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军功章的英雄
学兵 权郁
从事新闻工作三十多年,我接触过无数先进人物,也编发过诸多英雄事迹,然而在记忆深处,刻下最深印记的,却是一位没有军功章的英雄。

1979年,我在《当代青年》杂志社采编室工作。那天和往常一样审阅读者来信与来稿,一份来自部队的稿件,在我心底掀起了层层波澜。稿件讲述的是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一个令人震撼的真实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名叫龙岩,是云南一位少数民族战士(具体民族已记不清了)。
龙岩在部队是出了名的坚强勇敢。自卫反击战中,他总与战友们一同冲锋在前。在一次追击敌人的战斗中,部队遭遇一片布满地雷的山坡,就在这危急关头,他突然倒地,身体滚过雷区,用血肉之躯为战友开辟出前进的道路,自己却被地雷炸成重伤,陷入昏迷。
经过紧急抢救,龙岩保住了性命,却永远失去了一条腿。几天后,满身绷带的他在医院病房苏醒,病床旁早已堆满了鲜花与慰问品。
见他醒来,医护人员喜极而泣,部队首长也第一时间赶来探望,嘘寒问暖间,还告知他立功喜报已送往家乡。战地记者拿着写好的长篇报道,将"滚雷英雄"的事迹念给他听。
听了没几句,龙岩艰难地抬起手轻轻摇了摇,嘴唇微动,吐出的话语却像炸雷般在病房响起:"你们写错了,我不是滚雷英雄,是脚下打滑摔下去的!"满屋子的人瞬间目瞪口呆。
宣传干事急了:"‘滚雷英雄’的稿件已经发往报社,你的事迹早就传遍部队了!营房宣传栏里全是学习你的标语,各连队都在掀起学习热潮......"
等病房里的人渐渐散去,宣传干事留在最后,几乎是苦苦哀求:"龙岩战友,不管是主动扑倒还是失足滑落,你用身体蹚过雷区、为部队开辟道路是铁打的事实!你......你能不能就保持沉默?"
"不行!"龙岩的回答带着一股倔强劲,"我必须把真相告诉首长和战友,我不能贪图不属于我的荣耀,更不能说假话!"多次劝说无果后,宣传工作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尴尬。
龙岩伤愈出院后,一切归于"平静"——英雄称号被撤销,立功喜报被收回。不久,他拖着伤残的左腿,复员回到了家乡。
迎接他的,是村长的怨气和乡邻的冷眼。当初立功喜报送到村里时,全村人敲锣打鼓、欢天喜地,因为上级曾许诺要给村里拨一笔奖励资金,用来翻修龙岩家和周边的破旧房屋。可这一切,皆因龙岩那句实话成了泡影。村里从此少了一位人人称颂的英雄,多了一个拄着双拐的普通农民。
有一天,龙岩在镇上卖完菜去理发。店里人多,他默默排队等候。轮到他时,刚放好双拐准备坐下,恰巧来了两位军人。老板毫不客气地把他推开:"跛子,你先等会儿,让解放军先理!"这样被嘲讽、被轻视的场景,在他的生活中并不少见。
但龙岩从不埋怨,只是默默承受着,用残缺的身体辛勤劳作。日子久了,他的真诚与善良终于打动了村民,重活累活总有人主动上前帮一把。
我把龙岩的故事讲给同事们听后,这篇稿件能否刊发,在编辑部引发了激烈争论。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宣传工作的根本宗旨上:一部分人认为不能发,理由是宣传部门的职责本是通过具有鼓动性的英雄事迹凝聚人心,若刊发此事,可能让读者质疑部队宣传工作的严肃性,削弱正面典型的感召力;更多人则坚持应该发——我们认为,新闻的生命力在于真实,若为了"效果"牺牲事实,看似赢得了一时的鼓动效应,实则会透支社会的信任根基。龙岩不为名利所动、坦诚还原真相的精神,恰恰展现了比"英雄光环"更珍贵的人格力量,这种诚实的传统美德,本身就是最值得大力宣传提倡的!
经过一番激烈辩论,总编朱笔一挥:"可发!"我反复阅读稿件,字斟句酌地修改,还在前边加了长长的编者按,着重强调:龙岩金子般的灵魂,比任何英雄头衔都更加闪亮!最终,这篇以《诚实的代价》为题的文章得以刊发。文章见报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编辑部每天收到上百封读者来信,大家在盛赞龙岩诚实精神的同时,纷纷要求为他捐款助残,云南当地的一些企业家更是直接赶往龙岩家乡帮扶慰问,这个平静的小山村再次热闹了起来。
看到舆论宣传收到了预期效果,我既为龙岩生活的改善感到欣慰,更为"诚实"这一传统美德得到广泛认可与传承而欢欣。
诚实,是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中的传统美德,是立身处世的基石。一个人若能坚守诚实,便拥有了最可靠的人格背书,无论身处顺境逆境,都能挺直腰杆;一个社会若能崇尚诚实,人与人之间便少了猜忌与隔阂,多了信任与温暖,运转效率也会随之提升。
尤其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当名利诱惑时常让人迷失方向,当"捷径"与"谎言"偶尔被当作生存技巧,龙岩式的诚实更显珍贵。它像一盏明灯,提醒我们:真正的荣耀从不源于虚假的光环,而是源于对真相的坚守、对内心的忠诚。坚守诚实,或许会付出一时的代价,却能赢得长久的尊重;守护诚信,社会才能筑牢互信的根基,在纷繁复杂中保持清醒与公正。这种美德,不仅关乎个人品格的高下,更维系着社会运转的温度与深度,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守护与传承。
我至今仍为当年能坚持编发这篇文章,感到欣慰和自豪!

槛外人 2025-7-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