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6.物外
文/林水火(福建)
下雨了会打捞未曾泥泞的足印
喜欢头上的晴朗
真实的脚下
仅仅是云彩之上的云霞
缝合
找不到想要的针线
从一处小草到一棵老树牵扯的花
悬浮于烟火人间的卜卦
举起的高高
根植记忆的沃土
疯狂的胎记浪漫于纸页的模糊
路过的风在省略地等候
此时
雷声稀罕地闪现挑战夏日的平衡
行走在云里雾里的台风
往低回的平静探头死去的光芒
黑白切割
逝去了朝圣彼岸的蹉跎
这首《物外》是一首充满朦胧哲思与意象张力的现代诗,诗人以 “物外” 为锚点,在现实与超现实的边界上游走,用破碎而连贯的意象编织出一场关于追寻、矛盾与超脱的精神漫游。
一、意象:在虚实之间搭建 “物外” 之境
诗中意象极具跳跃性,却始终围绕 “超越现实” 的核心展开,形成独特的 “虚实互嵌” 感:
自然意象的变形:“下雨了会打捞未曾泥泞的足印”,雨本是泥泞的推手,却被赋予 “打捞纯净” 的动作,打破常识逻辑,让 “足印” 成为未被污染的精神符号;“真实的脚下 / 仅仅是云彩之上的云霞”,将 “脚下” 的实感抽离为 “云霞” 的虚景,消解了现实的确定性,暗合 “物外” 对 “真实” 的重新定义 —— 或许超越物质的 “虚”,才是更深层的 “实”。
抽象概念的具象化:“悬浮于烟火人间的卜卦”,将对命运的追问化为 “悬浮” 的形态,既扎根于 “烟火人间”,又不落地,像一种悬而未决的精神状态;“疯狂的胎记浪漫于纸页的模糊”,“胎记” 是与生俱来的生命印记,“纸页的模糊” 是文字记录的不确定性,二者碰撞出一种 “带着原生痛感的朦胧浪漫”,让抽象的 “记忆” 或 “宿命” 有了可触摸的质感。
矛盾意象的张力:“举起的高高 / 根植记忆的沃土”“行走在云里雾里的台风 / 往低回的平静探头”,“高” 与 “低”“动” 与 “静” 的对抗,恰是 “物外” 的精神写照 —— 既想挣脱现实的束缚(举起、台风),又无法脱离根基(记忆、平静),这种拉扯感让 “超越” 有了更真实的重量。
二、情感:在追寻与消解中流动的哲思
诗人的情感并非直白宣泄,而是藏在意象的缝隙里,呈现一种 “追问 — 困顿 — 释然” 的流动轨迹:
开篇 “缝合 / 找不到想要的针线”,带着对 “连接” 的渴望 —— 或许是想缝合理想与现实的断裂,或许是想修补精神与物质的割裂,但 “找不到针线” 的无奈,道出了 “物外” 追寻的困境:越是想超脱,越被现实的 “缺失” 困住。
中段 “路过的风在省略地等候”,“省略” 一词极妙:风的 “等候” 本是期待,却带着 “省略”—— 省略了时间的刻度,省略了明确的目标,让 “等候” 成为一种无目的的坚守,暗合 “物外” 不执着于结果的状态。
结尾 “逝去了朝圣彼岸的蹉跎”,将 “朝圣的蹉跎” 定义为 “逝去”,看似是失落,实则藏着一种解脱:当 “黑白切割” 的对立被打破,当 “台风” 与 “平静” 达成和解,对 “彼岸” 的执着追寻本身(蹉跎)不再重要,“物外” 的真谛或许正在于 “放下追寻的执念”。
三、语言:以 “破碎感” 营造 “物外” 的朦胧美
诗歌的语言充满 “留白” 与 “断裂”,却在破碎中形成独特的韵律:
句式上,多短句切割,如 “黑白切割 / 逝去了朝圣彼岸的蹉跎”,用分行制造停顿,像思绪的突然转折,贴合 “物外” 思维的非线性;
词语的选择偏爱 “模糊性”:“纸页的模糊”“云里雾里的台风”“死去的光芒”,拒绝清晰的定义,让读者在解读中参与 “物外” 的构建 —— 正如 “物外” 本身,本就无法被现实的语言精准框定。
小结
《物外》以 “非现实” 的视角观照世界,用矛盾的意象、朦胧的语言,将 “超越物质” 的精神追寻转化为可感的诗性画面。它不提供答案,而是呈现一种状态:在现实与理想的缝隙中打捞纯净,在执着与释然的拉扯中靠近 “物外”。或许对这首诗而言,“看不懂” 本身也是一种共鸣 —— 毕竟,“物外” 的境界,本就藏在 “不被完全理解” 的朦胧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