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黑龙江
作词:孙书林
大小兴安岭的翠柏守护着大龙江,
兴凯湖镜泊湖的清波倒映好景象。
松嫩平原三江平原是中国大粮仓,
铁人精神和垦荒精神在这里发扬。
扎龙湿地的仙鹤舞动着幸福吉祥,
乌苏里船歌唤醒了盛世的好时光。
漠河的星空点亮游客心中的向往,
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比天宫还漂亮。
来到黑龙江,就爱上黑龙江,
有青山有绿水,美丽如画廊。
看不完的美景,赏不够的风光,
诗情画意鸟语花香,最令人神往。
来到黑龙江,就爱上黑龙江,
有矿产有粮仓,富饶好地方。
收不完的稻谷,挖不尽的宝藏,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日子亮堂堂。
希 望
作词:孙书林
带着笑容的照片还挂在墙上,
娜搭落在坦克旁把小提琴拉响。
村庄广场上的人们眼神黯淡,
孩子的希望是否摆在谈判桌上?
战火燃烧过的地方一片荒凉,
谈论荣耀时可听到孩子的哭腔?
敌友见面时会发现面容相似,
高墙终会倒塌应找到更好方向。
用音乐筑一座桥梁,
让和平旋律在心底奏响。
放下骄狂和刀枪,
让孩子们笑容绽放。
用歌声筑一座桥梁,
让和平歌声唱来新曙光。
不选立场选希望,
让桥两侧鸟语花香。
双曲同辉:在山河与硝烟间叩击心灵的诗性表达
孙书林的《爱上黑龙江》与《希望》两首词作,虽聚焦截然不同的主题,却以同频的诗性力量直抵人心。一首在山河画卷中铺展家国深情,一首在硝烟残响里呼唤和平微光,共同构建起对土地、生命与未来的双重叩问。
山河为笺,写尽北国风骨
《爱上黑龙江》以地理意象为经纬,编织出一幅立体的北国史诗。开篇“大小兴安岭的翠柏守护着大龙江”,用“守护”一词赋予自然以人格化的温情,兴凯湖与镜泊湖的“清波倒映”则将静态风景化为流动的诗行。松嫩平原与三江平原的“大粮仓”意象,既显地域特质,又暗合“仓廪实而知礼节”的民生底色。
词作的精妙在于将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无缝交织。“铁人精神和垦荒精神在这里发扬”一句,让地理空间生长出精神厚度;扎龙湿地的仙鹤舞动“幸福吉祥”,乌苏里船歌唤醒“盛世时光”,则让生态之美与生活之乐相互映照。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比天宫还漂亮”的夸张,将现实美景推向浪漫极致,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收束,更是对这片土地最凝练的礼赞。全词如行走的画卷,每一笔都浸透着对家乡的炽热深情。
硝烟为镜,照见和平渴望
《希望》以战争阴影为背景,展开一场对人性与未来的深刻反思。“带着笑容的照片”与“坦克旁拉响的小提琴”形成尖锐对比,将美好记忆与残酷现实的撕裂感具象化。“村庄广场上黯淡的眼神”“孩子的哭腔”等细节,如针尖般刺破战争的“荣耀”外衣,直击冲突中最脆弱的生命群体。
词作的力量在于超越立场的人文关怀。“敌友见面时会发现面容相似”消解了非黑即白的对立思维,“高墙终会倒塌”则暗示仇恨的暂时性。而“用音乐筑桥”“用歌声唤曙光”的意象转换,将抽象的和平愿景化为可感知的艺术力量。“不选立场选希望”一句振聋发聩,在纷争的迷雾中点亮人性的灯塔,让“鸟语花香”的意象成为跨越隔阂的共同向往。
双重视角下的诗性共鸣
两首词作虽题材迥异,却共享着相似的创作智慧:以具象意象承载宏大主题,用细节温度消解概念空泛。《爱上黑龙江》用“青山绿水”“稻谷宝藏”构建起对家园的眷恋,《希望》则以“小提琴”“孩子的笑容”寄托对和平的期盼,前者是对已有的珍视,后者是对未有的渴望。
在情感表达上,二者都实现了个人体验与集体情感的共振。黑龙江的美景与富饶,是每个北国儿女的共同记忆;战争的创伤与和平的期盼,是全人类的集体心声。孙书林以诗人的敏锐捕捉到这种共通性,让词作在地域特色与普世价值间找到了完美平衡,最终在山河的壮阔与人性的微光中,完成了对生命最本真的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