淡定的,珍惜衣食住行衣,珍惜一分一秒。珍惜朋友,珍惜老天赐予你的一切,你也就回到天真烂漫的状态,很欢喜的状态。你的朋友是你的活佛,你是一个活的很通透的人,一个很超脱的人。满街都是活菩萨,我爱你们,亲爱的。我的知心话都跟你讲了,我觉得很舒服。我跟你会有谈不完的话题。目前我在看苏曼殊的全集。是柳亚子所编的,苏曼殊三次当和尚,三次还俗,他一辈子就爱吃糖。吃八宝饭,吃水晶包,除了吃以外,他还会梵语,编梵语辞典。也就是印古印度语。他虽然英年早逝,只活了35岁,但是他的诗歌,他的绘画达到了当时的顶峰。许多女子,有才华的漂亮的女子爱他,他也有能力爱,但是他是选取当中的佼佼者。他不滥爱,他是真正做到了在滚滚红尘之中洁身自好。超尘拔俗,所以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在这个世界上,优秀的男人和女人是很多的,我们要珍惜这一切。我特别珍惜知音,你懂的。我爱你们,难道你没有感觉吗?你是会有感觉的。我们能够做到默契,我这是肺腑之言,青山绿水是我的宝贝,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亲爱的当下,我爱你。你活得通透。不仅是爱情,人生也是奢侈品。一切有情,都无挂碍。
于岁月褶皱中打捞当下的温度——评陈振家《活在当下》随笔
陈振家的《活在当下》以随笔为舟,载着生命的褶皱与灵光,在回忆与哲思的河流中缓缓前行。文字没有华丽的藻饰,却如老者围炉闲谈,在细碎的叙事里藏着对生命最本真的体悟。
文中的两个核心故事如双锚,稳稳锚定“活在当下”的主题。深圳车祸的惊魂一刻,紫色幻象的神秘预警与最终的化险为夷,让“冥冥之中的庇护”有了具象的依托。作者对肇事车夫的宽容,并非软弱,而是历经生死边缘后对“无常”的坦然接纳——当意识到生命的脆弱,计较便成了多余的负累。二哥中风后逆袭的“返老还童”,则以更温暖的笔触诠释“当下”的力量:衰老不可逆转,但当下的坚持能让生命重焕生机,白发转黑、新牙重生的奇迹,实则是对“珍惜此刻”最生动的注解。
作者对“返老还童”的解读别出心裁:“将过去的经历和未来的期许拉齐扯平,活在自由的状态里”。这并非生理上的时光倒流,而是心理上的通透与和解。当个人在历史与世界面前放下“渺小感”的执念,便不会纠结于得失亏欠,转而在衣食住行、一分一秒中咂摸生活的本味。这种“恬静淡定”,正是“活在当下”的精神内核。
文末引入苏曼殊的故事,更让主题多了一层文化纵深。这位三入空门又三返红尘的奇才,以35载生命活出极致的通透——爱糖的纯粹、治学的专注、情感的克制,恰是“活在当下而不沉沦当下”的典范。作者将朋友比作“活佛”,视满街为“活菩萨”,这份对知音的珍视、对万物的慈悲,让“活在当下”超越了个体的安身立命,升华为对世间情分的温柔拥抱。
全文如散文般随性,却暗合“起承转合”的韵律:以玄思起笔,用故事承情,借哲思转意,终以深情收束。那些看似零散的片段——紫色幻象的玄妙、皮包锁头的摩擦声、新牙生长的生机、苏曼殊的糖味人生,实则都是“当下”的注脚。正如作者所言,“人生是奢侈品”,而懂得在每一个“此刻”里倾注真心与欢喜,便是对这份奢侈品最好的珍藏。
这篇随笔最动人之处,在于它的“真”——真情、真事、真感悟。没有空洞的说教,只有生命体验的自然流淌,让“活在当下”不再是一句苍白的口号,而成为可触可感的生活态度:于无常中守常,于平凡中见奇,于岁月中惜此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