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成都7月14日电 成都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推进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决定》,不仅是一份城市发展的行动纲领,更是一次对城市经济新增长极的前瞻性探索。在全球城市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成都选择以文商旅体融合破题,既是对自身资源禀赋的精准把握,也是对高质量发展路径的主动塑造。

古堰流碧(都江堰)来源/百度新闻
融合是大势所趋,更是成都优势
当前,单一产业驱动的发展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城市竞争需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不仅需要商业繁荣,更需要文化、旅游、体育等多元业态的协同赋能。成都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活跃的商业消费市场、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蓬勃发展的体育赛事经济。推进文商旅体深度融合,正是将这些优势资源整合放大,形成“1+1>2”的聚合效应。
从国际经验看,伦敦、东京等全球城市均以文化为内核、商业为支撑、旅游为纽带、体育为亮点,构建起多元共生的城市经济生态。成都此次提出的“文化为魂、商业筑基、旅游引流、体育聚势”,既是对标国际先进理念,又结合本土特色,为城市能级跃升提供了可行路径。

草堂喜雨(杜甫草堂)来源/百度新闻
关键在场景创新,核心在产业协同
融合发展不是简单叠加,而是通过场景重构和产业联动,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和经济增长点。成都的实践值得关注:
一方面,以“小票根”撬动“大消费”,通过“票根经济”串联“吃住游购娱”,不仅提升消费便利性,更增强城市服务的系统化水平。这种模式类似于东京的“Suica经济圈”,通过交通卡整合消费场景,形成闭环生态。
另一方面,以赛事流量激活城市经济。成都近年来通过大运会、世运会等国际赛事,成功将“赛事IP”转化为“城市IP”。此次提出“运动过节·观赛度假”,正是要让体育成为文旅消费的新引擎,形成“赛事+旅游+商业”的复合收益模式。
此外,数字文创产业的崛起,为成都文化输出提供了新载体。从“哪吒”到“熊猫IP”,成都正在探索一条“传统文化+现代科技”的文创路径。百亿级数字文创基金群的设立,将进一步推动产业向高端化、国际化迈进。

西岭晴雪(西岭雪山)来源/百度新闻
挑战仍存,需久久为功
尽管前景广阔,但融合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如何避免商业过度开发导致文化稀释?如何确保首店经济从“数量增长”转向“质量提升”?如何让乡村文旅真正赋能乡村振兴,而非流于表面?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政策精准施策、市场创新探索和社会共同参与。
更重要的是,融合发展不能仅靠政府推动,还需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成都应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鼓励企业跨界合作,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商旅体融合型龙头企业。

天台夕晖(天台山)来源/百度新闻
迈向“世界级”城市的成都路径
文商旅体深度融合,是成都建设世界级城市的必然选择。这一战略不仅关乎经济增长,更关乎城市品质的提升和市民生活方式的升级。未来,成都若能持续创新场景、优化生态、强化协同,必将成为一座“近者悦、远者来”的国际化大都市,为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成都样本”。( □ 文小军 苏东华)
本期实习编辑:黄燕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