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成都7月14日电 6月25日,“让成都携手利州”投资促进暨文旅推介会在成都举行。这是继去年“让成都爱上利州”活动后,两地合作的再升级。从产业共兴到文旅互融,从单向推介到双向奔赴,成都与利州的深度合作,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城市联动,更在探索区域协同发展的新路径,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了生动实践。

利州夜景。利州区委宣传部供图
产业协同:从“输血”到“造血”
产业合作是区域协同的核心。去年以来,利州已建成6个“广供成都”农产品基地,年销售额超1亿元,从“产地直供”到“品牌共建”,合作模式不断深化。此次签约的7个项目,涵盖智能制造、健康食品、文旅康养等领域,总投资83亿元,标志着合作从农业向工业、服务业全面拓展。
尤为关键的是,合作已从简单的产业承接转向产业链互补。例如,成都企业带来智能化乳制品生产线,利州提供优质奶源和加工基地;成都文旅资本开发利州生态资源,打造低空经济等新业态。这种“成都研发+利州制造”“成都市场+利州资源”的模式,既避免同质化竞争,又增强区域产业韧性,形成可持续的“造血”机制。

千佛崖景区。利州区委宣传部供图
文旅融合:从“流量”到“留量”
文旅合作是成利联动的另一亮点。此次四川中青旅、康辉国旅等与利州旅行社签约,计划组织暑期首发团,推动“过境游”向“深度游”转变。利州拥有天曌山、月坝等生态资源,以及“三线记忆”工业遗产,与成都的都市文旅形成差异化互补。
但文旅融合不能仅靠资源禀赋,更需创新体验和服务升级。例如,可借鉴“成都宽窄巷子+利州古镇”联动营销,开发“周末微度假”产品;利用高铁1.5小时交通圈,打造“周五下班出发、周日返程”的短途游模式。唯有让游客“愿意来、留得住、还想来”,才能真正将“流量”转化为“留量”。

成都地标上的宣传。张越供图
区域协作:从“单点突破”到“系统推进”
成利合作已迈出坚实步伐,但长远发展仍需破解三大课题:一是产业协同深度不足,部分项目仍停留在资源买卖阶段,需向技术共享、品牌共建升级;二是交通互联仍有短板,尽管西成高铁已开通,但物流成本仍制约大宗商品流通;三是利益分配机制待完善,跨市合作易因税收、政绩考核等产生博弈。
未来,两地可探索“飞地经济”共建产业园,建立税收分成机制;推动成都—利州物流专线降本增效;设立区域合作基金,支持科创、文旅等标志性项目。唯有构建“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利益共享”的机制,才能让合作走得更远。
从“爱上”到“携手”,成利合作正从“初见倾心”迈向“日久生情”。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大背景下,这种“强省会+特色节点城市”的协作模式,不仅利于双方,更可为川东北经济区融入主干城市提供借鉴。期待两地以此次签约为新起点,在产业共兴、文旅互融、民生共享上持续发力,书写区域协同发展的新篇章。( □ 严梁明 苏东华)
本期实习编辑:黄燕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