浊浪千秋润华夏
——母亲河的咏叹
天 琮

一、黄河之水天上来
黄河,这条横贯中国北方的大河,如一条巨龙自青藏高原奔腾而下,蜿蜒五千余公里,最终注入渤海。作为世界长河之一、中国第二长河,黄河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存在,更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与象征。古籍有载:"黄河斗水,泥居其七",这浑浊的河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也孕育了灿烂的文化。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自西向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在东营市垦利区汇入渤海。全长约5687公里,流域面积达813122平方公里。这条大河以"黄"为名,正是因为其携带的大量泥沙——中上游流经黄土高原,夹带泥沙量惊人,使其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二、奔流不息的文明血脉
黄河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则多为平原、丘陵。这条大河在流经黄土高原时,每年携带约十六亿吨泥沙,其中十二亿吨流入大海,剩下四亿吨沉积在下游,形成了肥沃的冲积平原。2024年最新数据显示,黄河累计排沙5.77亿吨,这些泥沙不仅塑造了华北平原,更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流域内冬长夏短,冬夏温差悬殊,降水集中在夏秋七八月份,冬干春旱的气候特点造就了以旱地农业为主的农业生产模式。正是这样的自然环境,促使我们的祖先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适应自然的农耕文明。黄河流域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在世界各地大都还处在蒙昧状态的时候,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在这里斩荆棘、辟草莱,劳动生息,创造了灿烂夺目的古代文化。

三、母亲河的千年咏叹
黄河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不仅因为其孕育了华夏文明,更因为它见证了中国历史的沧桑巨变。黄河下游的频繁改道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影响,每一次改道都是对沿岸居民的严峻考验,也塑造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性格。
这条大河承载着太多历史记忆:从大禹治水的传说,到历代治河的艰辛;从《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吟唱,到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迈;从抗日战争时期的"保卫黄河",到新时代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黄河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兴衰荣辱,也必将见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浊浪千秋,润泽华夏。黄河不仅是地理上的河流,更是流淌在每个中国人血液中的文化符号。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更应珍视这条母亲河,让她的清波继续滋养这片土地,让她的精神永远激励中华儿女奋勇前行。
2025年7月15日/乙巳六月廿一

作者简介:天琮,本名巩天宗,山东省商业厅退休处长,山东东夷文化与骨刻文字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垂杨书画院特聘艺术家,山东省文史书画研究会研究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荣获2024年度竹庐文艺奖十大散文家称号。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