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持续的高温天气让"避暑游"成为刚需。四川广元朝天区依托独特的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打造"清凉一夏"避暑品牌,不仅为游客提供了避暑新选择,更探索出一条山区县发展"清凉经济"的特色路径。这一实践值得深入思考。

原乡夜色。图片/朝天区委宣传部
朝天区的实践表明,"清凉经济"正在成为山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在传统认知中,山区往往因交通不便、产业基础薄弱而发展受限。但朝天区另辟蹊径,将"清凉"这一气候特征转化为发展优势,通过系统规划、整体打造,形成了完整的避暑产业链。从明月峡的文化体验到曾家山的生态康养,从溶洞探秘到山地运动,多元化的产品供给满足了不同游客的需求,实现了从"卖资源"到"卖体验"的转型升级。

水磨沟马尾瀑 。图片/朝天区委宣传部
发展"清凉经济",关键在于打好"特色牌"。朝天区的成功之处在于没有简单复制其他避暑胜地的模式,而是立足自身实际,深挖蜀道文化、生态资源等独特优势。明月峡的古今六道、雪溪洞的溶洞奇观、曾家山的亚高原气候,这些不可复制的资源禀赋构成了核心竞争力。同时,通过举办门球赛、自行车赛等特色活动,以及开发"曾家山清凉宴"等特色产品,进一步强化了品牌辨识度。这种差异化发展策略值得其他地区借鉴。

川洞天坑 。图片/朝天区委宣传部
值得注意的是,"清凉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好"融合"文章。朝天区将避暑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了"旅游+"的多元业态。这种融合不仅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让当地群众真正受益。农家乐、民宿、特色农产品销售等,都为村民提供了增收渠道。据测算,一个避暑季就能带动综合收入15亿元,这样的"清凉效益"实实在在转化为了民生福祉。

飞拉达壁虎公园攀岩。图片/朝天区委宣传部
当然,发展"清凉经济"也面临一些挑战。如何避免同质化竞争?怎样提升服务品质?如何平衡开发与保护?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朝天区的经验告诉我们,必须坚持生态优先,保持定力,不急功近利;要注重文化赋能,避免简单化、商业化;更要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水平,让游客来得方便、住得舒心、玩得尽兴。

望远山云海日出。穆新民 摄
放眼未来,"清凉经济"潜力巨大。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费升级,人们对高品质避暑产品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各地应立足资源禀赋,找准定位,突出特色,把"凉资源"变成"热产业"。期待更多像朝天区这样的实践,为乡村振兴探索出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毕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而清凉气候同样可以成为发展的金钥匙。( □ 董家俊 苏东华)
本期实习编辑:黄燕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