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剽窃时代的灵魂震颤
一一郑升家《反抄袭风潮席卷文坛》的伦理深度与诗性批判
安徽/王瑞东
在这个文字可以随意复制粘贴的数字时代,郑升家的《反抄袭风潮席卷文坛》如同一记警钟,敲响在当代文坛的上空。这首诗以"昨夜星辰"为笔名,却直面今日文坛最阴暗的角落——抄袭现象。诗人没有停留在简单的道德谴责,而是以锋利的语言解剖了这一现象的深层肌理,将剽窃行为从技术层面提升到了人性拷问的高度。
诗歌开篇即以"读书博主曝光"的当代场景切入,将"名家新秀"与"自作聪明"并置,暗示抄袭已非个别现象,而是渗透了文坛的各个层级。"古有文抄公/今有剽窃的文贼"的对比,揭示了抄袭作为一种文化顽疾的历史延续性,但数字时代的"剪切复制粘贴工具"使其变得更加便捷而隐蔽。郑升家敏锐地捕捉到技术便利如何异化为道德危机,这种观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诗人对抄袭现象的分析呈现出递进的层次感。从"偷懒的习惯"到"速成的手段",从"原创力下降"到"拿来主义",四个"是"字句像四把手术刀,逐层剖开抄袭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和社会诱因。这种排比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更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批判框架——抄袭既是个人道德懈怠的表现,也是浮躁社会的产物。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拿来主义"一词的运用,它既指向鲁迅笔下的国民性批判,又暗讽当代文化生产中的功利主义倾向。
在道德立场上,郑升家表现出难得的辩证思维。他并非一概否定文学传承中的借鉴行为:"写作的初学阶段/模仿可以被容许/借用化用几个句子/未尝不可"。这种宽容体现了对文学成长规律的理解,区分了合理借鉴与恶意剽窃的界限。然而,"剪切复制粘贴工具照搬他人的词句/决不能放过"的坚决态度,又划出了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诗中"对原创的保护和尊重"的呼吁,直指文学创作最核心的伦理基础——独创性应得到最基本的承认与捍卫。
郑升家将抄袭问题提升到了"文坛地震"的高度,这种夸张并非危言耸听。在"市场经济时代"的背景下,"名与利的角逐"确实已经扭曲了部分写作者的创作初衷。诗人犀利地指出抄袭现象背后"人性的丑陋",将文学讨论引向更普世的人性观察。而"时间的考验/证明了品质的高低优劣"的结语,则回归到文学评价的最根本标准——时间性。这种长远眼光在速食文化盛行的当下显得尤为珍贵。
从艺术表现看,这首诗采用了较为直白的语言风格,与其说是为了追求诗意效果,不如说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批判功能。但恰恰是这种近乎宣言式的表达,赋予了诗歌强烈的现实干预力量。诗中"争议和讨论"、"明确界定的标准"等表述,甚至带有一定的政策建议色彩,显示了诗人超越纯文学层面的社会关怀。
郑升家这首诗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对抄袭现象的批判,更在于它揭示了当代文学创作面临的整体性危机——在技术便利与市场诱惑的双重夹击下,文学最珍贵的原创精神正在被侵蚀。诗人以简洁有力的诗句,完成了一次对文学良知的呼唤,这种呼唤在人人都是"作者"的自媒体时代,具有超越文学圈的普遍意义。当文字沦为流量工具,当创作变成数据搬运,郑升家的诗句恰如一道闪电,照亮了文学创作应有的伦理底线。
《反抄袭风潮席卷文坛》或许不是郑升家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但它无疑是当下文坛最需要的发声。在这个剽窃成本空前低廉的时代,每一位真正尊重文字的人都应该倾听这首诗中的警世之音,共同守护文学创作的最后尊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