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米阳光
位于中国东北的吉林省,以其独特的地域风貌,承载着松花江畔的千年文脉和冰雪与黑土的诗意交响,透过骨子里热情豪迈,“白山黑水”“大国粮仓”“老工业基地”“林海雪原”……,不同标签的背后,其彰显的更是具有大气胸怀的文化特质。在这片蕴含着故事与希望的土地上,作为地道的东北人,我心目中的家乡绝对是令千万人神往的诗和远方。
吉林的山川风物自古便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灵感源泉。长白山以"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的雄姿横亘天际,山间"云行信长风,飒若羽翼生",云雾缭绕时宛如李白笔下的蓬莱仙境。松花江则如一条碧绿玉带,"清江一曲抱村流"的意境在此处得到完美诠释,江水倒映着两岸"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田园风光,构成孟浩然诗中才有的悠然画境。
隆冬时节的吉林雾凇,更为这场诗词盛会增添了绝妙注脚。“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盛景在此化作现实,松花江畔“寒江雪柳,玉树琼花"的奇观,恰如岑参笔下塞外冰景的江南演绎。先人笔下的"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不仅道尽雾凇形成的神奇,更赋予这自然奇观以人文哲思。那"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的十里长堤,分明是天地间最澄澈的水墨长卷,将"琼枝玉树"的诗意凝固成北国独有的冬日恋歌。
吉林的四时之景,皆可入诗入画。春日"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杨柳青青江水平的景致引来踏歌人;夏日"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荷风送香里自有"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的惬意;秋日"残暑蝉催尽,新秋雁带来",层林尽染间可见"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的闲静;冬日则化作"寒江雪柳日新晴"的琉璃世界,将"北国风光,千里冰封"的壮阔推向极致。
漫步松花江畔,看晨雾中若隐若现的雾凇,仿佛千年前的诗人们正踏雪而来。李白在泰山吟诵的"天门倒泻银河水",王维描写的"空山新雨后",陶渊明构筑的"榆柳荫后檐",竟都能在这片土地上找到生动的注脚。吉林之美,正在于它将万千诗意融于山水,让每块山石都饱含文心,每朵浪花都吟唱古韵,最终淬炼成这北国大地上最动人的诗行。
地处科尔沁草原与松辽平原过渡带的白城,作为多民族的聚居地,其文化融合的特质暗合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广阔胸怀。古雅的历史遗迹印证了这里文化发祥的痕迹,白城的草原文化、农耕文明与现代城市精神的交织,亦构成了可与"东北古老的历史画卷"相媲美的当代文化图景,等待着诗人重新发现与书写。
这座镶嵌在松嫩平原西部的城市,虽未在古典诗词中留下浓墨重彩的直接描摹,却可通过自然意象的共鸣与地域文化的勾连,在古诗词的意境长河中寻得属于它的独特身影。初夏时节的万株丁香绽放成紫云霞蔚的花海,那份"一城一花"的浪漫,恰与千年前诗人笔下的草木情思遥相呼应。
白居易笔下"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物候差异,恰如白城的初夏因纬度偏高而更显清和;而杜甫"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湿润花意,在白城则化为丁香花集中盛开而弥散出沁人心脾的干爽清甜。这种塞北与江南的花事对照,恰是地域诗意的微妙呈现。丁香未载诗三百,却寄骚客草木情。
此时,站在白城的夏日街头,望着满城丁香与辽阔草原,忽然理解为何古典诗词中少见对这片土地的直接描摹——它或许正等待着属于自己的新时代歌者。当"糁径杨花铺白毡"的江南意象遇见塞北的"丁香雪",当"绿树村边合"的田园诗邂逅现代城市的开阔格局,白城正以它独特的方式,续写着中国诗歌地理中"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永恒魅力。这里的每一朵丁香,都是等待被点燃的诗行;每一阵夏风,都在吟诵着未被记载却已然存在的千年诗意。
向海自然保护区,这片镶嵌在吉林西部的生态明珠,自古便与诗意相伴。这片被世界环保组织定为A级湿地、中国六大湿地之首的地方,是丹顶鹤的家园,也是一首流动的古诗词。虽未直接提及“向海丹顶鹤”,但有不少描写丹顶鹤的诗句可用于想象其在向海的姿态。
明朝谢缙的“丹砂作顶耀朝日,白玉为羽明衣裳” ,以丹砂、白玉作喻,生动地展现出丹顶鹤的尊贵与神秘。刘禹锡的这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以鹤的孤高引出秋日豪迈,隐喻超脱尘世。张籍的“徘徊幽树月,嘹唳小亭风” 一句通过环境烘托,展现鹤的清幽与孤寂。在向海,夜晚月光洒在树林中,丹顶鹤在幽树间徘徊,它的鸣叫声在微风中回荡,更增添了夜晚的宁静与神秘,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静谧之美。这里虽没有大江大海波澜壮阔,但广袤的湿地、湖泊、芦苇荡与丹顶鹤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独特的自然画卷。当丹顶鹤在湿地中飞舞、鸣叫时,仿佛为这片宁静的自然景观增添了灵动的音符,让人感受到世间的生机勃勃和大自然的和谐之美。
春日里,“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的意境在此重现——细雨浸润芦苇荡,水鸟掠过泛起涟漪的湖面,恰似“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的灵动画卷。秋日的湿地则如“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刘禹锡),丹顶鹤的倩影与残荷共舞,诠释着“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的静谧禅意。在这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每一只丹顶鹤都是大自然的使者,带着古诗词的韵味,在岁月的长河中翩翩起舞,续写着属于它们的传奇。
保护区的生态变迁更暗合了古诗词的哲思。2020年补水工程后,鹭类、雁鸭类数量激增,恰似“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见证着生态修复的奇迹。而“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苏轼)的豁达,恰是对保护区工作者数十年坚守的礼赞——他们用行动让“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的湿地盛景重现人间。
这片土地上,人类与自然的对话从未停歇。当游人惊叹“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的瀑布奇观时,保护区的巡护员正默默守护着“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的生机。古诗词的韵律,终将在向海的碧波与苍穹间,谱写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查干湖,这片位于吉林西部的圣水之域,在历史长河中始终与诗意相伴。古诗词中的意象与这片土地的自然人文交相辉映,构筑出跨越时空的美学画卷。
碧水莲影,映照江南风韵。查干湖的荷花是诗人笔下永恒的意象。渔舟划过荷塘,惊起涟漪,让人想起"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王昌龄)的灵动。湖畔芦苇丛中,成群的白山羊细细品尝着美餐,与《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意境遥相呼应。
查干湖的渔猎文化在诗词中流转千年。勤劳的渔民划着片片小船穿梭湖面,让人联想到张志和"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隐逸之趣。暮色中,一网网的鱼在船仓里翻跃,与柳宗元的"下见小潭,水尤清冽"的静谧互为形成美妙的动静对比。渔火烟波,书写江湖传说的婉转情致;龙舟号子,暗合竞渡诗篇的磅礴气势。
查干湖的苍茫天地间,雄鹰展翅盘旋,鸟儿婉转歌唱,恰似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阔。当水鸟叼走跃出水面的鱼儿,又令人想起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生机。蒙古包前的敖包,更让人想起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边塞奇景,将游牧文明的豪迈注入了诗行。
查干湖六十余载的变迁,恰似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哲思。当燕子在晾衣绳上聚会时,又让人想起晏几道"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的婉约,将自然生灵的灵动化为永恒的诗篇。
这片被历代文人墨客反复吟咏的土地,既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现实图景,更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精神家园。查干湖的每一朵浪花,都承载着中华诗词的基因密码,在时光长河中永远荡漾着诗意的涟漪。
家乡的魅力远不止于它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更在于它承载了我们成长的记忆和情感的纽带。无论身在何处,家乡始终是我们心灵的归宿。江南水乡以“水”为魂,融合自然景致与人文底蕴,展现出独特的钟灵之美;古都名城则以“史”为脉,承载着王朝更迭与文明传承,托起历史的厚重,在中华大地上交织成一幅多元而璀璨的文化画卷。
有着异域风情的科尔沁大草原,是我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这片广袤的黑土地,给了我物质上的供给,更是精神上的滋养,是我心灵深处最温暖的港湾。在此,愿以一首小诗抒怀,赞美我可爱的家乡:
【七律】晴空一鹤
毓秀繁华盛景开,仙乡丹鹤落尘埃。
黄榆树下翔白羽,向海芦边隐玉台。
饮露餐霞清气养,乘风踏月壮怀裁。
查干浩特蓬瀛远,自有人间古圣来。
注:丹顶鹤,蒙古黄榆,芦苇,都是向海自然保护区的独特风景;查干浩特,是吉林省白城市的蒙古语。
家,始终是中华文化的精神灯塔。它既是地理坐标,更是情感原点;既是记忆载体,更是价值锚点。那些名诗句如同心灵的指南针,指引我们穿越时空迷雾,最终抵达心灵的故乡。家乡的景色、气息和情感,永远占据着我们的心。不管我们生在何处,走到哪里,家乡的那份亲切、那份安宁、那份温馨,总会如影随形。家乡的美丽和亲切,如同一首未完的诗,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最喜欢的经典台词就是:吾爱吾家。愿借这诗词的美丽祝福祖国的山山水水,祝福我们的家乡,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日月其迈,时光荏苒,在我们的东北正处于全面振兴的关键阶段,电视系列纪录片《先生向北》的余音仍不绝于耳,愿诗词里的家乡成为最美的经典,是你,是我,是每个人的诗与远方。
2025 . 07 . 12 夜